跳到主要內容

教育論

第一篇 首要之原理

「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

1、 真教育的根源與目的

「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你要認識上帝。」

我們對於教育所存的觀念過於低狹,實有擴大範圍和提高目的之需要。真教育不僅在研究某種規定的課程,亦不僅在為目前生活從事準備,而是有關全人生活,包括其可能生存的全部時期;是靈、智、體各方面能力諧和的發展,預備學者得在此世以服務為樂,且在來世得因更大的服務而獲得更高的福樂。

聖經曾指明一位無窮之主為這種教育的根源說︰「所積蓄的一切智慧知識,都在祂裡面藏著。」(西二章三節)「祂有謀略和知識。」(伯十二章十三節)

世上也曾擁有許多偉大的教師,他們都是大智博學的人,其言論曾啟導思想,開拓廣袤的知識園地;這班人也曾被尊為人類的先導與恩人;但有一位卻超乎他們之上。我們儘可以追溯世上教師的門系,直到人類初有紀錄之時;但那「光」仍在他們之先。太陽系的月亮和眾星因反射太陽之光而發光;照樣,世上一般大思想家,就其所教授的真理而言,亦無非反射那「公義的日頭」之光線而已。每一思想的結晶,每一智慧的煥發,都是從「世上的光」而來。現代的人很多論到「高等教育」的性質與重要。真正的高等教育乃是那位具「有智慧和能力」者所授與的(伯十二章十三節);「知識和聰明都由祂口而出。」(箴二章六節)認識上帝乃是一切真知識與實際發展的根源。

 

我們無論是從身體、心智、或靈性那一方面去觀察,除了被罪惡所損害的以外,無論甚麼都顯明出這種知識。我們所從事的各種研究,祇要專誠以追求真理為目的,就能與那位在冥冥中貫乎萬有且在萬有,之內運行的全智全能者相接觸。人的心智藉此可與上帝的心智相交,有限者與無限者相通。這種交通對於身、心、靈各方面所產生的影響,實是無法估計的。

 

最高等的教育也是由這種交通而來。這原是上帝親定的發展方法。祂給予人類的信息就是「你要認識上帝。」(伯廿二章一節)這幾個字所表述的方法,也是我們人類始祖教育中所採用的方法。亞當居於聖伊甸園時,在盛年無罪之光榮中,上帝便是這樣教導他。我們必須考慮到人的本性和上帝造人的原旨,才能瞭解教育工作所包含的意義。我們也當考慮到人的情況因罪惡知識所起的變化,以及上帝為要仍然成全教育人類的光榮原旨而設的計畫。亞當在創造主的手中被造時,其身體、心智、與靈性各方面的本性,都與造他的主相似。「上帝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創一章廿七節)創造主的旨意是要人生存愈久,就愈充分表顯這一形像--愈充分反映祂的榮耀。他的一切天賦都有發展的可能,其才能與活力也宜與時俱增。供其運用的範圍極其廣泛,為其開闢的研究領域也極其光榮。宇宙間的一切奧秘--「那知識全備者奇妙的作為,」(伯卅七章十六節)引起人去研究。他的最大特權就是能與造他的主當面傾心交談。假若他繼續効忠上帝,這一切便是永遠屬於他的。他必永遠繼續獲得知識的新寶藏,發現幸福的新泉源,而且對於上帝的智慧、權能、與仁愛,也必得到愈清愈明的觀念。他必愈久愈充分成全其被造的目的,愈完全反映創造主的榮耀。但這一切已經因違命而喪失了。神聖的形像已因罪而被損毀,幾乎消滅了。人的體力變弱、智力減低,屬靈的眼光也模糊了。從此他便成為必死的人了。雖然如此,人類卻並未到絕望的地步。由於無窮的仁愛與慈憐,便產生了救贖的計畫,賜予人一種試驗期的生活。救贖的工作就是要在人類身上恢復創造主的形像,使之回到被造時完全的地步,促進身、心、靈各方面的發展,以便實現創造他的神旨。這就是教育的目的,也就是人生的大目的。

 

愛既是創造與救贖的基礎,也是真教育的基礎。這在上帝所賜作為人生指導的律法中已經明示過了。那第一且是最大的誡命,就是「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路十章廿七節)盡心、盡力、盡意愛那位無窮全智的主,便是各項能力的最高發展;也就是要在全人上--包括身,心,靈三方面--恢復上帝的形像。第二條誡命也與第一相倣 -- 「要愛人如己。」(太廿二章卅九節)愛的律法要人奉獻身,心,靈為上帝和同胞服務。這種服務不但能使我們造福他人,同時自己也蒙受極大的福惠。不自私乃一切真發展之本。藉著無私的服務,我們可以獲得各種才能的最高修練;使我們得以愈益完全與神聖的性情有分。我們從此配進天國;因為我們已將天國接到自己心裡來了。上帝既是一切真知識的根源,這樣,我們就看出教育的第一目的,乃是要引導我們思想到上帝關於祂自己的啟示。亞當夏娃因與上帝直接來往而獲得知識;又從祂的作為上認識祂。一切受造之物在其原來的完美狀態上,都表述上帝的思想。

 

在亞當夏娃看來,自然界充滿著神聖的智慧。但因犯罪的緣故,人就不能藉直接與上帝來往而認識祂,也不能在祂作為的大部份上認識祂。地球既受了罪惡的污損,就祇能模糊地反照造物主的榮耀。祂的實物教訓固然未曾消滅;從祂造化大作之每一頁中,仍可看出祂的手迹;自然也尚在表彰它的創造者,但這一切的顯示祇是局部的,不全的。並且我們在這墜落的狀態中,能力薄弱、眼光有限,也不能予以正確的解釋。因此我們需要上帝在祂寫作中所賜關乎祂自己的更充分的啟示。聖經乃是真理的完美標準,因此在教育上須予以最高的地位。我們要領受一種值得稱為教育的教育,就必須領受聖經所啟示的關於創造主上帝和救贖主基督的知識。每一按照上帝形像被造的人,均具有天賦的與造物主相似的能力--個性、思想和行動的能力。凡在這種能力有所發展的人,都是擔負重任,在事業上作領袖,且能影響他人品格的人。真教育的任務就是要發展這種能力;要訓練青年作個有思想的人,不僅反映別人的思想而已。要引導學者不拘泥於學習人所講論著述的,乃要注意真理的根源,在那範圍廣大的自然與啟示中從事研究。要使他們多默想那些關於職責與命運等的重要事實,則他們的思想必因之擴大而且加強。如此,則學校不致教育出一般庸碌之輩,卻能造就深思力行的人,能制伏環境而不為環境所制的人,胸襟豁達,思想開明,而具有實行其所信之勇氣的人。這樣的教育不僅能供備心智的修養與身體的鍛煉;也能堅強人的品格,使人不致因私欲與屬世的野心而犧牲真理與正義。它堅固人的心志,使能防禦罪惡。不但使那熱烈的情緒不致成為一種破壞力,反而使人的每一種動機和慾望都合乎正義的原理。人若注意上帝品德的完美,心意便可更新,靈性也得以按照上帝的形像而再造。有甚麼教育能比此更高?有甚麼能與它具有同等的價值呢?「智慧非用黃金可得,也不能平白銀為他的價值。俄斐金,和貴重的紅瑪瑙,並藍寶石,不足與較量。

 

黃金、和玻璃,不足與比較,精金的器皿,不足與兌換。珊瑚、水晶,都不足論,智慧的價值勝過珍珠。」(伯廿八章十五至十八節)上帝對祂兒女所有的理想,是比人類最高思想所能達到的更高。使人成聖--與上帝相似--乃是所要達到的目的。這就在學者面前,打開了一條繼續進步的途徑。他有要完成的目的,要達到的標準,是包括一切善良、純潔、和高尚之事物在內的。他必在每一項真知識上,儘可能地得到充分迅速的進展。他所努力要達到的目標,也必超過一切純出於自私及暫時之利益,有如天超過地一般。凡在教導青年認識上帝,以及陶鑄似祂相似之品格的事上與神旨合作的人,乃是從事一種高貴的工作。當他醒悟而亟欲達到上帝之理想時,他所施的教育便有如穹蒼之高,有似宇宙之大;是一種今生所不能完成而來生尚須繼續的教育;這種教育足使成功的學者獲得憑證,可從地上的預備學校升入更高的班級,也就是天上的學校。

 

 

2、 伊甸學校

「得智慧,得聰明的,這人便為有福。」

太初時所定的教育制度,乃是後世人類永遠的模範。為要表明這種教育制度的原理,上帝就在我們始祖的居處伊甸,設立了一所模範學校。伊甸園乃為校舍,大自然乃為課本,創造主親自作導師,人類的始祖便是學生。亞當夏娃乃照「上帝的形像和榮耀」受造(林前十一章七節),曾得到與他們高貴命運相稱的天賦。他們的體態勻稱優雅,容貌端正美麗;面色健康,煥發著快樂和希望的光彩;他們的外表與造他們的主相似。不僅在身體方面有這種相似的特性,就是在心思和靈性方面,也反映出創造主的榮耀。亞當夏娃受造,僅「比天使微小一點,」(來二章七節)他們在心智和靈性方面,天賦很高,使他們不但能洞識宇宙間一切有形的奇妙,而且也能領悟在道德方面的責任和義務。「耶和華上帝在東方的伊甸立了一個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裡。耶和華上帝使各樣的樹從地裡長出來,可以悅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園子當中又有生命樹。」(創二章八,九節)我們的始祖就在這尚未沾染罪污的自然美境中,領受他們的教育。天父因為關懷祂自己的兒女,就親自主持他們的教育。經常有祂的使者聖天使們去拜訪他們,指教他們。每當天起涼風,他們在園中行走的時候,便聽到上帝的聲音,並與這位「永生之主」面對面交談。祂對於他們所有的意念,是「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耶廿九章十一節)祂的每一旨意,都是於他們有最大的利益的。亞當夏娃受託擔任「修理看守」園子的工作(創二章十五章)。那位宇宙之主所能供給他們的一切,雖很富裕,但他們卻不宜閒懶。委派以有用的業務,對於他們乃是一種福氣,可以健強體格,擴大思想,發展品格。大自然的課本向他們展開活的功課,提供了永無窮盡的研究和欣賞的資源。

 

在林中的每片葉子和山中的每塊石頭上,以及在每顆明亮的星和海、陸、空各處,都寫著上帝的名字。那住在伊甸園的人,可與一切被造的生物或無生物--樹木花草以及各樣活物,從水裡的巨鯨起,到日光中的微塵止--交談,從而獲得各種生命的奧秘。上帝在諸天所顯的榮耀,大千世界的循序旋轉,「雲彩如何浮於空中」(伯卅七章十六節),以及聲和光,日和夜的一切奧秘,都是地上第一所學校中學生們研究的對象。一位無始無終的萬物創造者啟發了他們的思想,使之明瞭自然界的定律與作為,以及那管束靈界之偉大真理原則。他們心智和靈性方面的能力,在「上帝榮耀的光」裡得以發展( 林後四章六節),並感到自己聖潔生活的最高樂趣。當萬有從創造主的手中出來的時候,不僅伊甸園是極其美麗的,全地球也是如此。沒有罪的污穢,或死的陰影,損毀那佳美的受造物。上帝的榮耀「遮蔽諸天,頌讚充滿大地。」

 

(哈三章三節)「那時晨星一同歌唱,神的眾子也都歡呼。」(伯卅八章七節)這樣地球就作了那「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者的適當標記(出卅四章六節),也成了那照祂形像被造之人的適當研究資料。伊甸園乃是上帝渴望全地所當完成之樣式的表率。而且祂的旨意是要人類增多的時候,也應另行設立類似祂所賜的這種家庭與學校。如此,則全地必漸漸充滿研究上帝言語和作為的家庭與學校,使學生們有更充分的準備,在無窮歲月中返照上帝榮耀知識之光。

 

 

3、分別善惡的知識

「他們既然故意不認識上帝,」

「無知的心就昏暗了。」

我們的始祖受造時雖是聖潔無罪的,但他們並非沒有犯罪的可能。上帝固然可以創造他們,使他們沒有違背祂律例的能力;但假若如此,他們的品格就沒有可以發展的餘地;而他們的服務也必是強迫而非自願的了。因此,上帝就賜給他們選擇之權--服從或不服從。而且在他們尚未充分得到祂所定意賜予他們的福氣之前,他們的愛心和忠誠,必須受過試驗。在伊甸園中,有「分別善惡的樹。……耶和華上帝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喫;祇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喫。』」(創二章九至十七節)上帝的旨意是亞當和夏娃不應有惡的知識。祂本著愛心,把惡的知識--關於罪與罪的結果、疲勞、憂慮、失望和悲傷、痛苦和死亡等--扣留住了。上帝在為人謀利益,撒但卻在為他謀滅亡。當夏娃不顧上帝所發關於那棵禁樹的警誡,而冒險走近它之時,就接觸了她的仇敵。撒但先引起她的興趣和好奇心,然後便否認上帝的話,引誘她懷疑上帝的智慧和善良。當女人論到那棵分別善惡的樹說︰「上帝曾說,『你們不可喫,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的時候,那誘惑者竟回答說︰「你們不一定死;因為上帝知道,你們喫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惡。」

 

(創三章三至五節)撒但欲顯明這種知道善與惡的知識是一種福氣,及上帝禁止他們喫這樹上的果子,乃是扣留住很大的益處。他堅稱上帝禁止他們喫這果子的緣故,是因其具有賦人智慧與能力之奇質,祂這樣設法是要防止他們達到更高尚的發展、和尋得更偉大的幸福。他說他自己曾喫過這種禁果,結果就得到了說話的能力;假若他們也願意去喫,他們就必達到更尊貴的生存境界,及得到更淵博的知識。撒但祇說了他喫禁果所得的好處,而並未讓人看出他因為犯罪而被逐離開天庭。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謊言,夏娃因為受了迷惑、諂媚,和哄騙,就沒有看透這種欺騙,她貪慕上帝所禁止的;懷疑主的智慧。她拋棄了那知識之鑰的信心。夏娃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喫了。」那味道真好,而且她喫的時候,似乎感覺得有一種活力,以為自己達到了一種更高的生活。她自己犯罪了,又去誘惑她的丈夫,「她丈夫也喫了。」(創三章六節)那仇敵曾說︰「你們……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惡。」(創三章五節)他們的眼睛果真明亮,但這種明亮是多麼慘啊﹗這班違命之人所得的無非是惡的知識,罪的咒詛。

 

那果子本身並無毒質,所犯的罪也並非祇是順從食慾。我們始祖是因為懷疑上帝的善良,不信祂的言語,拒絕祂的權威,以致成了背逆的人,並使惡的知識入了世界。種種的欺騙和錯誤也從此乘隙而入。人因寧願聽從那欺騙者而不聽從那唯一有聰明的「真理的主」,才喪失了一切。他的心思因善惡相混,就變成糊塗,他的智力和靈力,也因而麻木了。他從此再不能欣賞上帝所白白賜予的善了。亞當夏娃揀選了罪惡的知識之後,他們縱使要恢復自己已失去的地位,也必須在種種自取不利的條件之下,才能得到。他們不能再留住在伊甸;因為他們現在所必需學習的課業,已經不能再從完美的伊甸園中得到。他們在無可言喻的慘景中與那美麗的環境告別,出去住在罪惡咒詛的地上。

 

上帝對亞當說︰「你既聽從妻子的話,喫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喫那樹上的果子,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喫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喫田間的菜蔬。你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三章十七節)地雖受了咒詛的損害,但自然界仍是人們的課本。它現在不能祇代表善;因為惡已到處充斥,地和海以及空氣都被惡玷污了。那一度祇表現上帝的品性及善的知識之處,現在也表現出撒但的品性及惡的知識了。從此以後,人們要從現在顯明善惡兩種知識的自然,繼續得到警告,知道罪的結果了。亞當和他的伴侶從殘花敗葉上看見朽壞的初兆。那嚴酷的事實活現腦際,一切生物都必死亡,甚至他們生存所賴的空氣,也包含了死亡的種子。他們經常被提醒,想到自己已失的主權。在一切較低的動物中亞當是身居王位,祇要他繼續忠於上帝,一切自然界都必承認他的統治;但他一犯了罪,這一主權就喪失了。他自己所先懷的叛逆精神,已普及於動物界。這樣,不僅在人的生命上,就是在野獸的本性,森林的樹木,田野的青草上,以及在他所呼吸的空氣中,都表白了惡知識的悲慘教訓。

 

雖然如此,但人類並未因自取之惡果而被棄絕。在上帝對撒但的宣判中,已含有一種救贖的暗示。上帝說︰「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祂的腳跟。」(創三章十五節)這句我們始祖也曾聽見的判詞,對於他們乃是一個應許。他們在沒有聽到荊棘蒺藜,沒有聽到必須勞碌辛苦,或必須歸回塵土之前,卻先聽見這句決不使他們失望的話。一切因順從撒但所喪失的,如今可藉基督而復得。

 

自然也向我們重述這一暗示。它雖被罪惡污損,但仍不單單表述創造,也提到救贖。地雖然充滿退化的現象,證明所受的咒詛,但在生生不息的表現上,它仍是美麗豐盛的。樹木落葉,無非要被鮮綠;花草枯萎,是要吐放新姿;每一創造力的表現都提出了證明,保證我們可以在「真理的仁義和聖潔」上再造復新。(弗四章廿四節末段)這樣,那使我們明明想到自己大損失的自然界的實物與動作,也變成我們希望的使者了。凡罪惡所到之處,都可聽到我們天父的聲音,在吩咐祂的兒女們從罪的結果上看出罪的本性,警告他們棄罪,邀請他們從善。

 

 

4、 教育對於救贖的關係

「叫我們得知上帝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

人因罪而與上帝隔絕了。若無救贖的計畫,則將永與上帝分離,在無窮之黑夜過幽暗的生活。但由於救主的犧牲,他可能與上帝復和。我雖不能親自到上帝面前,在自己的罪中也不能目睹祂的聖面;但在救主耶穌裡,我們便能見祂而與祂來往。「得知上帝榮耀的光」是彰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林後四章六節)上帝乃是「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林後五章十九節)「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生命在祂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約一章十四,四節)我們被贖的代價--基督的生命和死亡,不僅是我們生命應許和保證,也不僅是為我們重開智慧寶庫的方法,更是上帝品性的一種啟示,比伊甸樂園中未犯罪之人所知道的還要淵博。基督既向人敞開了天門,祂所賜的生命也就向天開啟了人的心門。罪不僅使我們與上帝隔絕,而且同時也摧毀了人心靈中認識上帝的願望和能力。基督的使命就是要破除這一切罪惡的工作。祂有能力激發並恢復那因罪而致麻痺的良知,和那變成昏暗的心智,以及那墮落的意志。祂向我們展開了宇宙間的一切財富,而且藉著祂使我們得到能力可以鑑別並接收這些寶物。基督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約一章九節)每一個人既藉基督而亦有生命,照樣,每一個心靈也藉著祂而得多少神聖之光亮。各人心中不但具有智力,也具有靈力,亦即一種正義之感,一種向善之念。但也有一種反抗的勢力,敵對著這些秉性。在各人的經驗上,都顯出喫了分別善惡樹之果子的結果。在人的本性上有一種行惡的傾向,是一股不假外援而自己無法抵禦的勢力。唯有一種能力可以助其抵禦這股惡勢力,達到其內心所欽佩的理想。這能力就是基督。人的最大需要便是與這能力合作。在一切教育的努力上,豈不應以這種合作為最高的目的嗎?真誠的教師決不以次等的工作為足。他非教學生達到其可能達到的最高標準,就不以為滿意。僅將技術上的知識授予他們,使之成為精明的會計員,熟練的技工,或成功的商人,是不能使他滿足的。他志在以真理、順從、忠孝、正直、以及純潔等原理感化他們。這些原理將使他們成為鞏固並提高社會的一種積極的勢力。

 

他所最希望於他們的,就是要他們學習無私之服務的人生大教訓。由於心靈與基督相交,由於接受祂的智慧為內心與生活的嚮導,又以祂的大能為內心與生活的能力,這一切原理就必成為一種造就品格的活力。這種結合一經形成,學生便發現了智慧的「根源」;並有能力可在自己本身上實現他最高尚的理想。他得到了今世生活最高教育的機會;且在今生所得的訓練上,參加那包含永生的課程。

照最深的意義而言,教育工作與救贖工作是合一的,因為在教育與救贖上,都有「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林前三章十一節)「因為父喜歡叫一切的豐盛,在祂裡面居住。」(西一章十九節)

在改變了的情形之下,真教育仍是遵依創造主的計畫,就是伊甸學校的計畫。亞當夏娃從直接與上帝往來而蒙訓誨;我們則從基督的面上,得知「上帝榮耀的光。」教育的偉大原理並未改變,而「是永永遠遠堅定的;」(詩一百十一篇八節)因其乃為上帝品德的原理。教師的首要努力與恆久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明瞭這些原理,並得與基督來往,俾使這些原理成為一種人生的控制力。那接受這種目的的教師,才是真正與基督合作的人,是上帝的同工者。

 

 

第二篇 例證

「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

5、 以色列的教育

「耶和華獨自引導他;」「看顧他,保護他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

在伊甸園所創立的教育制度,原以家庭為中心。亞當「是上帝的兒子,」(路三章卅八節)至高者的兒女乃是從他們的「父」受教導。他們的學校,實實在在說來,乃是一所家庭學校。在墮落以後所設適合人類情況的神聖教育計畫中,基督乃是「父」的代表,是人神之間的連繫;祂也是人類的大教師。祂命定人作祂的代表。家庭即學校,父母乃教師。先祖時代所通行的乃是以家庭為中心的教育,上帝為這樣創立的學校,曾預備了最適於發展品格的環境。在祂指導下的民眾,仍然實行祂在太初時所命定的生活計畫。那些離棄上帝的人,卻為自己建造城邑,群聚其中,以使現代城市成人間傲物及禍藪之豪華奢侈與罪行為榮。但堅守上帝之生活原則的人,卻住在田野與山林之間。他們是耕種田地和牧養牛羊的人;並在這種自由獨立的生活中,運用其操作、研究、及默想的時機,得以認識上帝,並將祂的一切作為與方法教導自己的兒女。

 

這便是上帝所要在以色列民中設立的教育方法。但以色列人在出埃及的時候,卻祇有少數的人準備要在訓練自己子女的事上,與上帝合作。父母本身也需要教導和管訓。他們因一生為奴,以致成為愚昧,不馴和退化。他們對上帝少有認識,也不大信仰祂。他們已受假道的迷惑,且因久與異教接觸而致腐化。上帝亟想將他們提高,使之達到更高的道德水準;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祂就設法要使他們認識祂。上帝在應付這班曠野漂泊者的事情上,在他們一切來去的路上,在他們饑渴困乏的境況中,在他們遭遇異邦仇敵的危險時,以及在彰顯神恩拯救他們的事上,都設法向他們顯出那不斷為他們謀福的能力,藉以堅固他們的信心。祂的目的是在教導了他們信任祂的仁愛和能力之後,便在祂的律法中為他們定一品格標準,並希望他們藉祂的恩典達到這標準。以色列人逗留在西乃時期所得的教訓,頗為可貴;因為這乃是為承受迦南而設的一個特別訓練時期。而且他們在此所有的環境也適合於成全上帝旨意的。在西乃山的頂上,停有那一路引領民眾的雲柱,蔭蔽著他們支搭帳幕的平原。在夜間有火柱,向他們保證說神聖的保護;而且當他們沉睡之際,天上的糧輕徐地降在他們營間。

 

四周的崇山峻嶺,肅穆雄偉地表述永存和莊嚴。使人在那「用秤稱山嶺,用天平平岡陵」者的面前(賽四十章十二節),不禁感到自己的愚昧與軟弱。上帝在此彰顯其榮耀,使以色列人深覺祂品德與誡命的聖潔,以及違命的罪大惡極。但民眾卻遲於學得這種教訓。他們既在埃及見慣了代表神明的有形之物,其品類都是極卑劣的,因此就難以理解那冥冥真主的存在及其品德。上帝因哀憐他們的軟弱,就賜給他們一個表示有祂同在的記號。祂說︰「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出廿五章八節)摩西在建造聖所作為上帝住處之時,曾受指示要照著天上事物的樣式製作各樣的物件。上帝將他召到山上,將天上的事物顯示給他,於是聖幕以及有關聖幕的一切,便按其相同的樣式造成了。上帝願在以色列人中間居住。祂向他們啟示了祂對於品格的偉大理想。祂在西乃山頒佈律法時,即將品格的典範顯明給他們;那時上帝經過摩西面前宣告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卅四章六節)但這一理想是他們本身無力達到的。西乃山上的啟示,祇可使他們深覺自己的缺乏與無能。聖幕藉其祭祀之禮,給人的另一教訓—即是赦罪,和藉著救主之力順命得生的教訓。聖幕是一個表象,表明藉著基督所要成全的旨意,--那堂皇的建築,其金碧輝煌的牆壁,反映那繡著基路伯的幔子而發出燦爛的虹彩;香火不絕,瀰漫全幕;祭司們穿著潔白無瑕的外袍;在深奧神秘的內層,在施恩座之上,兩個低頭敬拜的天使中間,有至聖者的榮光。在這一切事上,上帝要祂的子民看出祂對於人類所有的旨意。這旨意也就是多年以後使徒保羅藉著聖靈所說的︰「豈不知你們是上帝的殿,上帝的靈住在你們裡頭麼?若有人毀壞上帝的殿,上帝必要毀壞那人;因為上帝的殿是聖的,這殿就是你們。」

 

(林前三章十六,十七節)以色列民得以製造聖幕,確是非常的榮幸,也是一種特權;同時所負的責任也很大。一班剛從為奴之地逃出的人民,須在曠野建造一所材料最貴,人工最巧的富麗堂皇的建築物;這似乎是件驚人的偉作。但那位賜予建築藍圖的主,也應許要與建築的人同工合作。「耶和華曉諭摩西說,看哪,猶大支派中戶珥的孫子,烏利的兒子比撒列,我已經題他的名召他。我也以我的靈充滿了他,使他有智慧、有聰明、有知識,能作各樣的工。……我分派但支派中亞希撒抹的兒子亞何利亞伯,與他同工,凡心裡有智慧的,我更使他們有智慧,能作我一切所吩咐的。」(出卅一章一至六節)那在曠野中有基督及其使者為教師的學校,該是多麼偉大的一所職業學校啊﹗在建造並佈置聖所的事上,全體民眾均須合作。用腦用手的人,都有工可作。所需的材料種類很多,人人都可隨自己的心意捐獻。這樣,他們在工作及捐獻上,受教與上帝合作及彼此合作。他們也須在那屬靈的房屋--上帝在人心中之殿--的建造上合作。他們從埃及起程的時候,就有訓示論及他們的訓練與紀律。甚至在尚未離開埃及之前,他們就已有了臨時的組織,而且民眾都已在指定的領袖之下,分編成隊。

 

到了西乃,那組織的準備乃告完成。那在上帝一切作為上所彰彰表明的秩序,也在希伯來人的組織制度上顯明了。上帝是權威與統治的中心。摩西為祂的代表,奉祂的名執法。在他以下有七十人的議會,然後有祭司和族長,在這些人之下,有「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十夫長。」(民十一章十六,十七節;申一章十五節)最後有奉派擔任特別職務的官長們。他們安營,也有一定的次序,上帝的住所聖幕安在正中,四圍有祭司和利未人的帳幕。在這些帳幕的外圍,每支派各按自己的旗幟安營。澈底的衞生規例也嚴格實施了。民眾奉令遵行這些規例,不僅對於健康有所必要,而且也是保持那位聖者常住在他們中間的條件。摩西奉神聖的權威向他們宣告說︰「因為耶和華你的上帝常在你營中行走,要救護你;……所以你的營理當聖潔。」(申廿三章十四節)以色列人的教育包括他們的一切生活習慣。舉凡有關他們幸福的事,無不在神聖懸念之中,而且也被列入神聖律法範圍之內。甚至在供應食物上,上帝也為他們謀最大的福利。祂在曠野所供給他們的嗎哪,原是具有促進他們體力、智力、和德力之特質的。雖然他們中間有許多人反抗飲食的限制,而想回到他們所說「我們在肉鍋旁邊,喫得飽足」的那種日子(出十六章三節),但上帝為他們抉擇之明,卻在他們無可反駁的情形下證明了。他們在曠野的生活縱然困難萬分,但在各支派中卻沒有一個軟弱的人。在他們的一切行程上,那安放上帝律法的約櫃要在前面引路。雲柱的停降,指明了他們安營的地方。雲柱在聖幕上停留多久,他們就安營多久。雲柱上升,他們便起程了。每次止步和起行,都以鄭重的祝禱為記。

 

「約櫃往前行的時候,摩西就說,耶和華阿,求祢興起,願祢的仇敵四散。……約櫃停住的時候,他就說,耶和華阿,求祢回到以色列的千萬人中。」(民十章卅五,卅六節)民眾在行經曠野的時候,藉著詩歌學得了許多寶貴的教訓。以色列全軍被救脫離法老的軍隊時,一齊唱著勝利之歌。遼遠的沙漠和海洋應和著這快樂的歌聲,山嶺也反應那頌讚之聲︰「你們要歌頌耶和華,因祂大大戰勝。」(出十五章廿一節)這首詩在行程中常常反覆誦唱著,鼓舞了長途跋涉者的心,也激動了他們的信念。由於神聖的指導,他們曾將西乃山所頒佈的誡命,以及上帝賜恩的應許和祂奇妙作為的史實,編成詩歌,與器樂配合吟誦;民眾一面同聲歌頌,一面按調舉步前進。這樣,他們的心思就不致留念路途的種種困苦艱難;那倉皇不寧的精神因而得到安舒鎮靜;真理的原則得以注入記憶之中,信心也因而堅固了。一致的行動使民眾學習了秩序與團結,而民眾與上帝以及他們彼此之間,也因而更加接近了。摩西論到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的四十年之間,上帝怎樣對待他們,曾說道︰「耶和華你上帝管教你,好像人管教兒子一樣;」「是要苦煉你,試驗你,要知道你心內如何,肯守祂的誡命不肯。」

 

(申八章五,二節)「耶和華遇見他在曠野荒涼野獸吼叫之地,就環繞他,看顧他,保護他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又如鷹攪動巢窩,在雛鷹以上兩翅搧展,接取雄鷹,背在兩翼之上,這樣,耶和華獨自引導他,並無外邦神與他同在。」(申卅二章一至十二節)「祂記念祂的聖言,和祂的僕人亞伯拉罕。祂帶領百姓歡樂而出,帶領選民歡呼前往。祂將列國的地賜給他們,他們便承受眾民勞碌得來的;好使他們遵祂的律例,守祂的律法。」(詩一O五篇四二至四五節)上帝賜予以色列人各種的便利與特權,使他們能榮耀祂的名並造福四周的列國。倘若他們凡事順從,祂就應許使他們「得稱讚、美名、尊榮,超乎祂所造的萬民之上。」祂說,「天下萬民見你歸在耶和華的名下,就要懼怕你。」凡聽見這一切律例的萬民都要說︰「這大國的人真是有智慧,有聰明。」(申廿六章十九節;廿八章十節;四章六節)在頒賜給以色列人的律法之中,關於教育也有明白的訓示。上帝在西乃山上曾向摩西顯明祂自己「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出卅四章六節)這些包括在祂律法中的原理,乃是以色列的父母們所當教給兒女的。

 

摩西受了神聖的指示,向他們宣告說︰「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慇懃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六章六,七節)這些事不應當作枯燥無味的理論教導。反欲傳授真理的人,自己必須實行其原理。他們唯有在自身生活的正直、高尚、與大公無私上反映上帝的品德,才能感服他們。真教育並非將教訓勉強加諸未曾準備與不能受教的人,必須喚起智力,引起興趣。為此上帝準備了教學方法。那位創造心智並命定其規律之主,也為使其按照這些規律而發展有所準備。上帝在家庭和聖幕中,藉著自然界和藝術品,在勞作和節筵上,在神聖的建築物與紀念碑上,並利用無數的方法、禮儀、和表象,給以色列人種種教訓,解明祂的原理,並使之對祂奇妙的作為保持記憶。然後,每遇有所詢問時,祂所給的教訓就能銘刻在心腦中了。在供備選民之教育的事上,顯明那以上帝為中心的生活,乃是完全的生活。祂所培植的每一需要,祂都準備使之滿足,所賜予的每一才能,祂也力圖使之發展。

 

那位眾美的創始者,祂自己是愛美的,上帝也設法使祂兒女愛美的心獲得滿足。祂又供給他們社交方面的需要,以及和愛有益的結合,因為此種結合大可培養同情與促使生活愉快和美。以色列人的節期,在教育工作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在通常生活中,家庭既是學校,也是教會,父母乃為教授世俗和宗教之事的教師。但一年有三次指定的時期,作為社交與敬拜之用。這些集會的舉行,先在示羅,後來改在耶路撒冷。祇有父親和兒子必須出席;但沒有人願意放棄這些過節的機會,因此盡可能的,總是全家參加;而且連寄居的、利未人、和窮人,也蒙他們的款待,被請同去。

 

在春和景明,仲夏艷媚,或秋色宜人的當兒,以簡樸的而饒有古風的方式往耶路撒冷去,確是令人愉快的事。百姓自幼童以致白髮老翁,各都帶著感恩的祭物,到上帝的聖所中去朝覲祂。他們在行程中,將過去的經驗,就是那些仍為老少愛聽的故事,述說給希伯來的兒童們聽。又歌唱那些鼓舞著曠野漂泊者的詩歌;及吟誦上帝的誡命。許多兒童與青年,因沉浸於自然界有福的感應,以及人間友愛的交誼,便將誡命永誌毋忘了。在耶路撒冷所看到的守逾越節的種種儀式,--夜間的集會;腰間束帶,腳上穿鞋,手裡拿杖的人;匆忙的膳食、羔羊、無酵餅和苦菜,以及在肅默中所重述的塗血、滅命的天使,與全體出離為奴之地的故事,--無不具有激發幻想,感動心弦的性質。住棚節,或稱收割節,以及為守節而從田園中取來的禮物,在枝葉搭成的棚內住宿一週,彼此聯絡團聚,行聖潔的紀念禮,並款待上帝的工人,就是供職聖所的利未人,和祂的兒女,就是那些寄居的和貧窮的人︰凡此種種均足使人對那「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祂的「路徑都滴下脂油」的主,生出感謝的心。

 

一般虔誠的以色列人,每年都要費一足月的時間這樣守節。這一個時期實際上乃是放下憂慮與操勞,而幾乎專誠為從事教育而用的。上帝為祂的子民分派產業時,祂的旨意乃是要教他們明白關於土地所有權的正確原理,並要藉著他們教導後代的人們也明白這些原理。迦南地是分給全體民眾的,惟獨在聖所中供職的利未人乃是例外。一個人雖然可在某一時期內賣去他的產業,但他卻不能將子孫的家產賣去。任何時候,他若有力量,儘可自由將所賣的贖回;所欠的債,每七年要豁免一次;到了第五十年,就是禧年,一切的地業要歸還原主。這樣,每家的產業得以保全,而民間便不致有或貧或富的極端現象了。上帝將田地分給人民,原是為他們預備一種最適宜於發展的職業--耕種與畜牧,正如祂為那住在伊甸園的人所預備的一樣。祂為教育所作的另一種準備,就是每七年停止耕種一次,使田地休閒,而將其中遺落自長的莊稼,留給窮人。

 

這樣便使人多有從事進修、社交、崇拜、與行善的機會;這一切往往都是因生活的憂慮與操勞而無暇顧及的。假若上帝關於產業分配之律例的原則能行之於今世,那麼人們的境況將有何等的不同啊﹗遵守這些原理,就必免除歷代以來因富者欺壓貧者以及窮者恨惡富者所發生的種種惡弊。這原理既可防止人積財而致巨富,同時也可免除千萬民眾因賤價受僱以供奴役,替人生產造成巨富而自己則仍處於愚昧墮落的情形。這些原理也可促使現今世界充斥紛亂與流血的難題,得到和平解決。民眾從一切進項之中,不論是從果園與田地,牛群與羊群,或從勞心或勞力的工作上,都抽出十分之一獻與上帝;另外再取十分之一專供賙濟窮人和其他慈善事業之用。這種辦法乃是要使民眾時常記得萬有都屬乎上帝,以及他們有機會做祂福惠之通路的道理。同時這也是一種訓練,用以除滅一切吝嗇的自私,而養成一種寬大高尚的品格。認識上帝,在研究及操作上與祂相交,在品格上與祂相似;這些都要成為以色列人教育的根源、方法、與目的--這乃是上帝所傳授與父母們,而要他們施於兒女的一種教育。

 

 

6、 先知學校

「他們在祂的腳下,領受祂的言語。」

以色列中凡實行上帝的教育計畫之處,其結果無不證實這計畫的創始者。但也有許多家庭很少實行這種天定的訓練,因此也少見有如此發展的品格。上帝的計畫祇是部份而且不全地實行了。以色列民因為不聽信主的指導,所以就被種種試探包圍,這些試探是很少人有能力抗拒的。他們在迦南定居之後,因為「不照耶和華所吩咐的滅絕外邦人,反與他們混雜相合,學習他們的行為,事奉他們的偶像;這就成了自己的網羅。」他們對上帝心不正,「在祂的約上,也不忠心。但祂有憐憫,赦免他們的罪孽,不滅絕他們;而且屢次消祂的怒氣。……祂想到他們不過是血氣,是一陣去而不返的風。」(詩一O六篇卅四至六節;七八篇至卅九節)以色列人中作父母的毫不關心自己對上帝的本分,也不注意對其子女所負的責任。許多希伯來的青年因為在家庭中缺少忠誠,又受了外在的拜偶像的影響,他們所受的教育遂與上帝為他們所計畫的大不相同。他們學了外邦人的風尚。

為應付這滋長的邪惡,上帝準備了別的方法協助家長實施教育工作。從最早之時起,先知就一向被認為是上帝所指派的教師。就最深的意思而說,先知是直接因靈感而說話的人,將從上帝而得的信息傳給百姓。但「先知」的名稱,也加於那些雖未直接受靈感,卻已蒙神呼召將上帝的作為與道路教導百姓的人。為了訓練這樣的一班教師,撒母耳曾受主的指示,設立了先知學校。

 

上帝有意使這些學校作為屏障,抵禦那蔓延日廣的腐敗,為青年謀心智與靈性上的幸福,並供應國家一班具有資格而存著敬畏上帝之心行事的領袖與謀士,藉以增進國家的興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撒母耳召集了一班虔誠、聰明、而勤奮的青年人。他們被稱為先知之子。他們研究上帝的道及作為時,上帝賜生命的能力就激發了他們的智力與靈力,這班學生就獲得了從上面來的智慧。學校的教師們不但熟諳真理,也是自己與上帝交往而獲得祂聖靈特別恩賜的人。他們在學識和敬虔上,都獲得百姓的尊重與信任。在撒母耳的時代,這樣的學校共有兩所,一所設在先知的本鄉拉瑪,另一所設在基列耶琳。後來又設置了其他幾所。

 

這些學校的學生,都以勞作自養自給;或耕種田地,或從事某種手藝。這事在以色列人,並不以為希奇或下賤;他們反而以為讓子女長大而不學有用的勞作,實在是一種罪過。每一個青年,不問他的父母是貧是富,都要學一種職業。即使他要受教育以便擔任聖職,但實際上生活的知識,仍被認為是最大效用所必不可少的。有許多教師也是藉手藝而自給的。

 

在學校和家庭中所有的教學,多半是用口授;但青年們也學讀希伯來的文字與著作,並研究那寫在羊皮卷上的舊約聖經。這些學校的主要科目乃是上帝的律法和祂給予摩西的教訓、聖史、聖樂和詩。在聖史的紀綠上,可以追尋耶和華

的踪蹟。聖幕中一切禮儀所預表的偉大真理,也在這裡提出,使人因信就領會這一切制度的總旨,--即是上帝的羔羊,是除去世人罪孽的。一種虔誠的精神瀰漫著。學生們不僅被授以祈禱的責任,也被教以如何祈禱,如何親近他們的創造主,如何信賴祂,以及如何明瞭並順從祂聖靈的一切教訓。那成聖的智者從上帝的寶庫中取出各種新舊的事物,上帝的靈也在預言和聖詩中顯明了。

 

這些學校已經證明為促進那「使邦國高舉」之公義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箴十四章卅四節)。大衛和所羅門作王時,國內那種特殊興盛的基礎,有不少也是這些學校協助奠立的。先知學校所教授的原理,也就是造成大衛品格以及型成他生活的原理。上帝的話便是他的教師。他說︰「我藉著祢的訓詞,得以明白。…我的心專向祢的律例,永遠遵行。」(詩一一九篇一O四至一一二節)惟其如此,耶和華才在大衛年輕召他登上王位時,稱他是「合我心意的人。」(徒十三章廿二節)

在所羅門早年的生活上,也可看出上帝教育方法的成績。所羅門年輕時採取他父親所選擇的。他不求一切世俗的利益,祇求上帝賜他一個智慧與辨別是非的心。耶和華不但將他所求的賜給他,更是將他所沒有求的富足與尊榮也賜予他。他的理解力,他的知識範圍,以及他作王時的榮耀,竟成了世上的奇蹟。

 

在大衛與所羅門作王的時候,以色列已達到了強大的頂點。這正應驗了那賜給亞伯拉罕而行後又向摩西重述的應許︰「你們若留意謹守遵行我所吩咐這一切的誡命,愛耶和華你們的上帝,行祂的道,專靠祂,祂必從你們面前趕出這一切國民,就是比你們更大更強的國民,你們也要得他們的地。凡你們腳掌所踏之地,都必歸你們,從曠野和利巴嫩,並伯拉大河,直到西海,都要作你們的境界。必無一人能在你們面前站立得住。」(申十一章廿二至廿五節)但在興盛之際卻潛伏了危險。大衛晚年所犯的罪,雖然已經誠心悔改而且受了嚴厲的責罰,竟使百姓膽敢違背上帝的誡命。而所羅門的一生,雖然早期大有希望,但後來也因背逆而變為昏暗了。他為了貪圖政治上的權力和自尊,竟不惜與拜偶像的國家結盟。

 

為要取得他施的銀子與俄斐的金子,竟不惜犧牲正直,背棄所託的聖責。他因與拜偶像的人聯絡,娶外邦的妻子,就敗壞了自己的信仰。上帝為保障祂百姓安全所築的防壘如是毀壞,所羅門從此就敬拜假神了。在橄欖山的頂上,遙對著耶和華的殿,為崇祀外邦的神而築了許多大像和祭壇。所羅門既放棄効忠上帝,就喪失了自主之力。他那銳敏的感應從此變鈍;當初作王時那種兢兢業業,仁民愛物的精神也改變了。驕傲、野心、奢侈、與放縱,造成了他的暴虐與苛求。那原來公正、慈憐、而且敬畏上帝的統治者,竟變成暴虐專制之君。那在奉獻聖殿時曾為百姓祈求使他們全心歸主的人,反成為誘惑他們的人。所羅門羞辱了自己,羞辱了以色列,也羞辱了上帝。

 

那平時以他為榮的國民,也隨從了他的領導。他後來雖然悔改了,但他的悔改並未阻止其所撒惡種的結果。上帝為以色列民所指定的教誨與訓練,原是使他們在一切生活行為上,與他國的人有別。這種特性,原應被認為是一種特別的權利與福氣,但他們卻不歡迎之。他們欲將那達到最高發展的要素--簡樸與克己,

去交換外邦人的奢華與放縱。他們的奢望乃是要「像列國一樣。」(撒上八章五節)因此就丟棄了上帝的教育計畫,否認了祂的權威。

 

以色列人因拒絕上帝的道路而選取人的途徑,國勢遂開始衰落;而情形每況愈下,直至猶太民族成為其所自願取法的那些邦國之戰利品。就國家的立場而言,以色列人並沒有得到上帝所欲賜給他們的福惠,他們既不重視上帝的旨意,也不與祂合作實行這一旨意。不過個人或民族雖然這樣與上帝隔絕,但上帝對凡信祂之人的旨意,卻仍是不改變的。「上帝一切所作的,都必永存。」(傳三章十四節)

發展的程度雖然不同,上帝在各世代為應付人類需要而顯的能力雖然不同,但上帝的作為卻是始終如一的。大教師仍是那一位。上帝的品德及其計畫也仍是一樣的。「在祂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雅一章十七節)

聖經記載以色列人的經驗,乃是要作我們的教訓。「他們遭遇這些事,都要作為鑑戒;並且寫在經上,正是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林前十章十一節)正如古時以色列人一樣,我們在教育上的成功端在乎我們忠心實行創造主的計畫。我們若謹守上帝聖言中的原則,就必蒙大福,正如希伯來人所蒙受的一般。

 

 

7、 偉人的生平

「義人所結的果子,就是生命樹。」

聖史上提出許多關於真教育成果的例證。又記載著許多高尚的模範人物,他們的品格都是在神聖指導之下型成的;他們的生平都是造福於人,並在世上充當上帝的代表。其中有最偉大的政治家約瑟和但以理,最賢明的立法者摩西,最忠實的改革家之一以利沙,以及除了那位「從來沒有像祂這樣說話」的主之外,普世聞名的最傑出的教師保羅。約瑟和但以理在早年生活中將近成年的時候,被迫離開本家,並被擄到異邦。尤其是約瑟,因命運多蹇而備受試探。他在父家原是個寵兒;在波提乏的家中,先是奴僕,繼而成為主人的心腹親隨;他是個通達世故的人,而從研究、觀察、和與人來往上,領受了教育;在法老的監獄中,他是個國犯,含冤負屈,毫無申訴或得釋的希望;在大難當前之際,卻奉召為國家的領袖,--那使他保持忠直的究竟是甚麼呢?

 

無人能立於巍巍高處而無虞危傾。暴風不能傷害谷中的花草,卻能拔起山頂的樹木。照樣,兇險的試探也不侵害卑微的人,卻攻擊那些在世上功高名顯的人。而約瑟不論處何境遇,或逆或順,都能同樣忍受試煉。他在囚牢中怎樣表現忠誠,在法老的宮庭上也顯出同樣的忠誠。約瑟自幼受教,知道敬畏上帝。他常在敘利亞的眾星閃耀之下,在父親的帳棚中,傾聽那在伯特利夜間得見異象的故事,論到那自地通天的梯子,和那些在梯子上去下來的天使,以及那從天上寶座親自向雅各顯現的主。他也聽見過雅各在雅博渡口之爭鬥,因棄絕心中的罪而成為得勝的人,並博得與上帝較力之美名的故事。

 

約瑟做過牧童,看守他父親的羊群;這種純樸的生活,對於體力和智力的發展,頗有助益。他藉自然界與上帝交往,並因研究那祖傳且視為聖託的偉大真理,得以心智堅強,固持正義。約瑟在一生的緊要關頭中,當他正要別離自己幼年時代的迦南故鄉,踏上可怕的旅途,前往那有捆綁等待著他的埃及,回顧本族支搭帳棚的各山頭作最後一瞥之時,他就想起了自己父親的上帝。他回憶到童年時代所得的教訓,心靈就大受感動,立志要顯明自己忠誠--一生行動有如天庭之君的臣民。約瑟在作客為奴的苦痛生涯中,耳濡目染的全是罪惡與敬拜偶像的種種引誘,包圍著這種敬拜的乃是各種富貴榮華的吸引,與皇室的豪華浮奢,但他卻屹不為動。他曾受謹守本分的庭訓。在任何處境中,自最卑微以至於最高貴,均忠心耿耿,訓練一切能力以從事最高的服務。

當他奉召到法老宮庭之時,埃及正是天下最強的國家。其文化、藝術、學問等,均屬世無其匹。在埃及極度艱危時期,約瑟出掌國政;其治國方策深得君民之信任。法老「立他作王家之主,掌管他一切所有的;使他隨意捆綁他的臣宰,將智慧教導他的長老。」(詩105:21-22)聖經曾向我們說明約瑟一生成功的秘訣。在雅各為其眾子祝福時,曾用富有靈力而且美妙的言詞,論到他所最愛的兒子說︰「約瑟是多結果子的樹枝,是泉旁多結果子的枝子;他的枝條探出牆外;弓箭手將他苦害,向他射箭,逼迫他;但他的弓仍舊堅硬,他的手健壯敏捷。這是因以色列的牧者,…就是雅各的大能者;你父親的上帝,必幫助你;那全能者,必將天上所有的福,地裡所藏的福,……都賜給你。你父親所祝的福,勝過我祖先所祝的福,如永世的山嶺,至極的邊界,這些福必降在約瑟的頭上,臨到那與弟兄迥別之人的頭上。」(創四十九章廿二至口六節)約瑟的人生之錨就是忠於上帝,信賴冥冥中的主宰。他的得力,全在乎此。「他的手健壯敏捷,這是因……雅各的大能者。」天國的大使但以理

 

但以理及其同伴幼年在巴比倫所有的遭際,顯然是較優於約瑟少時在埃及所遭遇的;但他們所受品格試煉之嚴重,並不稍遜。這幾位貴族少年自其比較簡樸的猶太家庭生活,被擄到一個最豪華的城市,被帶到最強大君王的宮庭,並被選拔受訓,準備為王特別服務。在那腐化奢侈的宮庭中,包圍他們的試探頗為強烈。這時他們這班事奉耶和華的人,已是巴比倫的俘虜;上帝殿裡的一切器皿,已被擺在巴比倫的神廟裡;以色列王自己也在巴比倫人的手中作了囚虜,勝利者頗以這一事實自負,認為足以證明他們的宗教和風俗是超乎希伯來人的宗教和風俗。在這等情形之下,上帝乃藉以色列民背棄其誠命而招致的諸般羞辱,來向巴比倫證明祂的至高威權,與自己命令的神聖,以及順從所必有的結果。而祂所作的這一種見證,也祇有藉著那仍然堅持忠貞的人,方能表達。

 

但以理及其同伴在一生事業發軔之際,就遭遇到一場具有決定性的試驗。那吩咐以御膳供應他們的指示,乃是出於王的寵眷和關心他們的福利。御膳中有一部分祭過偶像,即等於全部獻過偶像;這些青年若分享王的厚賜,就被認為是與王同拜假神。他們既忠於耶和華,就不能參與這種敬拜。他們也不敢冒險享受這具有削弱靈、智、體發展之影響的奢侈淫佚。

 

但以理及其同伴曾在上帝道理的一切原理上,受過忠實的訓導。他們已學會為屬靈而犧牲屬世,追求上好的福分,獲得了報償。他們那有節制的習慣,與充當上帝代表的責任感,促使他們要在體力,智力,和靈力上達到最高貴的發展。及至受訓期滿,在他們與其餘的候選人為取得國家榮譽而參加考試時,竟「無一人能比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但一章十九節)在巴比倫的宮庭中聚集著各地的代表,這些人都是才能最卓越,天賦最優厚,並具有此世所能授予的最高教育;然而其中卻無一人能與希伯來的俘虜相比。在體質的健美、心智的靈敏、與學術的造詣上,他們都是無可匹敵的。「王考問他們一切事,就見他們的智慧聰明,比通國的術士,和用法術的,勝過十倍。」(但一章二十節)

但以理忠事上帝始終不渝,潔身自好不稍屈服,其高貴的威儀與謙恭的敬順,使他少年時在那管理他的外邦官長之前,「蒙恩惠,受憐憫。」他一生都表現著這同樣的品質。他迅速升任首相。他歷經繼起列王之朝,此國之亡,敵國之興,但因他具有如此的睿智與政治才能,而他的機警、禮貌、與心地的純良,又是如此的完美,再加以忠於正義,甚至連他的仇敵也不得不承認他們「找不著他的錯誤過失,因他忠心辦事。」(但六章四節)當但以理堅信上帝而不搖動的時候,就有說預言的靈力臨到他。這時一方面有世人尊榮他,委以朝廷要職,授以國家機密,同時上帝也看重他,委他為自己的大使,指示他測知將來歷代之奧秘。外邦的列王因與天國的代表交往,便不由得不承認但以理的上帝。

 

尼布甲尼撒宣告說︰「你們的上帝,誠然是萬神之神,萬王之主,又是顯明奧秘事的。」大利烏也在傳旨「曉諭住在全地,各方各國各族的人」的時候,宣稱「但以理的上帝」是「永遠長存的活上帝,祂的國永不敗壞;……祂護庇人,搭救人,在天上地下施行神蹟奇事。」(但二章四七節;六章廿五至廿七節)

真誠的人約瑟與但以理在智慧與正義上,在日常生活的純潔與仁慈上,以及其專誠為那些拜偶像的人民謀福利上,無不顯明自己是忠於幼年受訓練時的種種原理,忠於自己所代表的上帝。這兩個人在埃及和在巴比倫,都受著舉國的敬重;拜偶像的外邦人以及凡與他們有關的各國,無不從他們身上看出上帝善良和慈愛的明證,也就是基督之愛的明證。

 

這些高尚希伯來人之一生事業,真是何等的偉大﹗當他們與少年時的家鄉告別時,他們何曾夢想到日後的高貴命運﹗他們順從神聖的指引,忠貞堅定,以致上帝能藉著他們成全祂的旨意。上帝亟欲藉著今日之青年與兒童,彰顯這些人所彰顯過的那種大能真理。約瑟和但以理的傳記乃是一種例證,顯明上帝為凡順服祂並全心尋求成全祂旨意之人所要作的事。世界最大的需要是需要人--就是不能被賄買、也不能被出賣的人;衷心正直而又誠實的人;直指罪名而無所忌憚的人;良心忠於職責猶如磁針之指向磁極的人;雖然諸天傾覆而仍能堅持正義的人。

 

但這樣的人格並非出自偶然;也不是由於特蒙殊恩或得天獨厚所致。高尚的人格乃是由於自治,克服劣根性而力爭上游--犧牲自己為愛神愛人而服務的結果。

應使青年人銘記著這一項真理︰一切的天賦才能並不是他們自己的。能力、光陰、智慧,都不過是借來的財寶。它們全是屬於上帝的;因此每一青年都應決心將之作為最高貴之用。青年是一根樹枝,上帝期望從他收到果實;他也是一位管家,必須將本求利;又是一枝光,要照亮世上的黑暗。每一青年,每一兒童,對於榮耀上帝與超拔人類,都有他當作之工。在小事上忠心的以利沙先知以利沙,早年在上帝和自然界的教導以及實用工作的訓練之下,在鄉間度著恬靜的生活。當時背道之風幾遍全地,但他的父家卻仍列於少數未向巴力屈膝之人中間。他們的家庭乃尊敬上帝,並以忠守本分為日常生活規律的。

 

以利沙雖是個富農之子,但他卻從事最切近眼前的工作。他雖然具有人間領袖之才,但仍在人生的普通職責上領受訓練。為求能作賢明的領導,他必須學習順從。他藉著在小事上有忠心,就準備妥當,堪負重託。以利沙既具有溫和謙恭的精神,也具有活力與毅力。他懷著敬愛上帝的心,並在日常卑微的操勞中,獲得了堅強的意志與高尚的品格,在神聖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他一方面與父親共同料理家務,同時也在學習與上帝合作。以利沙蒙召作先知的時候,他正在與父親的僕人們一同耕地。當以利亞蒙神聖的指引訪尋承繼人而將自己的外衣搭在這青年人的肩上時,以利沙認清而且順從了這呼召。他「就起身跟隨以利亞服事他。」(王上十九章廿一節)以利沙起初奉命所做的不是甚麼偉大的工作;他的訓練仍舊是些平常的職務。據說他曾倒水在他主人以利亞的手上。當他作先知個人的僕役之時,他是一面在小事上表現忠心,同時也是每日加強心志,專誠從事於上帝所指派給他的使命。

 

當他初次蒙召的時候,他的決心就已受過試驗了。在他準備要跟從以利亞的時候,先知吩咐他回到家裡去。他必須估計代價--自行決定接受或拒絕那個呼召。但是以利沙明白自己機會的寶貴。他不願為任何世俗的利益而放棄作上帝使者的可能,或犧牲這與上帝僕人交往的特權。過了一些時候,以利亞準備妥當要升天了,以利沙也準備妥當要作他的繼承人了。他的信心和決心又再度受了試驗。他陪同以利亞巡視各處,知道不久即將發生變化;每到一處,先知總是請他回去。以利亞說︰「耶和華差我往伯特利去,你可以在這裡等候。」但以利沙已在早年扶犁工作的時候,學會了不失望不灰心;現今他既將自己的手扶在別種職務的犁頭上,他也絕不肯轉變其心志。因此當先知幾次請他回去時,他總是回答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必不離開你。」(王下一章二節)

 

「於是二人一同前往。……二人在約但河邊站住。以利亞將自己的外衣捲起來,用以打水,水就左右分開,二人走乾地而過。過去之後,以利亞對以利沙說,我未曾被接去離開你,你要我為你作甚麼祇管求我。以利沙說,願感動你的靈加倍感動我。以利亞說,你所求的難得,雖然如此,我被接去離開你的時候,你若看見我,就必得著;不然,必得不著了。他們正走著說話,忽有火車火馬,將二人隔開,以利亞就乘旋風升天去了。」

 

「以利沙看見,就呼叫說,我父阿,我父阿,以色列的戰車馬兵阿。以後不再見他了;於是以利沙把自己的衣服撕為兩片。他拾起以利亞身上掉下來的外衣,回去站在約但河邊。他用以利亞身上掉下來的外衣,打水,說,耶和華,以利亞的上帝在那裡呢?打水之後,水也左右分開,以利沙就過來了。住耶利哥的先知門徒從對面看見他,就說,感動以利亞的靈感動以利沙了。他們就來迎接他,在他面前俯伏於地。」(王下2:6-15)從此以後,以利沙就站在以利亞的崗位上了。那在最小的事上忠心的人,顯明了自己在大事上也必忠心。那大有能力的以利亞,曾為上帝的工具,推翻了許多大奸巨惡。那誘惑民眾,而且是亞哈和外邦人耶洗別所維持的拜偶像之事,已被打倒了。巴力的先知也被殺了。以色列全體民眾都深受激動,許多人正在回轉來敬拜上帝。那以利亞的繼承者必須是一位能細心忍耐教導以色列民,領他們走在安全道路上的人。以利沙早年在上帝指導下所受的訓練,正是準備他從事這種工作。

 

這教訓乃是為眾人的。無人能知悉上帝訓練人的旨意如何;但眾人都可確知在小事上有忠心,乃為足堪重任的證據。人生的每一動作都是品格的表現,祇有那在小事上證明自己是「無愧的工人」者(提後二章十五節),才能榮膺上帝的重託。

因信得力的摩西摩西離開他幼時家庭之護庇的時候,較比約瑟或但以理還年輕;但那塑造他們人生的動力,也陶鑄了他的人生。他祇與希伯來同族人同住了十二年;但在這些年內,卻奠定了他偉大的根基;這是由一位寂寂無名之人的手所奠定的。約基別是個作人奴隸的婦人。雖然她人生的命運卑蹇,負擔綦重,但世人從婦女而得的幸福,除了從拿撒勒的馬利亞之外,當以從她所得的為最大。她既知道這孩子不久必離開自己的撫育,而置於不認識上帝之人的照護之下,因此她

就分外殫精竭慮地使他的靈性與上帝相聯繫,並設法將愛敬及効忠上帝之念培植在他的心中。這一任務忠實地完成了,後來並無影響能使摩西棄絕他母親的教訓及其懿範所闡明的真理原則。

 

約基別的兒子離開歌珊地簡陋的家鄉,投身法老的王宮,轉入埃及國公主之手,被她收為疼愛撫育的兒子。摩西在埃及的學校中獲得了最高級的民事及軍事訓練。他因那動人的英姿,高貴的儀表與身材,與那具有素養的心智和王子的身份,以及作軍事領袖的盛名,使他成了舉國引以為榮的人物。埃及國王原為祭司中的一員;摩西雖然拒絕參加敬拜偶像的事,但他對於埃及宗教上的一切神秘,卻是十分熟悉的。當時埃及仍是一個勢力最強文化最高的國家,摩西既是該國未來的君王,也就是此世所能賦予的最高尊榮之承繼者。但摩西所作的選擇卻是更高尚的。為了尊榮上帝,並拯救他那受蹂躪的同胞,摩西就犧牲了埃及的光榮。然後,上帝就以特別的方法,負責訓練他。

 

摩西那時尚未準備妥當從事他一生的工作。他尚需學習倚靠神聖能力的教訓。他曾誤解了上帝的旨意;希望憑藉武力去拯救以色列人。他為此而甘冒一切危險,結果失敗了。在失敗灰心之餘,他祇好逃往異鄉作亡命客。摩西在米甸的曠野,作了四十年的牧羊人。那時他似乎是與自己一生的使命永遠斷絕了關係,其實卻在領受履行該項使命所必不可少的訓練。統治那一班無知烏合之眾的智慧,必須藉著自制方可獲得。他必須從看守羊群及愛護小羊的事上獲得經驗,以便使他成為以色列人的忠心忍耐的牧者。他必須學上帝的樣式,才可當祂的代表。那在埃及曾經包圍他的種種影響,養母的慈愛,他自己作王孫的地位,那誘人的形形色色的奢佚與惡習、奸巧、狡詐、及虛偽宗教的神秘的主義等,都已在他的思想和品性上刻下了印象。在這極端簡陋的曠野中,這一切都消滅了。

 

摩西在那莊嚴肅靜的荒山之中,獨與上帝同在。各處都寫著造物主的聖名,摩西似乎是站在上帝面前,受祂能力的蔭庇。他的自滿在此消滅了。他在無窮之主面前,就覺得人是何等的軟弱,何等的無能,何等的短視。摩西在此獲得了一種貫澈其辛勞負重之一生的感覺--感覺到有一位神聖的主親自與他同在。他不僅仰望到將來基督要成為肉身顯現;而且也見到基督在以色列眾人的一切旅程上,與他們同在。每當有誤會他及誣告他時,每當奉命忍受斥責與羞辱以及面臨危險與死亡時,他都能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來十一章廿七節)

摩西不僅思念上帝,他也看見過上帝。上帝經常出現在他眼前。他從未忽略上帝的聖面。

 

對於摩西,信心是事實,而非臆測。他相信上帝特別支配他的人生;並在一生大小的事上都承認上帝。他信賴上帝賜他能力去抵擋一切的試探。他渴望在奉派的偉大任務上,能達到最高的成就,並全心信賴神聖的能力。他覺得自己需要幫助,就為此祈求,因信而得之,並在確信神力維持之下前進。這就是摩西在曠野受了四十年訓練所得的經驗。那位無窮的智慧者為了灌輸這種經驗,並不以為時期太長,也不以為代價太高。這種訓練及其教訓所產生的結果,不僅與以色列人的歷史有關,而且也與自那時直到現在一切影響出界進展的事有關。聖經對於摩西的偉大及其一生的評定,曾作過最高的見證說︰「以後以色列中再沒有興起先知像摩西的;他是耶和華面對面所認識的。」(申卅四章十節)

 

以服務為樂的保羅

在福音的工作上,那追隨過耶穌的加利利眾門徒之信心與經驗,曾與耶路撒冷一位拉比之魄力與智能相聯合。大數的掃羅出生於異邦的城市,是羅馬的公民,但就他的家世,他一生所受的訓練,以及愛國熱誠與宗教信仰而論,他也是一個猶太人;曾在耶路撒冷最著名的拉比門下受教,精習列祖一切的律法與遺傳,因此他對於本國所有的一切驕傲和成見就無不具備了。當他還是一個青年的時候,就成為猶太公會中一個眾所推崇的會員。眾人都認他是一個有希望的人,是一個熱誠維護古道者。在猶太的各神學中,上帝的道已被人的空論所摒棄;它的能力也被拉比們的解說及遺傳所潛奪。這些教師的主張與動機,乃是自尊自大,貪愛權勢,嫉妒排外,固執與卑鄙的傲慢。這班拉比們不但向別國的人誇耀自己的卓越,就是對本國的民眾,亦莫不如此。他們痛恨那壓迫他們的羅馬人,並抱著決心要以武力恢復本國的主權。耶穌門徒所傳的和平信息,既然與他們的雄圖大相逕庭,所以他們就非常痛恨,甚欲置諸死地而後已。掃羅在這場逼迫之中,乃是最殘酷無情的執行者之一。

 

摩西在埃及的軍事學校中,受武士規律的訓練,這種學識在他的品性上十分根深蒂固,以致需用四十年恬靜的光陰與上帝及自然界交通,方使他學得愛的規律而配作以色列人的領袖。這同樣的教訓也是保羅必須學習的。在大馬色的城門口,那被釘十字架之主的異象轉變了他一生的動向。那逼迫人的變成了門徒;那教授人的變成了受教者。那在大馬色所過的幾天孤居獨處的黑暗生活,在他的經驗中彷佛過成了數年。他那時所研究的,乃是他所熟記的舊約聖經,他的教師便是基督。自然的荒野也成了他的學校。他到亞拉伯的沙漠中去,在那裡研究聖經並從上帝學習。他從心中清除了以往型成其人格之各種成見和遺傳,並從那真理之「根源」領受了訓誨。

 

一種克己的原理--愛的服務--感動了他此後的一生。他說︰「無論在希利尼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們的債。」「基督的愛激勵我們。」(羅一章十四節;林後五章十四節)人間教師中的最偉大者保羅,他對於最低微與最高尚的職務都同樣地承受了。他認為手與心同樣地需要操勞,他藉著一種手藝自養。每日在各大文化中心區域傳揚福音,同時也從事於製造帳篷的勞作。他和以弗所的長老們訣別時,曾說道︰「我這兩隻手,常供給我和同人的需要。」(徒廿章卅四節)保羅既具有卓越的知識才具,同時他的一生亦顯出一種罕見的智慧能力。在他的教訓與一生的表現中,闡明了一些極其深切重要的原理,這些原理乃是當時一般大思想家所茫然無知的。他具有一切智慧中最偉大的智慧,這種智慧使人眼光敏銳,且具有同情之心,激勵人與眾相親,發揚人們優良的天性,並感化他們趨向更高尚的生活。

 

請聽他在異邦的路司得人面前,怎樣向他們指明自然界所彰顯的上帝,萬福的「根源」,祂「從天降雨,賞賜豐年,叫你們飲食飽足,滿心喜樂。」(徒十四章十七節)請看他在腓立比的監獄中,縱然渾身傷痛,但他頌讚上帝的歌聲竟沖破了午夜的沉寂。及至地震將監門敞開之後,又聽見他的聲音安慰那外邦的禁卒說︰「不要傷害自己,我們都在這裡。」(徒十六章廿八節)監獄中的每一個人,都被這位犯友的態度所制束住了。連禁卒也被那支持保羅信心的事實所感服,因而詢問得救的路徑,末後他和他的全家,也加入了被逼害之基督門徒的隊伍。

 

請看保羅在雅典亞略巴古的議會中,以科學應付科學,以邏輯應付邏輯,以哲學應付哲學。請注意他是怎樣運用那神聖之愛所產生的機智,指明聽眾在渾渾噩噩中所敬拜的「未識之神」就是耶和華;又引用他們的一位詩人所說的話來形容祂為他們的父。請聽他在那階級制度盛行,完全不承認人權的時代,竟將人類皆為弟兄的偉大真理述說出來,宣稱上帝「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隨後他又指明上帝恩惠慈愛的旨意,怎樣像一條金線一般將祂向人所行的一切事實串起來。祂「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們尋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實祂離我們各人不遠。」(徒十七章廿三,廿六,廿七節)再聽他在非斯都的宮中,當亞基帕王聽信了福音的真理而說,「你這樣勸我,幾乎叫我作基督徒了」的時候,保羅是何等謙恭有禮地指著自己身上的鎖鍊回答說︰「我向上帝所求的,不但你一個人,就是今天一切聽我的,都要像我一樣,祇是不要像我有這些鎖鍊。」(徒廿六章廿八至廿九節)他形容自己所過的一生是︰「屢次行遠路,遭江河的危險,盜賊的危險,同族的危險,外邦人的危險,城裡的危險,曠野的危險,海中的危險,假弟兄的危險。受勞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飢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體。」(林後十一章廿,廿七節)

 

他說︰「被人咒罵,我們就祝福;被人逼迫,我們就忍受;被人毀謗,我們就善勸。」「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林前四章十二,十三;林後六章十節)

他從服務中獲得快樂,並且在一生勞碌結束之時,回顧生平的奮鬥和勝利,他可以說︰「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提後四章七節)這些史實都是具有重大關係的,對於青年較比對於其餘的人,尤為重要。為了要度一種替上帝服務而肩負重任的人生,摩西放棄了未來的國王,保羅放棄了在民間享受安富尊榮的權益。在許多人看來,這兩人似乎是度一種遁世與犧牲的人生。果真如此嗎?摩西看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財物更寶貴。他之所以有這種看法,乃因事實確是如此。保羅說︰「祇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祂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三章七,八節)他對自己所作的選擇感到心滿意足。

 

摩西原有繼承王位與居住法老王宮的機會;但在那些貴族的宮庭中,有許多足以使人忘記上帝的邪惡的娛樂,因此他寧願選擇那「恆久的財並公義。」(箴八章十八節)他選擇將自己的人生與上帝的旨意聯合,而不將自己與埃及的榮華相聯。他不為埃及頒布律法,反而藉著神聖的指導而為全世界制定了律法。他成了上帝的工具,將那些作為家庭與社會的保障,以及國家繁榮之基石的各種原理傳授世人--這此原理也是今世一般最偉大的人物所公認為人類政體上一切優點的基礎。埃及的偉大現已堙沒,其權勢與文化已成過去,但摩西的功業卻能永垂不朽。他一生所立的偉大公義之原理,是萬古長存。

 

摩西辛勞負重的人生,因有那「超乎萬人之上」而且「全然可愛」之主的同在而燦爛輝煌。(歌五章十,十六節)在曠野漂泊時他與基督同在︰在主登山變像時,他與基督同在;在天庭中他也與基督同在,--他的人生,在地上是造福於人而且自己蒙福,在天上也是受尊榮的。保羅是在他多方面的操勞上,藉著基督同在的支持力量而得了扶助。他說︰「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基督,「凡事都能作。」「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麼、是困苦麼、是逼迫麼、是飢餓麼、是赤身露體麼、是危險麼、是刀劍麼?……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腓四章十三節;羅八章卅五至卅九節)

 

然而保羅仍仰望那將來的喜樂,--基督之輕看羞辱而忍受十架之苦,亦即為此種喜樂,--就是見到自己工作後果之樂,作為他操勞的報償,他寫信給帖撒羅尼迦的信徒說︰「我們的盼望和喜樂,並所誇的冠冕,是甚麼呢?豈不是我們主耶穌來的時候你們在祂面前站立得住麼?因為你們就是我們榮耀,我們的喜樂。」(帖前二章十九至二十節)誰能估計保羅一生工作對世界的貢獻呢?保羅與他同工們的操勞,默默無聞地從亞洲旅行到歐洲海岸,傳揚上帝兒子的福音時,對於滅除痛苦、安慰憂傷、抑制罪惡,從自私與縱慾中提高人生,使之能榮獲永生希望等的一切良善感化上,真是何等的勞苦功高阿﹗人若成為上帝的工具,發揮這種種造福人群的感化,其價值是何等大呢?在未來的永恆歲月中目睹此生工作之宏效,那價值更是如何的大呢?

 

第三篇 大教師

「從來沒有像祂這樣說話的。」

8、 上帝差來的教師

「你們要思想」祂。

「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 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賽9:6

在上帝所差來的大教師身上,天庭已將其至美至大的恩物賜予人類了。這位被選來親自向世人彰顯上帝之知識的,乃是曾站在至高者的議會裡,並曾住在永恆之君的至聖所中的主。每一線照亮我們這墮落世界的神聖之光,都是藉基督傳來的。歷代以來,也是祂藉著每位宣揚神言之人的口說話。世上最偉大卓越的人物所表現的一切優品質,也都是祂品德的反映。約瑟的純潔與仁慈;摩西的忠信,謙和與恆忍,以利沙的剛毅,但以理的高尚正直與堅定;保羅的熱忱與克己︰這些人以及其他一切住在地上的人們所表現的智力和靈力,都不過是祂榮耀所顯示的部份微光而已。在祂裡面人們才找到了完全的模範。要闡明這模範乃是人們所應達到的唯一的真標準,要指示每一個人所可能達到的地步,並表明凡接受祂的人,藉著神性之寓於人性中所必能達到的地步--這便是基督到世上來的任務。祂來是要指明人須如何受訓練,方配作上帝的兒女;須如何在地上實行天上的原理,並度天上的生活。

 

上帝賜予最大的恩物以應付人類最大的需要。當世上黑暗最甚的時候,那光便出現了。人們的心思因受假道理的影響,早已離開了上帝。在流行的教育制度中,人的哲學已取代了神的啟示。人不接受上天所賜的真理標準,反而接受了自己所擬的標準。他們轉離了那生命之光,而走在自己所點燃的星星火光中。他們既離棄了上帝,祇好靠賴人力,他們的力量也很薄弱。甚至連他們自己所定的標準,也無力達到。虛表與做作承補了真正美德之缺,外貌代替了實質。

 

雖然時時有教師興起,向人指明真理之「根源」,闡述正確的原理,也有人在生活上證明了其所有的能力;但這些努力並未留下恆久的印象,祇能對罪惡的潮流略加遏抑,卻不能挽狂瀾於既倒。一般改革家僅似黑暗中閃爍之光,未能消除黑暗。因為世人「不愛光倒愛黑暗。」(約3:19)基督降世時,人類似乎急轉直下墮落至於極點。整個社會的基礎已被摧毀。生活已變為虛偽與矯飾。猶太人因為缺乏上帝聖言的能力,竟將一些麻木人心,斲喪靈性的遺傳和空談傳給世人。那些歸榮耀與人而層出不窮的人為的儀式,竟代替了「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上帝。全世界的一切宗教制度已在人的心靈上漸漸失去了立足之地。人們因為厭惡虛談與假道而企圖埋沒思潮,就轉趨於無神論和唯物論了。他們祇顧目前的生活,竟將永生置之度外。

 

他們既不承認上帝,也就不顧念世人。誠實、榮譽、正直、信任、同情,逐漸離開世上。冷酷無情的利慾與誅求無已的野心,產生了普遍的猜忌。盡職、強弱相助的義務、人性的尊嚴、以及人權等觀念,已如夢想或空談而被人棄置一旁了。一般民眾被當作負重的牛馬,或藉以實現野心的工具與階梯。人們所追求的最高利益,便是財富、權力、安逸與縱情享樂。身體衰頹;心智昏昧;靈性泯絕,已成了當時的特徵。

 

人們的邪情惡慾既將上帝摒諸腦後,因此忘記了祂,他們勢必更加偏向邪惡。那貪戀罪忠之心已用其特性遮掩了上帝,而且這種觀念更增強了罪惡的能力。人既專逞一時之快,便以為上帝也與他們相同—祂的目的在求榮耀自己,祂的命令也是取悅自己;人類的升降,胥視其或順或逆祂的私意而定。那些下等的人,看這位至高的神明與那些壓迫他們者無別,祇是比之更威風而已。各式的宗教,都是由這等的觀念所型成;每一種都是勒迫強求的制度。敬拜的人企圖用禮物和儀式來取悅神明,求神玉成其私願。這樣的宗教,既無補於人心或良心,因此祇能成為一番外表的儀式,已為人所厭倦,他們除了希望能得其利之外,久欲擺脫之。罪惡既然放蕩無制,益趨猖獗,那重善慕義之心願便減少了。人們失了上帝的形像,接受那統治他們之魔力的印象;全世界正在變成一個腐敗的淵藪。人類祇有一個希望--就是在這一切爭執不睦的腐化因素中,能投以一種新酵母;俾給人類一種新生活的能力;使世人得以重新認識上帝。

 

基督來就是要恢復這種認識。祂來,乃是要除去那些自稱認識上帝之人所傳的誤表上帝的假道。祂來,乃是要彰明祂律法的真性,在祂自己的品德上顯揚聖潔的榮美。基督帶著亙古以來所累積的愛到世上來。祂掃除了那妨害上帝律法的各種苛例,向人指明這律法乃是愛的律法,是上帝良善之一種表現。祂說明人類的幸福,社會的鞏固,及其根基與結構,均包含在遵守律法的一切原理之內。所以上帝的律法,非但不是專橫的規例,反而是賜予人類的屏障和盾牌。凡接受其原理之人,就蒙保護脫離邪惡。忠於上帝同時包括了忠於人的意思在內。因此,律法就保障了每一個人的權利與個性。它禁止上司施行壓迫,也阻止下屬懷具二心。它是人今生與來世之福利的保證。對於順從的人,它是永生的保證,因它所表示的是永存不廢的原理。

 

基督降世,以表現神聖原理有改造人類之能,來證明這原理的價值。祂來,要教人怎樣發揚並應用這些原理。當時的人都以外表的炫耀,來評定一切事物的價值。在宗教方面,也是能力日減,虛榮日增。那時的教育家,咸以誇耀和虛飾來博取人們的尊敬。在這一切的事上,耶穌的生平都表現一種鮮明的對照。祂的生活表明了人所認為一生最需要的事物,都是無價值的。祂誕生在最鄙陋的環境中,居住在平民的家中,採用平民的飲食,從事手藝的工作,度著卑微的生活,使自己與世上碌碌無名之輩並無區別;就在這樣的情況和環境中,耶穌奉行了神聖的教育計畫。當時的學校莫不斤斤於小節而輕忽大事;因此,祂並未進入這樣的學校。祂的教育都是直接得自天定的根源;得自實用的工作,得自聖經與自然的研究,以及生活的經驗--這些都是上帝的課本,對於凡肯運用敏捷的手,明慧的眼,和穎悟的心來研究的人,是充滿著教訓的。

 

「孩子漸漸長大,強健起來,充滿智慧;又有上帝的恩在祂身上。」(路2:40

祂有了這種準備,才去履行祂的使命,在每次與人接觸時,祂都在他們身上發揮一種造福之力,也就是改造人心的能力,是世人所從未見過的。人欲改造人性,自己必先明瞭人性。惟有藉著同情、信賴、和親愛,才能深入人心,超昇人性。基督在這事上,顯出祂是大教師;在古今一切住在地上的人中,惟有祂是完全明瞭人類心靈的。「我們的大祭司」--就是大教師,因為祭司就是教師--「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來四章十八節)「祂自己既然被試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試探的人。」(來二章十八節)祇有基督曾經受過人類所受的一切憂患和試探。除祂以外,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曾經受過這樣險惡的試探;沒有一個擔負過世界這樣沉重的罪惡與痛苦的擔子;也從沒有人具有像祂那樣寬大仁慈的同情心。祂既在人的一切經驗上有分,就不僅能體恤每一負重擔受試煉而奮鬥不已的人,而且也能與他們同受苦難。

 

凡祂所教訓的,祂都實行了,祂對祂的門徒說︰「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作的去作。」「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約十三章十五節;十五章十節)如此,基督的話就在祂自己的生活上,有了安全的實例與支持。非僅如此,而且祂所教的如何,祂的為人亦如何。祂的話不僅是祂自己生活經驗的說明,也是祂自己品格的表徵。祂不僅教導真理,祂本身也就是真理。祂的教訓之所以有力,就是在此。基督是一位忠實的訓誨者。從沒有人像祂那樣恨惡邪惡;也從沒有人像祂那樣大膽斥責邪惡。在一切虛偽卑賤的事上,祂的在場便是一種譴責。在祂純潔的光明中,人們看出自己是污穢的,自己的人生目的是卑鄙虛偽的。雖然如此,祂卻吸引他們。那位創造人類的主,明瞭人類的價值。祂指斥罪惡,視之為祂要賜福與拯救之人的仇敵。祂從每一個人身上--不論他墮落到何等地步,都看出他是上帝的一個兒子,是可以恢復其神裔之權利的。

 

「上帝差祂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約三章十七節)基督看到人們的痛苦和墮落,在那似乎祇有絕望與滅亡的景況中,祂發覺尚有一線希望。凡感覺有需要的地方,祂都看出有超拔的機會。對於凡遭受試探、失敗,自覺沉淪而行將滅亡的人,祂都不予斥責,反而加以祝福。八福乃是祂向全世界人類所致的祝辭。祂看到那聚集在山上要聽祂講道的群眾,一時似乎忘記了自己不是在天上,開口便說了那光明世界所慣用的祝辭。從祂的口中說出了許多祝福的話,如同久被封閉的泉源湧出水來一般。祂拋開那些懷有野心,自鳴得意的人間寵兒,而宣稱無論何人,不拘其需要是如何的大,祇要肯接受祂的光和祂的愛,就有福了。祂向一般虛心的、哀慟的、和受逼迫的人,伸出祂的手說︰「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十一章廿八節)祂在每一個人身上看出無限的可能性。祂看出人們受了祂恩典的改造,在「主我們的上帝的榮美」中所能達到的地步。(詩九十章十七節)祂本著希望來看他們,就激起了希望。祂以信任對待他們,就激起了信任。祂在自己身上顯明了人類的真標準,喚起了那達到這標準的願望和信心。

 

那些被藐視的墮落的人,在祂面前就發覺自己仍舊是人,並切望表明自己是配受祂關心的。許多素不關心一切聖潔之事的人,如今也受了新的刺激而覺醒。對於許多失望的人,如今開拓了新生的可能性。基督以親愛精誠將人牢繫在祂的心上;祂以同樣的親愛精誠使他們與同胞團結。在祂,愛就是生命,生命就是服務。祂說︰「你們白白的得來,也要白白的捨去。」(太十章八節)基督不僅在十字架上為人類捨己。當祂「周流四方行善事」時(徒十章卅八節),每日的經驗,都是祂生命的傾注。這樣的生命,祇有一種方法能以維持。耶穌是倚賴上帝並靠著與祂來往而生活。人們時常到至高者的隱密處,在全能者的蔭下休息;他們在那裡住了一時,就在高尚的行為上顯出所得的結果;以後他們的信心軟弱了,停止了這種來往,而一生的工作也就此毀損了。但耶穌的生命,卻是恆久信託的生命,是靠著繼續與上帝來往而得以維持的;祂為天地的服務,也是不息不倦的。

 

祂以人的身份向上帝的寶座前懇求,直至祂的人性受了自天而來的能力所充滿,使人性與神性相聯,祂從上帝那裡獲得生命,就將生命分賜世人。「從來沒有像祂這樣說話的。」(約七章四十六節)假若基督所教的,祇關於身體與心智方面,或祇是理論和臆測方面的學說,則上面這句話也是說得對的。他本可揭發人們須用千百年的辛勤研究才能參透的奧秘;他本可提出許多關於科學方面的建議,以致在末時足以供人思想,並激起新的發明。但是祂並未這樣作。祂不說甚麼滿足好奇心或激起自私野心的話。祂並未作甚麼抽象的理論,祇是提及有關品格發展所必要的事;以及擴大人認識上帝的才能,和增進其行善的力量。祂所講論的,全是有關生活的行為,並使人與永生相聯的真理。

 

祂不指示民眾研究人對於上帝,上帝的道,或祂的作為所有的理論,祂乃是教導他們當從祂彰顯在一切的作為上,從祂的道,和祂的種種眷顧上,看出祂來。祂使他們的心意與那位無窮之主的心意相聯絡。眾人都「很希奇祂的教訓,因為祂的話裡有權柄。」(路四章卅二節)從來沒有人說話像祂那樣的有能力,足以啟發思想,鼓舞心志,激勵人靈、智、體三方面的每一才能。基督的教訓猶如祂的同情心一般,包括了全世界。任何生活情況,任何人生經驗危機,無不在祂的教訓中預先提及,亦無一不能從其原理得益。那位眾師之王的話,足以作與祂同工之人的南針,直到世界的末了。

 

無論遠近,現代或將來,在祂都是一樣。祂早已洞悉一切人類的需要。在祂慧眼之前,展示出人類的努力與成功,試探與鬥爭,困惑與危難的種種景象。一切的心意,一切的家庭,一切的快樂以及歡喜和抱負,都是祂所熟知的。祂不僅為全人類代言,也是向全人類發言。祂向那朝氣蓬勃的小孩;向那熱忱不息的青年;向那身強力壯而任重操心的成人;向那精疲力衰的老者,--向眾人、向歷代各方的每一個人--講述祂的信息。在祂的教訓中,包括了一切暫時的事和永遠的事--可見之事與未見之事的關係,及普通生活所經之事與來生的嚴重關係。祂雖將今生之事放在其應居的次要地位,而將永生的事,列為首要;但祂並未忽視今生之事的重要性。祂教導人以天地相連之理,並說明神聖真理的知識使人更能履行日常生活的本分。

 

在祂看來,沒有一件事是無目的的。兒童的遊戲,成人的勞作,人生的苦樂憂患,都是種種的方法,導致一個目的--顯明上帝超拔人類。從祂口裡所出來的上帝的話,具有一種新的能力和新的意義,深入人們的心中。祂的教訓使一切受造之物,顯出一種新的光。如今在自然外觀上,又再度有了那曾被罪惡排斥之光亮的微明。在人生的一切事故與經驗上,都顯出神聖的教訓,和與神交往的可能性。上帝又住在人間;人心也感到上帝的臨格;世界又為祂的愛所包被了。天國降臨人間了。在基督裡,他們的心就承認那位向他們揭示永恆之科學的主--「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在上帝所差來的大教師身上,一切真教育的工作獲得了它的中心。論到今日的這種工作,也正如祂在一千八百年前(譯者按,本文最初發表於1903年)所設立的工作一樣,救主有話說--「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又是那存活的。」「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終。」(啟一章十七,十八節;廿一章六節)在這樣的一位大教師之前,又有了這種享受神聖教育的機會,竟要在祂以外另求一種教育—在「智慧」以外另求聰明;拒絕「真理」而想作真實的人;在「光」以外另求光明,並在「生命」以外另求生存;離開活水的「泉源」而另鑿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試問還有甚麼比這更愚拙的麼?

看哪,祂現今仍在發出邀請︰「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的,」從他裡面「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七章卅七,卅八節;四章十四節)

 

 

9、 祂所用方法的實例

「祢從世上賜給我的人,我已將祢的名顯明與他們。」

基督作教師所採用的方法中最完全的實例,可從祂訓練首批十二門徒的事上看出來。這般人將來要擔負重大的責任。祂之所以揀選他們,乃因他們能受祂聖靈的澆灌,並在祂離世之後,能以在地上推進祂的工作。祂對待他們,勝過一切別的人,賜他們有與自己交往的權利。祂藉著親自的聯絡,將自己銘印在這班被選與自己同工之人的身上。蒙愛的門徒約翰說︰「這生命已經顯現出來,我們也看見過,現在又作見證。」(約壹一章二節)祇有藉著這種交誼--心意與心意相合,人性與神性相聯--才能傳授那真教育工作所要授予的一種生活力。唯有生命能產生生命。救主訓練門徒時,遵循了太初所奠定的教育制度。那最初揀選的十二個門徒,再加上少數因得到他們的服務而陸續與他們聯絡的人,便組成了耶穌的家庭。他們不論居家、用膳、或在內室、或在田間,都與祂同在。他們與祂同行,和祂同甘共苦,對於祂的工作,他們也無不悉力以赴。

 

祂有時與他們同坐山邊,有時在海濱,在漁舟之上,也有時當他們在路上行走時,教訓他們。何時祂向眾人講道,這班門徒總是坐在內圈。他們緊靠著祂,以免疏漏了祂的教訓。他們是專心致志的聽眾,極願明白他們所要傳授給歷代各方之人的真理。耶穌的首批學生都是選自平民階級之中。他們原是不學無術的小民。這些加利利的漁夫,雖未學過拉比們的教訓和習俗,卻曾受過勞苦和艱難所給的嚴格訓練。他們是具有天才及受教精神的人;是些堪受訓導與造就以從事救主工作的人。原來在平民中有許多忍受日常事務壓搾的勞動者,向不感覺自己具有種種潛伏的能力,若予以激發運用,便能躋身於世上偉大領導人物之林。救主所召與祂同工的,便是這樣的人。他們何幸得在舉世聞名之最大的教育家門下,領受三年的訓練。

 

在這班首批的門徒中,表現了顯著的差異。他們是行將作世人教師的,同時他們也代表了各種不同的性格。有身為稅吏的利未馬太,蒙召前是個公務員,而屈服於羅馬的轄制;那奮銳黨的西門,是個反對皇權而不肯妥協的人;那易於衝動,自命不凡富有熱情的彼得和他的兄弟安得烈;那優柔幹練而心靈卑劣的猶大支派人猶大;腓力和那忠實、勤懇,而信心遲鈍的多馬;小雅各和猶大,在弟兄中雖非傑出人才,但為人堅強,功過昭彰;那崇尚誠實忠信的拿但業;以及西庇太的兩個野心勃勃又仁愛為懷的兒子。這批門徒既在本性、教養、及生活習慣上,如此地懸殊,就必須在情感、思想、與行動上聯合一致,方可有效地推進其所蒙召從事的工作。基督所追求的目的,就是此種聯合。為欲達到此一目的,祂便設法使他們與自己聯合。祂為他們所擔負的重任,曾在祂向父禱告的話裡表示出來︰「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祢父在我裡面,我在祢裡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叫世人知道祢差了我來,也知道祢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約十七章廿一至廿三節)

 

基督的變化之能

在十二位門徒中,有四人將擔任主角,並各有專職。基督教導他們為此而作準備,並預知未來一切。雅各將要迅速喪生刀下;約翰是門徒中跟主同勞苦同受逼迫歷時最久的人;彼得是破除歷代的隔閡,傳教於異邦人的先導;還有猶大,在服務才幹方面原是超越眾弟兄的,然而在他的內心中卻懷抱著某些企圖,其結果竟是他夢想不到的--這些人乃是基督所最關心的對象,而且也是領受祂最細心教訓的人。彼得、雅各、和約翰設法尋求每一與主接近的機會,他們的願望實現了。在十二門徒中,他們與主的關係是最親密的。約翰惟以與主日益親近,方覺滿意、結果,他是如願以償了。當那第一次在約但河邊會晤,就是安得烈聽見了耶穌,急忙去叫他哥哥的時候,約翰便已靜靜地坐著,專心默想一些奇妙的題目。他跟隨了救主,長此成為一個熱切而專心傾聽者。但約翰也並非毫無缺點的人。他並不是一個柔和而耽於夢想的熱心家。他和他的兄弟同被稱為「雷子」。

 

(可三章十七節)約翰是個心驕氣傲,野心勃勃而好勇鬥狠的人;但那位神聖的教師卻在這一切之外,洞察他那顆熱誠、懇摯與仁愛的心。耶穌斥責他的自私,遏抑他的雄圖,考驗他的信心。但祂卻向他啟示他內心所仰望的--那聖潔的榮美,及祂自己感化人心的大愛。祂向天父說︰「祢從世上賜給我的人,我已將祢的名顯明與他們。」(約一七章六節)約翰的本性原是渴慕仁愛、同情、與友誼的。他貼近耶穌,坐在祂的身旁,靠著祂的胸膛。他正如一朵花的吸收陽光和甘露一般,感受了神聖的光和生命。他以崇拜和敬愛的心仰望救主,直至與基督相似,並與祂相交已成為自己的一種願望,並在自己的品格上反映出主的品格來。

他說︰「你看父賜給我們是何等的慈愛,使我們得稱為上帝的兒女;……世人所以不認識我們,是因未曾認識祂。親愛的弟兄阿,我們現在是上帝的兒女,將來如何,還未顯明;但我們知道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祂;因為必得見祂的真體。凡向祂有這指望的,就潔淨自己,像祂潔淨一樣。」(約壹三章一至三節)

轉弱為強沒有一個門徒的歷史,比較彼得的歷史更可作為例證,說明基督訓練人的方法。彼得具有勇敢,進取,及自信之心,敏於理解而捷於行動,急於報復,卻也樂於饒恕人,他常有錯誤,也常受斥責。但他對基督的熱忱効忠與專誠,也屢受確切的認可與讚許。救主用特殊的愛,忍耐地對待他這個激烈的門徒,設法抑制他的自信,並教導他有謙卑、順從、與信靠的心。

 

但彼得祇學得這教訓的一部分。他那自信的心並沒有根除。耶穌往往因為重擔累心,想向門徒啟示自己受苦受難的景象;但他們的眼目卻固執不開。這種知識既不受歡迎,而且他們也看不到。那惟恐與基督同受苦難的自憐之心,激起了彼得的勸諫說︰「主阿,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祢身上。」(太十六章廿二節)他的這句話表達了十二個門徒的思想和情感。他們這樣繼續下去,那危險愈益臨近了;但他們卻仍舊自負、爭論、期望分享君王的尊榮,而從未夢想到那十字架。

彼得的經驗,是給予他們全體的一個教訓。對於自恃的人,試煉就是失敗。罪惡所必產生的結果尚未摒除,基督也不能阻止。

 

但正如波浪行將淹沒彼得時基督伸手援救他一般,當洪濤沖蕩他靈性的時候,基督的愛也曾照樣援救他。彼得屢次頻臨毀滅的邊緣,因他所說自負的話而愈益臨近滅亡。救主屢次發出警告說︰「你要……說不認識我。」(路廿二章卅四節)那位知道人心的主就給彼得一個警告︰「西門,西門,撒但想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廿二章卅一,卅二節)這警告當時未蒙重視,但在那迅速臨到的黑暗中,卻要發出一線的希望。

當彼得在審判廳中說出否認的話時;在救主慈憐憂傷的眼光注視之下,彼得的愛心與忠忱便被激醒,使他去到那基督曾經流淚禱告的園子裡;當他那懊悔的眼淚落在那曾被基督苦痛之血所滴濕的地面時,救主的那句話,「我已經為你祈求,……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便成了他心靈的砥柱。基督雖然預見他的罪,卻沒有棄絕他,使他失望。

 

倘若耶穌不以憐憫的眼光,卻以斥責的眼光來注視彼得;倘若祂預先說明罪而不提到甚麼希望的話,那麼,這時包圍彼得的黑暗將是何等的沉重阿﹗那痛苦心靈的失望將是何等的危險阿﹗在那悔恨交併之際,有甚麼能制止他不步猶大的後塵呢?那位不能讓自己門徒免受痛苦的主,也並沒有讓他獨自擔當這苦。祂的愛是永不止息,也是永不棄絕的。人們自身耽於行惡,卻往往不以溫和的態度對待那受試煉和行錯事的人。他們不能測透人心,不知道人內心的奮鬥和痛苦。他們需要學習運用那具有愛心的斥責,那傷之而使得痊愈的打擊,和那帶有希望的警告。基督復活以後所特別提到的,並非那在審判廳裡與祂同在,站在祂十字架旁,且在十二個門徒中首先到達墳墓那裡的約翰︰祂所提到的乃是彼得。天使說︰「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要見祂。」(可十六章七節)當基督在海邊末次與門徒會面時,彼得經過三次被試問「你愛我嗎?」之後,就在十二個門徒中恢復了原有的地位。

 

他被派擔任的工作,就是餧養主的羊群。最後,耶穌還親自指揮他說︰「你跟從我罷。」(約廿一章十七,廿二節)現在他能體會這些話了。基督從前將一個小孩子領到門徒中間,吩咐他們當效法他的那段教訓,彼得如今更能明瞭了。他既充分認識自己的弱點和基督的能力,就甘願信服。靠賴主的力量,他能跟從他的主了。這位曾經一度不很認識十字架的門徒,到了他一生勞苦犧牲結束之時,卻以為福音而犧牲自己的性命為樂,祇覺得那曾否認過主的他,能與自己的主以同樣的方式受死,實在是太大的光榮。彼得的改變乃是神聖慈愛的一個異蹟。對於凡欲追隨大教師的人,這乃是一個終身的教訓。愛的教訓耶穌曾斥責祂的門徒;祂曾警告他們,訓誡他們;但彼得約翰和他們的弟兄卻都沒有離開祂。他們雖受斥責,仍願與耶穌同在。救主也沒有因他們的過錯而撇棄他們。祂接受任何樣的人,不拘他們有何過錯與軟弱,祇要他們肯領受祂的教訓,祂便訓練他們為祂服務。

 

但十二門徒中卻有一人,直至基督的工作行將完畢時,亦從未受過祂直接的斥責。一種反動的素質,隨著猶大傳佈在門徒中間了。猶大原是被耶穌的生活與品格所吸引而來與祂聯絡的。他誠懇地渴望自身能有所改變,並希望藉著與耶穌聯絡而獲得此種經驗。但這種願望並未得佔優勢。那統治他的,乃是屬世國度中得私益的希望;這國便是他所期望由基督去設立的。猶大雖認識基督之愛的神能,但他卻未降服於它的權勢之下。他繼續保持他自己的判斷和意見,並他那批評和非難的習性。他往往因為不能明瞭基督的動機和行動,就產生了懷疑和反對,並將他自己的種種疑問和奢望感染門徒。他們那許多奪佔高位的紛爭,和對於基督所施方法的不滿,都是起源於猶大的。

 

耶穌看出若加反對,祇有使之硬心,因此就禁戒直接的爭論。基督欲以祂自我犧牲的愛,來醫治猶大人生中偏狹的自私。祂在祂的教訓中揭示了一些原理,正是從根本上打擊這位門徒的自我中心之野心的。這樣的教訓曾經一再提出,猶大也多次覺得他的品格已被揭露,他的罪孽已被指出;但他仍不願服從。仁慈的請求既被拒絕了,那邪惡的心情便佔了優勢。猶大因受暗示的斥責而感憤怒,加以在自己野心的夢想上大遭失望,於是就全心投向貪欲之魔,決意出賣他的主。他從逾越節的樓房中出去,離開有基督同在的快樂,和永生之望的光,出去圖謀他的惡事--到外面黑暗裡去,在那裡是沒有希望的。「耶穌從起頭就知道,誰不信祂,誰要賣祂。」(約六章六四節)祂雖然知道一切,但祂卻未將慈憐的請求和仁愛的恩賜保留起來。

 

祂既看出猶大的危險,就使他格外與自己接近,而列入祂所揀選所信託的近身門徒之中。當祂自己心中的負擔日趨沉重的時候,祂還是繼續不斷地忍痛與那頑固、猜疑、和懷恨的精神相接觸。祂曾看見,也曾設法要消除門徒中間所有那種不斷的、祕密的、和陰險的反動精神。祂已竭盡這一切可能的感化,要拯救那陷入危殆的心靈﹗「愛情,眾水不能息滅,大水也不能淹沒;」「因為愛情如死之堅強。」(歌八章七,六節)。就猶大本身而論,基督之愛心的工作乃是無效的。但就其餘的門徒而說,卻並非如此。這工作之於他們,乃是足以影響終身的教訓。

 

他們將永遠以這仁愛和忍耐的模範,來作為對待那些受試探行錯事之人的準則。此外還有別的教訓。在設立十二使徒的時候,門徒非常渴望猶大作他們中間的一員;他們認為他的受職,乃為令使徒輩前途大有希望的事。他比較他們富有與世界交接的經驗,他是一個風度很好的人,富有明辨和行政的才能,而且自負資質甚高,並導使門徒對他也有同樣的看法。但他所欲引用於基督之工作上的方法,卻是根據世俗原理,並受世俗政策所支配的;其目的乃在博取世俗的承認和尊崇--獲得今世的國度。猶大一生為要達到這些欲望所有的行為,助使門徒明白了那自求顯達的主張與基督的謙卑犧牲的原理--亦即屬靈之國的原理,乃是相反的。他們從猶大的命運上,就看出了私心自用所有的結果。

 

基督的使命在這班門徒身上,終於成全了。祂的模範和克己犧牲的教訓逐漸陶鑄了他們的品格。他的死難消除了他們在世上為大的希望。彼得的跌倒,猶大的背叛,以及他們自己在基督遭受痛苦難時離棄祂所顯的失敗,掃除了他們那自負的心。他們看出了自己本身的弱點;也看出了若干受受託工作的偉大之處;因此覺得步步需要他們之主的引導。他們知道祂將不再親自與他們同在了,這才使他們得未曾有地認識先前所有與這位從上帝那裡差來的同行共話之機會的價值。祂所講的教訓,有許多是他們所不重視或不明瞭的;現今他們極願回憶這些教訓,再聽祂的話。他們如今想起祂那確實的應許,該是何等的快樂﹗

 

「我去是與你們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師就不到你們這裡來;我若去,就差祂來。」「我從我父所聽見的,已經都告訴你們了。」「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祂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約十六章七節;十五章十五節;十四章廿六節)「凡父所有的,都是我的。」「祇等真理的聖靈來了,祂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祂要將受於我的,告訴你們。」(約十六章十五,十三,十四節)門徒曾在橄欖山上,看見基督從他們中間升上去。當祂被接升天之時,他們就想起祂臨別時的應許︰「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廿八章二十節)

他們知道祂仍是與他們表同情的。他們也知道他們有一位代表,一位中保,在上帝的寶座那裡。他們奉耶穌的名祈求,重溫祂的應許︰「你們若向父求甚麼;祂必因我的名,賜給你們。」(約十六章廿三節)他們本著那有力的理由,「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上帝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羅八章卅四節)高而又高地伸出信心的手。那些忠於自己應許的聖者既在天庭被高舉,就將自己的豐盛分賜與祂在地上的門徒。藉著聖靈沛臨在門徒身上的事,就顯明了祂是坐在上帝寶座的右邊。這班門徒因為基督的工作,而感到自己的需要聖靈;在聖靈的教導之下,他們獲得了自己最後的準備,出去從事一生的工作。

他們不再是愚頑粗野之輩了。他們也不再是一班由各自為政的單位,或爭執不和的分子所組成的集團了。他們的希望,也不再寄於世俗的偉大了。他們都「同心合意」,一心一意地以基督為念。他們的目的就是要振興祂的國。在思想和品格上,他們已成為與主相似的;人們也「認明他們是跟過耶穌的。」(徒四章十三節)

 

此後便有基督的榮耀顯現,是世人所從未見過的。那從前辱罵祂名並藐視祂權能的群眾,也承認自己是那位被釘十字架者的門徒了。藉著聖靈的合作,這班基督所揀選卑微之人的工作,竟使舉世震動。在一世代之間,福音就傳遍天下各國了。

那奉差遣代替耶穌來教導最初與祂同工之人的聖靈,也奉命來教導今日與祂同工的人。祂的應許是「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廿八章二十節)

現今在教育工作上如能有同一的指導者在場,也必產生與古時相同的結果。這便是真教育所要達到的目的;也就是上帝所定意要成全的工作。

 

 

第四篇 自然的教育

「思想知識全備者奇妙的作為。」

10、 上帝在自然中

「祂的榮光遮蔽諸天,頌讚充滿大地。」 在一切受造之物上,都可以看出神的印證來。自然界見證上帝。那易於感受的心智,一旦與宇宙的奇蹟奧秘接觸,就不得不承認那無窮之能力的運行。地球並非藉其本身固有的能力而產生萬物,並年年繼續環繞太陽而行。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指導行星於天際循軌道而行。一種神秘的生命瀰漫在一切自然物中--這生命維持著無數的大千世界,寄寓於飄浮在清風中昆蟲原子之內,使燕飛翔,使哀鳴的雛鴉得食,使蓓蕾開放,並使花朵結成果實。

 

這維持自然的同一能力,也正在人身之中運行著。這管理星辰和原子的同一大規律,也支配著人的生命。那控制心臟活動,調節身體命脈的規律,也就是那大能的全智者用以統治人的規律。一切的生命都是從祂而來。惟有與祂協和,才能覺察其活動的真範圍。因祂所創造的萬物,情形都是一樣的--即是藉著接受上帝的生命以維持生命,並按照創造主的旨意而使用生命。人不拘在身體、心智、或道德方面違背祂的規律,就是使自己與宇宙不和,並招致傾軋、紊亂、與毀滅。

一切自然物對於凡學習如此去解釋其教訓的人,就成為很瞭然的了;世界就是課本,生活就是學校。人之與自然並與上帝合而為一,則律法的普遍權能,以及違背律法的結果,就不會不銘刻於心,而型成品格了。這些教訓是我們的兒女所需要學習的。對於那尚不能讀書,不能從事課室內日常作業的幼童,自然提供了教學與喜樂的無盡資源。那尚未因與惡接觸而致變硬的心,是易於覺察上帝瀰漫在一切受造之物中的。那尚未被世俗的喧囂所麻木的耳朵,是會傾聽那藉自然發言之聲音的。對於那些年齡稍長,經常須要屬靈和永恆方面之無聲提醒者的人,自然的教訓亦足為其研究及欣賞的資料。那住在伊甸的人怎樣從自然的課本學習,摩西怎樣在亞拉伯的平原和山頭上看出上帝的手蹟,幼童耶穌怎樣在拿撒勒的山邊學習,今日的兒童也可能照樣學習祂。那不可見的已在可見之事物上顯明了。地上的一切,從森林中最高巍的樹到附著於岩石上的苔蘚,從無邊的海洋到岸上最少的貝殼,都足以令他們看出上帝的形像和手筆。

 

當盡可能使兒童自幼即置身於此向他展開的奇妙課本的環境中。使他觀賞那位大美術家在變化無窮的天空中所繪的各種輝煌景象;使他熟識海和地的一切奇蹟;使他注意時季變換所揭露的奧秘,並在一切造化之工上,學習創造主。

 

捨此而外,別無他途可為真教育建立一個如此堅定穩固的根基。然而當兒童與自然接觸時,也必看到疑難不解的地方。他不會不察覺那反對勢力的活動。在這種情形中,自然界便需要一位解釋者。即使看到自然界所顯明的不幸,人人也可學得同樣悲慘的教訓--「這是仇敵作的。」(太十三章廿八節)祇有憑著從髑髏地所發出的光,才能給予自然的教訓以正確的解釋。當藉著伯利恆和十字架的故事,顯明善是怎樣的制勝惡,並證明我們所得的一切福氣怎樣都是救贖的恩賜。荊棘和蒺藜、刺草和稗子,都是代表那行損害並毀壞的惡。歌唱的鳥、開放的花、雨水和日光、清風和甘露、以及自然界的千萬事物,從森林中的橡樹到其根旁所開的堇花,都表現出那復興還原的愛。自然界仍然向我們宣述上帝的善良。「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耶廿九章十一節)這便是人們藉十字架的光,而可能從自然界中所有的表現上拜讀到的信息。諸天宣揚祂的榮耀,遍地滿了祂的豐富。

 

 

 

11、 生命的教訓

「或與地說話,地必指教你。」

大教師導使祂的聽眾與自然接觸,以便他們諦聽那藉一切受造之物而發言的聲音;及至他們的心地柔化,思想能以容受了,祂就幫助他們解釋所見事物的屬靈教訓。祂所喜愛用以發揮真理教訓的比喻,顯明祂對於自然界影響所有的精神是何等地開明,以及祂是何等地樂意從日常生活環境中採取屬靈的教訓。空中的飛鳥,田野裡的百合花,撒種的人和種子,牧羊人和羊群--這一切都是基督用以解釋永存真理的例證。祂也取譬於生活上的事例,也就是聽眾所習知的經驗事實--如麵酵,埋藏的財寶、珠子、魚網、遺失的錢、浪子、和建造在盤石與沙土上的房屋等。在祂的教訓中,有些事物是人人都感到興趣,且是訴諸每一個人心的。這樣,就使日常的職務不致僅成為一番苦役,而喪失其高深的意義,反倒因不時使人想起那屬靈和未見之事而成為愉快高尚的了。

 

我們也當如此教導。使兒童學習從自然界中看出上帝仁愛與智慧的流露;使他們看到禽鳥,花卉和樹木的時候,便聯想到上帝;使一切能見的事物,對於他們都成為未見之事的解答,並使人生的一切境遇,都作為神聖教育的工具。當他們學習如此研究一切受造之物和一切生活經驗的教訓時,就必看出那統治自然事物與人生境遇的規律,也就是支配我們的規律;這些規律是為我們的利益而制定的;惟有服從這些規律,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與成功。

 

「服務的規律」

天上地下的萬物,無不宣揚那偉大的生命律就是一種服務的規律。無窮的天父為每一生物的生命而服務。基督到世上來成為「服事人的」。(路廿二章廿七節)眾天使也都是「服役的靈,奉差遣為那將要承受救恩的人効力。」(來一章十四節)這一服務的規律也表現在一切的自然事物上。空中的飛鳥、田野的走獸、林中的樹木、枝葉花草、天空的太陽和發光的星晨--無不各有其服務的工作。湖泊與海洋,江河與泉源--都是有受必施的。各種自然物如此地為世界的生命而服務,同時也獲得了自己的生命。「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路六章卅八節)這一教訓不僅載於<<聖經>>之中,也的確寫在自然界之內了。山麓及平原留出通路來,讓山上的溪水可以流至海洋,其所作的施捨獲得了百倍的報償。流水潺潺地湧瀉過去,留下它那美麗豐盛的禮物。那被夏日炎陽曝晒而成的赤地,出現了一帶青翠的草木,指明河流經過之處;每一株大樹,每一個蓓蕾,每一朵鮮花,都是上帝必報賞凡向世人傳授祂恩命之人的明證。

 

「憑著信心撒種」

在生長的各項步驟所含的無數教訓中,有些最可貴的已在救主撒種的比喻中發揮了。這比喻對於老幼都有教訓。「上帝的國,如同人把種撒在地上,黑夜睡覺,白日起來,這種就發芽漸長,那人卻不曉得如何這樣。地生五穀,是出於自然的;先發苗,後長穗,再後穗上結成飽滿的子粒。」(可四章廿六至廿八節)種子具有一種發芽的本質,這種本質乃是上帝所親自賦予的;雖然如此,但種子本身仍無發芽生長的能力。人固然能設法促進穀粒的成長;但終有其無能為力之處。他必須仰賴那位用自己全能將撒種與收割奇妙連繫起來的主。種子含有生命,土壤含有能力;但若非那無窮的大能晝夜運行,種子就決不能有何收成。那乾旱的田地必須經受雨水的滋潤;太陽必須散放溫度;埋下的種子必須受電的感應。那經造物主所注入的生命,惟有祂才能喚起。每一種子的生長,每一植物的發育,均須靠賴上帝的大能。「種子就是上帝的道。」「田地怎樣使百穀發芽,園子怎樣使所種的發生,主耶和華必照樣使公義和讚美在萬民中發出。」(路八章十一節;賽六一章十一節)自然方面的撒種如何,靈性方面的撒種也是如此;那唯一能產生生命的能力,乃是從上帝而來的。撒種之人的工作乃是出於信心的工作。他雖不能瞭解種子發芽生長的奧秘;但他信任上帝藉以使植物繁殖的種種媒介。他將種子撒下,期望在收穫時得到多倍的豐收。照樣,父母及教師也當努力工作,務期從所撒的種子上有所收穫。

 

那好種子初時或將隱藏在心中。看不出已紥了根;但後來一經上帝的靈吹入心靈之上,那埋藏的種子就發芽了,最後竟結出果實來。我們不知道在生平的事業上,或此或彼,究竟何者將要發旺。但這一問題並不需要我們解決。「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傳十一章六節)上帝偉大的約言,乃是「地還存留的時候,稼穡……就永不停息。」(創八章廿二節)農夫就憑著信靠這一應許而耕種;我們在撒播屬靈種子的事上,也當同樣地憑著信心而工作,信賴祂的保證︰「我口所出的話,也必如此,決不徒然返回,卻要成就我所喜悅的,在我發它去成就的事上必然亨通。」「那帶種流淚出去的,必要歡歡樂樂地帶禾捆回來。」(賽五五章十一節;詩一二六章六節)

 

種子的發芽代表靈命的肇始,植物的發育乃是品格發展的象徵。若不生長,決無生命。植物不長則死。植物的生長是默默而不知不覺,卻又繼續不斷的,品格的發展也是如此。在發展的每一階段中,我們的生命也許是完全的;然而上帝對我們的旨意若得以成全,則我們仍將繼續不斷地長進。植物因接受上帝所供備維持其生命的事物而生長;照樣,屬靈的生長也必須藉著與神聖的媒介合作,方可達成。植物在土壤中生根,我們也須在基督裡生根。植物接受陽光和雨露,我們也須接受聖靈。我們若堅心倚賴基督,祂就必臨到我們「像甘雨,像滋潤田地的春雨。」祂必如「公義的日頭」興起,以具有「醫治之能」的光線照耀我們。我們「必如百合花開放。」我們必「發旺如五穀,開花如葡萄樹。」(何六章三節;瑪四章二節;何十四章五,七節)麥子生長時,「先發苗,後長穗,再後穗上結成飽滿的子粒。」(可四章廿八節)農夫撒種栽培的目的,是希望結出子粒來--使飢餓的獲得糧食,並得傳種以待將來的收穫。那神聖的「田主」也是同樣地期望收穫。祂力求要在跟從祂的人心中及生活上重顯祂自己,以便藉著他們使祂可以重顯在別人的心中與生活上。

 

植物從子粒逐漸成長的步驟,是兒童訓練的一個實物教訓。「先發苗,後長穗,再後穗上結成飽滿的子粒。」(可四章廿八節) 那位講述這比喻的主,創造了渺小的子粒,賦以維持生命的質素,並定立了控制它生長的規律。這比喻所指示的真理也在祂自己的生活上實現了。祂貴為天庭之君,榮耀的王,竟在伯利恆變成嬰孩,暫時代表那在母親照護下孱弱無力的嬰兒。祂在幼年說話行事都象

小孩,孝敬祂的父母,順從他們的心意幫助他們。但自從祂的心智啟發之後,祂就不斷地在恩典和真理的知識上有長進。父母與教師當定意如此培養少年的意向,使之在人生的每一階段中均可表現該時期所應有的優美特牲,正如園中的植物一般,自然而然地發展。

 

當教育兒童保有其赤子之真。當訓練他們樂意作幫助人的小事並從事與他們年齡相符的遊戲及任務。兒童時期正如比喻中所說的苗,苗有其本身特具的美質。不應強令兒童早熟,須盡可能使其保持幼時的朝氣與美德。兒童的生活愈安靜愈純樸—愈少摻入人為的興奮並愈多與自然協調—就於體力,智力及靈力的方面更有助益。在救主使五千人喫飽的神蹟上,就顯明了上帝能力在莊稼收穫上的運行。耶穌揭開了那遮蔽自然界的帘幕,顯露出那不斷為我們的利益而施用的創造之能。那位使餅加多的主每天都在施行神蹟,使撒在地裡的種子增加。祂藉著神蹟,使田地的出產不斷地供養千萬人。人們奉召在種植五穀預備食物的事上與祂合作,他們反因此而忽視了神聖的作為。祂能力的運行反被認為自然的因果,或是歸功於人的作為,並且往往以祂的恩賜供自私之用,致使福惠反而成了咒詛。上帝正在設法改變這一切的情形。祂渴望我們麻木的感覺活躍起來,能覺察祂的慈悲仁愛,以致祂的恩賜能以按祂本意成為我們的福惠。

 

那賦予子粒以生命的乃是上帝的道,也就是祂生命的授畀;我們在食用五穀時,便成為了那生命的分享者。上帝希望我們體察這事;祂要我們就在每日的飲食上,也可以看出祂的作為,並可藉此更加與祂親近。依照自然界上帝的律法,有其因必有其果,這是確切不移的。收穫證實所撒的種;這也是無可推諉的。人或者可以欺騙人,而在未曾致力的事上竟博得人的稱讚與報酬。但在自然界中卻是無法欺騙的。對於不忠心的農夫,所收的莊稼就要定他的罪。就最深的意義而言,屬靈方面的情形也是如此。罪惡似乎是成功的,然而實際上卻不然。逃學的兒童,懶於讀書的青年,不為僱主忠心服務的學徒或店員,以及無論在任何事務或專業上不竭忠盡職的人,或者自以為祇要能文過飾非,就於己有利;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他乃是欺騙自己。生命的收穫乃是品格,那決定今世及來生命運的也是品格。

莊稼乃是所撒種子的繁殖。每一子粒的結實都「各從其類。」我們所養成的各種品性也是如此。自私、自利、自負、和任性,都必生出同樣的惡果,結局乃是困苦和滅亡。因為「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加六章八節)仁愛、同情、與良善所結的乃是福果,是永垂不朽的收穫。

 

在收穫中種子繁殖了。一粒麥子因經多次的播種繁殖。而致佈滿一大片金黃色的麥田。一個人的生命--甚至一次行動所生的影響,也可能照樣廣布開來。

那瓶為膏基督而開的真哪噠香膏,在歷代以來不知曾激起了多少的仁愛行為﹗那無名的窮寡婦所投的「兩個小錢,就是一個大錢,」(可十一章四二節)不知曾引起了多少為救主工作而獻的禮物!

 

「因死得生」

撒種的教訓能教人慷慨。「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林後九章六節)

主說,「你們在各水邊撒種……的有福了。」(賽卅二章二十節)在各水邊撒種,意即何處需要我們幫助,我當施捨。施捨決不至於使人窮困。「多種的多收。」撒種的人須將種子撒出去,才能使它繁殖。照樣,我們也須分贈幸福,方能增進一己的幸福。上帝的應許保證豐足,俾使我們得以繼續施捨。不但如此,當我們分贈今生幸福時,那獲得幸福的人就必心懷感激,準備接受屬靈的真理,這樣就得著收穫到永生了。救主以種子撒在地裡代表祂為我們所作的犧牲。祂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十二章廿四節)祇有藉著那「苗裔」--基督--的犧牲,才能為上帝的國結出果子來。依照植物界的規律,生命乃是由於祂的死而來的。

 

凡與基督同工而結果子的人,也是如此。自私自利的心必須消滅;必須將生命捨棄在世界需要的溝畦之中。然而犧牲自我的規律,也就是保全自我的規律。農夫因捨棄子粒而得以保存他的子粒。照樣,也祇有那為上帝與人類服務而甘願犧牲的生命,才是必得保全的生命。種子死了,就長出新的生命來。我們可以從這事學得復活的教訓。上帝論到那被埋藏在墳而任其腐朽的屍體,曾說︰「所種的是必朽壞的,復活的是不朽壞的;所種的是羞辱的,復活的是榮耀的;所種的是軟弱的,復活的是強壯的。」(林前十五章四二,四三節)父母及教師在講授這些教訓時,當採用實際的方法。當使兒童自行培土撒種。當他們在工作時,父母或教師可向其說明心中的園地和撒在其中的好種或壞種,並解釋園地必須預備妥當方可下種;人心也是如此,必須預備妥當,才能撒下真理的種子。在將種子撒在地裡的時候,可教他們以基督之死的教訓;在發芽的時候,可教以復活的道理。當植物生長的時候,仍可繼續發揮自然的撒種與屬靈的撒種二者之間的相合之處。

 

教導青年也當採用同樣的方法。從田地的耕種上,可不斷地學得教訓。無人將立即收穫莊稼的期望,寄諸未經開墾的荒土上。必須先在預備土壤,撒播種子,和栽培禾稼的事上,殷勤不倦地努力方可。屬靈方面的撒種也須如此。心園必須開墾。心地必須藉悔改掘鬆。那阻礙好種發育的有害之物必須根除。正如一度滿佈荊棘的土地,祇有藉著殷勤地操作,方能開墾;照樣,內心邪惡的傾向,也惟有靠基督的名和能力而誠懇地努力,才能勝過。在開墾土地的時候,細心的工人就必看出有許多從未夢想過的寶貝在他面前出現。人若不注意有關的規律,就決不能在農事或園藝上獲致成功。每一種植物的特別需要,必須加以研究。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土壤與栽培,而獲致成功的條件就是遵從與每一植物有關的規律。移種之時必須注意,連一條鬚根也務使不受擠軋或被誤置;稚嫩植物的照護;修剪與澆灌;使植物夜間不受霜打,白晝不被日曬;防免野草,疾病和害蟲;以及栽培修理等工作,不僅予人以發展品格的教訓,而且這種工作的本身也就是一種發展的方法。在培養謹慎、忍耐、注意細節、順從規律上,這種工作也給予人以最重要的訓練。得與生命的奧秘及自然的美麗時常接觸,以及由照顧上帝所造這一切美麗之物所喚起的仁愛,均足以刺激人的心智,鍛煉並提高人的品格;而且所受的教訓,能使工作人員得以更有效地應付他人的心智。

 

 

 

12、 其他的實物教訓

「凡有智慧的,必在這些事上留心,也必思想耶和華的慈愛。」

上帝醫治之能是貫徹於自然界的。一棵樹若被砍斷,一個人若受了傷或折斷了一根骨頭,自然就立刻從事修復傷處。甚至在尚未發生需要之前,那些醫治的能媒就已準備好了;一旦遇有某一部分受傷,全副精力就專注於恢復的工作。屬靈方面的情形也是如此。在罪惡尚未造成需要之前,上帝早已預備了補救的方法。每一屈從試探的人就是被仇敵擊傷了、壓制了;但無論那裡有了罪惡,那裡也有了救主。基督的工作就是要「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路四章十八節;賽六一章一節)我們應當在這種工作上合作。「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當……把他挽回來。」

 

(加六章一節)這裡所譯的「挽回」二字,意思就是聯接,如同使脫了關節的骨頭重行接合一樣。這比喻是多麼地含意深長阿﹗那做錯或犯罪的人,即是與他周圍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關係。他也許覺得自己的錯誤而充滿懊悔的心;但他卻無法自己復原。他是處在狼狽不堪與莫知所措的景況中,是個被擊敗而無力自拔的人,必須有人去挽救他、醫治他、使他重新振作起來。「你們屬靈的人,就當……把他挽回過來。」祇有那從基督的心裡洋溢出來的的愛才能醫治。祇有那在裡面有這愛的溢流,正如同液汁之在樹身或血液之在人體內溢流著的人,才能挽回那受傷的心靈。

 

愛的種種媒介具有奇妙的能力,因為它們也是神聖的。我們如果能學得那「使怒消退」的柔和的回答,那「恆久忍耐,又有恩慈」的愛,以及那「能遮掩許多的罪」的愛(箴十五章一節;林前十三章四節;彼前四章八節)則我們的人生將要賦有何等的醫治之能阿﹗我們的生活將有何等的改變,而使人間成為天上,得以預享天國之福阿﹗這些寶貴的教訓,可用最簡單的方法教授,甚至兒童也能明白。兒童的心地是柔軟而易於受感動的;我們年齡較長的人如能「變成小孩子的樣式」(太十八章三節)學習救主的純樸、溫柔和仁慈的愛心,就不難感動小孩子們的心,並將愛心的醫治之服務教導他們。

 

上帝的一切作為,不拘是最微小的或最偉大的,無不完善。那將諸世界懸於太空中的手,也就是那模造田間百花的手。試將路旁最小最普通的花朵拿來放在顯微鏡下察看,注意它每一部分是如何的精美與完全。照樣,在最卑微的人身上,也可以找出那真正的優點;那最普通的職務,祇要憑著愛心忠誠去作,在上帝看來也是美好的。我們若在小事上盡心注意,就能成為與上帝同工的人,且能蒙那位看見並知道萬事者的嘉許。

 

那橫跨天空而發出拱形之光的虹,乃是上帝「與地上各樣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永約」的記號。(創九章十六節)那環繞天上寶座的虹,也是上帝賜給祂兒女平安之約的記號。雲彩中的虹乃由日光和雨水聯合而成,照樣,那在上帝寶座之上的虹,也代表祂的慈愛和公義的聯合。上帝對那悔改的罪人說,你可以存活;因為「我已經得了贖價。」(伯卅亞章廿四節)「我怎樣起誓不再使挪亞的洪水漫過遍地,我也照樣起誓不再向你發怒,也不斥責你。大山可以挪開,小河可以遷移;但我的慈愛必不離開你,我平安的約也不遷移;這是憐恤你的耶和華說的。」(賽五四章九,十節)

 

「眾星的信息」

星晨對於每一個人也有一道快樂的信息。在那人人所必遭遇的時辰,就是心志沮喪,試探嚴重;所遇的艱難似乎不能勝過,人生的目的似乎不能達到,人生的希望似乎已成畫餅的時候;我們除了在上帝所曾吩咐我們從那堅定不移的星辰而得的教訓以外,還能從甚麼地方得到勇氣與決心呢?「你們向上舉目,看誰創造這萬象,按數目領出,祂一一稱其名;因祂的權能,又因祂的大能大力,連一個都不缺。雅各阿,你為何說,我的道路向耶和華隱藏;以色列阿,你為何言,我的冤屈上帝並不查問?你豈不曾知道麼?你豈不曾聽見麼?永在的上帝耶和華,創造地極的主,並不疲乏,也不困倦;祂的智慧無法測度。疲乏的,祂賜能力;軟弱的,祂加力量。」「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上帝;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我耶和華你的上帝,必攙扶你的右手,對你說,不要害怕,我必幫助你。」(賽四十章廿六至廿九節;四一章十,十三節)

 

棕樹雖在沙漠中飽受烈日的曝曬及飛沙的襲擊,但仍保持青翠,茂盛與繁殖。它的根有活泉的灌溉。在乾燥荒涼的平原上,從遙遠之處就可以看見它那青蔥的樹頂了;垂死的旅客因此得以策勵他那疲憊的腳步再往前行,直到那清涼的蔭下和那救命的水旁。沙漠中的樹乃是一種表號,代表上帝要祂的子民在這世上所當度的生活。他們當領導那些疲乏無力、心神不安,而行將在罪惡的沙漠中死亡的人,到活水那裡。他們當向同胞指明那位邀請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的主。(約七章卅七節)那廣而深的江河,供應世界各國交通運輸之用,被人認為有造福於全世界的價值;但那些協助合成大川的涓涓細流究竟如何呢?假若沒有它們,那江河也就不存在了。江河之所以存在的,全賴乎它們。照樣,那些蒙召在大事上作領袖的被人尊榮,似乎是事業的成功全在他們;殊不知成功需靠無數低微工人的忠誠合作--這些工人是不為世人所知的。世上多數勞苦大眾,他們的工作無人讚揚,他們的辛勞無人賞識。在這種境況中,許多人便心懷不平;他們覺得一生是虛度了。但那涓涓溪流無聲無息地挾帶著健康,肥沃與美麗,穿過叢林和草原,它的功用正與廣大的江河相同。而且在供應江河的時候,它幫助達成了江河自身所永遠不能成功的事。

 

這是許多人所需要的教訓。人們太崇拜才幹,太貪戀地位了。那非當領袖便不作事的人太多了;那非得人的稱讚便沒有興趣去苦幹的人也太多了﹗我們所當學習的教訓,就是要忠心地充分利用我們所有的能力和機會,並在上天所賦予我們的境遇上心滿意足。

 

「信賴的教訓」

「你且問走獸,走獸必指教你;又問空中的飛鳥,飛鳥必告訴你;……海中的魚,也必向你說明。」「你去察看螞蟻的動作。」「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你想烏鴉。」(伯十二章七,八節;箴六章六節;太六章廿六節;路十二章廿四節)

我們不僅要告訴兒童關於這一切上帝所造之物的事,也須使之從動物直接獲得教訓。螞蟻可給人耐心勤勞,堅忍克難,以及為將來而準備的教訓。飛鳥可給人信靠的好教訓。我們的天父固然供養牠們;但牠們卻必須採集食物,營築巢穴,並養育小鳥。牠們時刻冒著仇敵傷害的危險;然而牠們卻仍是多麼愉快地去作牠們的工﹗牠們的歌曲該是多麼地充滿快樂﹗那位作詩者所形容上帝照顧林中動物的話,該是多麼地美妙阿﹗「高山為野山羊的住所;岩石為沙番的藏處。」(詩一O四篇十八節)祂使那飛鳥住宿,「在樹枝上叫啼」的山中有水泉流出。(詩一O四篇十二節)林中和山間的一切動物,都是祂大家庭的一部分。祂一張手,凡「有生氣的都隨願飽足。」

 

(詩一四五篇十六節)阿爾卑士山的老鷹有時因受暴風的襲擊,落在狹小的山峽中。那暴風雨的密雲把這林中的大鳥圍困了;凝聚的黑雲,使牠與自己住棲當陽的山巔隔離了。牠雖設法逃避,終屬徒勞。於是牠在空中展翅翱翔,往來哀鳴,響激群山。最後牠終於奏凱上昇,穿雲而過,得以重見光明,而將黑暗與風暴遠遠地拋在下面了。照樣,我們有時也可能被艱難,灰心和黑暗所包圍了。虛謊、災禍、與不平的事把我們困住了。有許多雲霧是我們不能驅散的。我們與環境鬥爭,終歸徒然。我們祇有一條逃生之路。雲霧都是靠近地面的;在雲海之上,有上帝的榮光照耀著。我們以信心為翅,就可升入有上帝同在的陽光之中。

 

照著這種方法,可以學得許多教訓。例如樹木能教人自恃;樹木獨自生長在平原或山麓之上,其根深入土中,而能力足以抵禦風暴。設將細嫩的小樹屈折為彎曲多結的樹幹,以後不拘用甚麼方法,都不能使它恢復原有勻稱的形狀。這事可以教人明白幼年所受影響的能力。荷花能教人聖潔生活的秘訣。荷花生長在污濁的池溏中,為雜草和廢物所包圍,但它那空心的花莖卻是從水底清潔的沙土中生長出來的;它從那裡得到生命,在日光中開出那馨香而潔白無疵的花朵來。

這樣,兒童和青年一方面可從教師及課本上獲得實際的知識,一方面也能自己學得教訓,分辨真理。在他們從事園藝的時候,可以詢問他們從栽種修理的工作上得到甚麼教訓。當他們觀賞美麗的風景之時,可以問他們上帝為甚麼使田野森林具有各種美麗的色彩。為甚麼不使萬物一律是深褐色的呢?當他們採集花朵的時候,可導使他們想到上帝為甚麼從伊甸留下這些美麗的花木來給我們。教導他們注意自然界到處所有的證據,證明上帝是顧念我們,使萬物都奇妙地適合我們的需要與快樂。

 

祇有那在自然界中認出天父親手的工作,在地上的一切豐盛與美麗中看出天父之手筆的人,才能從自然界的事物上學得最深奧的教訓,並獲得它們最高度的服務。祇有那看山林、幽谷、和江河,大海等為上帝思想的表示,視之為創造者的啟示的人,才能充分地欣賞它們的意義。聖經的作者採用了許多自然的例證;當我們觀察自然界的事物時,我們就能在聖靈的引導之下,更加充分地明瞭上帝聖言所含的教訓。這樣,自然界就成了開啟聖經寶庫的鑰匙了。當鼓勵兒童在自然界搜尋那些解釋聖經教訓的事物,並從聖經中找出由自然界而引申的比喻。他們須從聖經及自然界中找出每一件代表基督的事物,和祂用以解釋真理的一切事物。這樣,他們就可學習在樹木與葡萄藤,百合與玫瑰,太陽與星晨中看出基督。他們也可以學習在禽鳥的歌聲,樹木的嘯聲、轟轟的雷聲和海洋的樂聲中,聽出祂的聲音。自然界的每一事物都必向他們重述祂的寶訓。對於那些這樣使自己認識基督的人,地球就不再成為荒涼之處;而將成為他們天父的家,到處都有那位曾經一度住在人間的主同在。

 

 

第五篇 《聖經》是一位教育者

「你行走,它必引導你;你躺臥,它必保守你;你睡醒,它必與你談論。」

13、 心智與靈性的修養

「房屋……因知識充滿各樣好寶貴的財物。」

根據上帝的律例,人的心思、靈性、和身體方面的能力,必須由努力而得增進。惟有練習始能發展。上帝已依照這一定例,在祂的聖言中預備了心智與靈性發展的方法。聖經含有人所需要明瞭,以便適應今世或來生的一切原理。這些原理是人人均可瞭解的。凡存心尊重聖經教訓的人,每讀一段經文,無不從中獲得若干有益的思想。然而聖經中最有價值的教訓卻並非得自偶然或斷續的研究;其重要的真理系統,也非躁急或草率的讀者所能識別。其中有許多珍寶隱藏在深處,惟有藉著勤懇研究與不輟的努力,方能獲得。那組成偉大完整的各種真理,必須「這裡一點,那裡一點」(賽廿八章十節)地搜尋採集。

 

這些真理一經如此蒐集,就必發現是彼此完全符合的。每一部福音,乃是其他福音的補充;每一種預言,乃是另一預言的解釋;每一項真理,也是若干其他真理的啟發。猶太人所有的各種制度,都一一由福音說明了。上帝聖言中的每一原理各有其地位,每一事實各有其意義。而此圓滿的結構,在計畫與實施上,均見證其創造者。像這樣的一種結構,除了無窮之主以外,絕非人的心智所能想像或設計得出的。在查考聖經各部並研究其相互關係時,人心智上的最高能力,便獲得了高度的運用。凡如此從事研究的人,無不在智力上有所發展。

 

研究聖經之所以具有心智方面的價值,不僅在乎搜尋真理而將其綜合起來,也在乎為領悟其所述主題而作的努力。人的心智若僅顧及平凡陳腐之事,就會變成狹小軟弱。若永不用以明瞭那些遠大的真理,不久就會失去增長的能力。欲求防禦此種退化而刺激發展,莫如研究上帝的聖言。聖經如作為心智訓練的工具,其成效當勝於其他任何一部書或一切書的總和。聖經題旨的博大,詞句的簡潔,想像的美妙,對於思想的鼓舞及提高,實屬無與倫比。任何其他的研究,均不能較努力領悟偉大真理的啟示更足予人以心智的能力。人的心智既經如此與無窮者的思想接觸,自不能不有所擴張與增強。

 

聖經在發展人的靈性上,其能力更為偉大。人的被造原為與上帝交往,惟有藉著這種交往,方能獲得其真正的人生與發展。他的被造原是要在上帝裡面獲得最大的喜樂,除此並無別法能靜止其內心的慾望,滿足其靈性的饑渴。凡存著真誠與受教的精神研究上帝的聖言,而欲盡力瞭解其中真理的人,就必與其創作者接觸;這樣的人除非自甘暴棄,則其發展的可能必是無可限量的。

 

聖經的題材與文體,範圍極其廣大,對於每一個人,都有足以引起其興趣,訴諸其心意之處。聖經的記載中,有最古的歷史;有最真實的生活傳記;有治國齊家的原理,--這些原理是人的智慧所無可比擬的。聖經包含有最深奧的哲理、最美妙、最宏壯、最感人、與最悽愴的詩歌。聖經的著述僅就以上幾點而論,即已遠超乎任何世上作者的作品;但就其對那偉大中心思想的關係而言,這些著述的範圍就更加無限廣博,價值也就更加無限高貴了。就這一思想的觀點而觀察,則每一個題目都具有一種新的意義。在那敘述極為簡明的道理中,也包含著有高與天齊而達到永生的原則。

 

聖經的中心題目,也就是全書其他各題所集中的一個總題,乃是救贖的計畫,即在人心中恢復上帝的形像。自從在伊甸首次公布那含有希望的宣判,以至啟示錄內末次所述榮耀的應許,「也要見祂的面;祂的名字必寫在他們的額上」(啟廿二章四節)聖經每一卷每一段的主旨都闡明這奇妙的總題--人類的高舉--上帝的能力,「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林前十五章五七節)

凡理解這一層意義的人,眼前便有供其研究的無限領域。他也獲得了那開啟全部上帝聖言之寶庫的關鍵。

 

救贖的科學乃是一切科學中的科學;這是天使和一切未墮落之世界的諸聖者所研究的科學;也是引起我們主救主之注意的科學;是參入無窮之主所懷旨意中「永古隱藏不言」(羅十六章廿五節)的科學;也將成為上帝救贖之民在無盡歲月中所從事研究的科學。這是人類可能從事的一種最高尚的研究。這種研究能促進人的心智,提高人的靈性,而為其他研究所無能為力者。

 

「惟獨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這就是知識的益處。」耶穌說道︰「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認識祢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祢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傳七章十二節;約六章六三節;十七章三節)那使諸世界出現的創造之能就在上帝的話中。這話能授與能力;產生生命。每一道命令即是一個應許;人若定意領受,將其接納在心靈之中,那位無窮之主的生命就必與之偕來。它改變人的本性,並照著上帝的形像重造人的心靈。如此分得的生命也必照樣得著維持。因人活著乃「靠上帝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四章四節)人的心思與靈性乃由其所獲的供養而得建立;而決定採用何種供養之權卻在乎我們。每一個人均有權選擇其所時常思想與型成的品格的題目。上帝論到每一獲得特權可以閱讀聖經之人說︰「我為他寫了律法萬條。」「你求告我,我就應允你,並將你所不知道,又大又難的事,指示你。」(何八章十二;耶卅三章三節)

每一個人,不論其人生的處境如何,祇要有上帝的聖言在手,便可隨意揀選所欲與交往的人。他在聖經的篇章中,可以和人類中最高尚最良好的人物交談,並可傾聽那位永活者對人說話的聲音。

 

在他研究並默想那些「天使也願意詳細察看」(彼前一章十二節)之題目時,他就可和他們來往。他也可以追隨那位從天而來之教師的腳蹤,聽祂往日在山上、平原、與海邊教訓人時所說的話。他可以住在此世而置身於屬天的氛圍中,將具有希望的思想與渴慕聖潔的意念分給在地上憂傷而遭受試探的人;他自己也得與那位看不見的主有愈益親近的交契;正如那昔日與主同行的人一般,日漸接近永存世界的門,直至那門開了,他便可以進去。他會發覺自己不是生客。那歡迎他的聲音乃是他在地上眼不可見之同伴,眾聖者的聲音,--這些聲音乃是他在此世已經學會辨明而且愛好的。凡藉著上帝的聖言而與天國交結的人,將來置身於天國友伴之中,就必有如歸故鄉之感。

 

 

 

14、 科學與《聖經》

「看這一切,誰不知道是耶和華的手作成的呢?」

自然與啟示兩大著作既出於同一之主的手筆,則其所顯示的自不得不互相符合。它們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言語來證明同一偉大的真理。科學的發明,日新月異;但從它研究所得的一切,若真正地為人瞭解,就沒有一樣是與神聖的啟

示相衝突的。大自然與聖經是彼此互相解釋的。它們將上帝藉以工作的若干規律教導我們,使我們得以認識祂。雖然如此,但那從觀察自然界事實而得的種種錯誤推論,卻使人以為科學與啟示是互相衝突的;為求恢復協調起見,就有人對聖經作種種的解釋,這些解釋足以中傷並損毀上帝聖言的力量。摩西所寫創造的記錄,如按字句解釋,人們以為是與地質學有衝突的。他們宣稱地球從渾沌的境況中進化,須費數百萬年的時間;為使聖經適應這種所謂科學的發現,人們就假定創造的時日乃是渺茫無定的長時期,包括成千成萬或數百萬年的光陰。

 

這種結論完全是不需要的。聖經的記載原是與它自身並與自然的教訓相符的。論到第一日的創造工作,聖經記載說︰「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創一章五節)對於最初六天的創造工作,實際上都有同樣的記載。聖經說這些日子的每一天,都是有晚上,有早晨,與自那時以後的其他各日子並無二致。論到那創造之工的本身,神聖的見證說︰「因為祂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詩卅三章九節)欲使地球自渾沌而進化,這在那位能如此創造無數諸世界的主,需用多長的時候呢?我們是否必須破壞祂的聖言,才能解釋祂的作為呢?

 

地上發現的遺骸,固然證明從前曾有較比現在更為巨大的人、獸、與植物的存在。然而這些遺骸竟被認為在摩西所記時間以前,早已有植物與動物存在的證明了。但關於這些事,聖經的歷史已有充分的解釋。洪水以前,植物與動物的發長,遠超過以後所有的情況。在洪水的時候,地面破裂了,各方都有顯著的改變,到了地殼重新整頓的時候,就留下了許多的憑據,證明以前生存的生命。在洪水時被埋在地下的許多廣大森林,以後就變成了煤,形成了廣袤的煤區,並產生大量的石油,供給我們今日的舒適與便利。這些事一經說明之後,就成了許多見證,默然無聲地在證明聖經的真實了。

 

還有一種與地球進化之理論相似的說法,就是說人--創造大工的傑作--的進化過程是由單細胞,軟體動物,而後四足動物逐漸變化而成的。我們若想到人所有的研究機會;他的生命是何等的短促,他活動的範圍是何等的有限;他的眼光是何等的窄狹;他所得的結論,特別是有關所謂在聖經史實以前各事的結論,錯誤是何等的多,何等的大;所謂科學的推斷,是如何地常受改正或被摒棄;對於地球的發展所假定的時期,是如何地動輒增減,相差至數百萬年之多;而且科學家所提出的理論,又是如何地彼此互相衝突--想到這一切,難道我們為了要追溯人類從單細胞,軟體動物,和人猿而進化的世系,就同意棄絕聖經那重要簡賅的說明︰「上帝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祂的形像造男造女」嗎?(創一章廿七節)難道我們要否認那較比各王宮中所珍藏的任何家譜更光榮的家譜的記錄--「是亞當的兒子,亞當是上帝的兒子」嗎?(路三章卅八節)科學的發現和生活的經驗,祇要有了正確的瞭解,就都與聖經的見證相符,一同證明上帝繼續不斷地在自然界之間運行。

 

尼希米記載利未人所唱的詩歌說︰「祢,惟獨祢,是耶和華;祢造了天,和天上的天,並天上的萬象,地和地上的萬物,海和海中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祢所保存的。」(尼九章六節)論到地球,聖經說那創造之工是早已完成了的。「造物之工,從創世以來已經完成了。」(來四章三節)但是上帝的能力仍在維持著祂所創造的事物。脈博的跳動,呼吸的連續,並非因為機構的一經撥動,就本其固有的能力而繼續運動。每一次的呼吸,每一次的心跳,都是見證上帝的眷顧;我們的生命,動作、存留都在乎祂。從最渺小的昆蟲以,至於人,每一活物無不日常倚靠祂天意的眷顧。「這都仰望祢……。

 

祢給他們,他們便拾起來;祢張手,他們飽得美食。祢掩面,他們便驚惶;

祢收回他們的氣,他們就死亡歸於塵土。祢發出祢的靈,他們便受造;祢使地面更換為新。」(詩一O四篇廿七至三十節)「上帝將北極鋪在空中,將大地懸在虛空,將水包在密雲中,雲卻不破裂。……在水面的周圍畫出界限,

直到光明黑暗的交界。」「天的柱子因祂的斥責震動驚奇。祂以能力攪動大海,……藉祂的靈使天有妝飾;祂的手刺殺快蛇。看哪,這不過是上帝工作的些微;我們所聽於祂的是何等細微的聲音﹗祂大能的雷聲誰能明透呢?」(伯廿六章七至十,十一至十四節)「祂乘旋風和暴風而來,雲彩為祂腳下的塵土。」(鴻一至三節)

這種運行在一切自然界中維持萬物的大能力,並非像某些科學家所稱的,僅是一種瀰漫萬有的原質,一種激動的能力。

 

上帝是個靈;然而祂也是有形體的,因為人乃是照祂的形像而造的。就形體而言,上帝已在祂兒子的身上顯示了自己。耶穌雖是天父榮耀所發的光輝,也「是上帝本體的真像,」(來一章三節)然而祂在地上的時候卻成為人的樣式。祂到世上來,是一位有形體的救主。祂升到天上,仍是一位有形體的救主。祂在天庭中為人代求,也是一位有形體的救主。祂在上帝的寶座前為我們服務,乃是「一位像人子」的主。(但七章十三節)使徒保羅受了聖靈的感動,宣稱基督是那位「萬有都是靠祂造的,……都是藉著祂造的,又是為祂造的;祂在萬有之先;萬有也靠祂而立。」(西一章十六至十七節)那在太空支持諸世界,在上帝的宇宙間使萬有按著定序工作不倦的手,也就是那為我們的緣故釘十架的手。

 

上帝的偉大乃是我們所不能測度的。「耶和華的寶座在天上;」(詩十一章四節)然而藉著祂的靈,祂便無所不在。祂很熟悉而且也親自關懷祂手所造的一切。

「誰像耶和華我們的上帝呢?祂坐在至高之處,自己謙卑,觀看天上地下的事。」(詩一一三篇五,六節)「我往那裡去躲避祢的靈?我往那裡逃避祢的面?我若升到天上,祢在那裡;我若在陰間下榻,祢也在那裡。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飛到海極居住;就是在那裡,祢的手必引導我,祢的右手,也必扶持我。」(詩一三九篇七至十節)「我坐下,我起來,祢都曉得;祢從遠處知道我的意念。我行路,我躺臥,祢都細察,祢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祢在我前後環繞我,按手在我身上。

 

這樣的知識奇妙,是我不能測的;至高,是我不能及的。」(詩139:2-6

那奇妙的因果律與供應律,都是那位創造萬物之主所制定的。那在物質界規定使每一培植的願望應得滿足的,也是祂。那創造人類,使之具有求知求愛的能力的,也是祂。祂自己根本不願使人的需要不得滿足。人類在與罪惡、憂患、痛苦奮鬥的今世生活中,所有的需要與渴望,絕非空洞的原理,與人無直接關係的原質或抽象的觀念,所能滿足的。單是相信律法和權勢,或是相信那些毫無憐憫及從不聽人呼救的事物,仍無足為力。我們需要知道那支持我們的大能膀臂,也需要認識一位憐憫我們的無窮之友。我們需要緊握那隻溫暖的手,信賴那滿有仁慈的心。上帝已在祂的聖言中顯明祂自己乃是這樣的一位主。

 

凡深切研究自然界一切奧秘的人,就必充分地覺察他自己的無知及軟弱。他必覺察還有許多的高度及深度是他所不能達到的,也有許多的秘密是他所不能窺破的,更有許多真理的園地擺在他的面前,是他所未曾進入的。他必如牛頓一般承認說︰「我覺得自己似乎是一個小孩子在海濱找尋石子與貝殼,而那擺在我面前的,卻是一大片尚未發現的真理的汪洋。」

 

那富有研究的科學家不得不承認有一種無窮的能力,在自然界之間運行。但在人類無助的理智看來,自然界的教訓祇是自相矛盾與使人失望的。惟有藉著啟示,才能正確地解釋它的真義。「我們因著信就知道」。(來十一章三節)「起初上帝。」(創一章一節)人的心智在迫切追究的時候,也如同那隻鴿子飛到方舟內才得安息一般,惟有在這一句話上才能得到安息。上下四周都充滿著無窮之愛,使萬有都成全那「所羨慕的良善。」

 

(帖後一章十一節)「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羅一章二十節)惟有藉著那位神聖教師的幫助,才能明白受造之物所作的見證。「除了在人裡頭的靈,誰知道人的事?像這樣,除了上帝的靈,也沒有人知道上帝的事。」(林前二章十一節)「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祂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約十六章十三節)惟有藉著那在太初「運行在水面上」的靈;並藉著「萬物是藉著祂造的」道,以及那「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的真光,才能正確地解釋科學所作的見證。惟有藉著他們的指導,才能明瞭科學最深的真理。我們在研究祂的一切作為時,祇有靠著一位無所不知之主的指導,才能思想祂的意念像祂所想的一樣。

 

 

 

15、 事物的原理與方法

「行正直路的步步安穩。」

聖經對於各項正當的事務,無不提供必需的準備。其中所論關於殷勤、誠實、儉約、節制、與廉潔等原理,乃為真成功的秘訣。這些原理記載在箴言書上,構成了一個實際智慧的寶庫。一般商人、技師,以及任何部門事業的領袖,除了從這位智慧者所說的箴言之外,還能從何處為自己和自己所雇傭的職工找到更好的格言呢?「你看見辦事殷勤的人麼?他必站在君王面前;必不站在下賤人面前。」(箴廿二章廿九節)「諸般勤勞,都有益處;嘴中多言,乃致窮乏。」(箴十四章廿三節)「懶惰人羨慕,卻無所得。」

 

「好酒貪食的,必致貧窮;好睡覺的,必穿破爛衣服。」(箴十三章四節;廿三章廿一節)「往來傳舌的,洩漏密事;大張嘴的,不可與他結交。」(箴二十章十九節)「寡少言語的有知識;」但「愚妄人都愛爭鬧。」(箴十七章廿七節;二十章三節)「不可行惡人的路;」「人若在火炭上走,腳豈能不燙呢?」(箴四章十四節;六章廿八節)「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箴十三章二十節)「濫交朋友的,自取敗壞;但有一朋友,比弟兄更親密。」(箴十八章廿四節)我們與人相互間的全部義務,都包括在基督的這句話中︰「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太七章十二節)人若注意聖經所一再鄭重提述的警告,就可在經濟上逃避多少次的失敗和破產阿︰「要想急速發財的,不免受罰。」(箴廿八章二十節)「不勞而得之財,必然消耗;勤勞積蓄的,必見加增。」(箴十三章十一節)

 

「用詭詐之舌求財的,就是自己取死;所得之財,乃是吹來吹去的浮雲。」(箴廿一章六節)「欠債的是債主的僕人」(箴廿二章七節)「為外人作保的,必受虧損;恨惡擊掌的,卻得安穩。」(箴十一章十五節)「不可挪移古時的地界;也不可侵入孤兒的田地。因他們的救贖主,大有能力;祂必向你為他們辨屈。」「欺壓貧窮為要利己的,並送禮與富戶的,都必缺乏。」「挖陷坑的,自己必掉在其中;輥石頭的,石頭必反輥在他身上。」(箴廿三章十,十一;廿二章十六節;廿六章廿七節)

 

這些都是與世俗或宗教團體之社會福利有密切關係的原理。那保證生命財產之安全的,也就是這些原理。世人之所以能彼此信任,互相合作的,皆應歸功於上帝在聖經中所賜的律法;這律法雖往往是模糊不清而跡近消滅了,但仍可以在人的心中追尋得出。

作詩者所說的,「祢口中的訓言,與我有益,勝於千萬的金銀,」(詩一一九篇七二節)即使從宗教以外的其他觀點看來,也是正確的。這話說明一種絕對的真理,而為商業界所公認的。甚至在這貪愛錢財的世代中,競爭如此激烈,方法如此恣肆,但人們依然普遍地公認;一個青年初入世途,正直、勤勉、節制、廉潔、與儉約等,可為他構成一種更佳的資本,過於僅有任何數量的金錢。可惜甚至連重視這些品質的價值,並承認聖經為其根源之人,也祇有少數人認識這些品質所根據的原理。事業上安全與真成功的基礎,端賴乎承認上帝的主權。那位萬物的創造者,祂是原始的業主。我們都是祂的管家。我們一切所有的,都是祂所託付我們,要我們按著祂的指導而使用的。這是各人所當盡的職責;是有關人類一切活動範圍的。無論我們承認與否,我們仍是作管家的,賦有上帝所賜予的才幹與便利,而被安置在世上作祂所派定的工作。

 

各人都分派有「當作的工,」(可十三章卅四節)是適合其才幹的工作,也是與其自身及其同胞有最大益處,並使上帝得最大尊榮的工作。因此我們的事業或職務乃是上帝偉大計畫的一部分,祇要遵照祂的旨意進行,祂就必為其結果躬自負責。我們既是「與上帝同工的,」(林前三章九節)我們的本分便是忠心遵從祂的指導。這樣就不必有所憂慮了。所需要的乃是殷勤、忠貞、盡職、節儉、和謹慎。每種才能都當使之竭盡其用。但不可靠賴自己努力的成果,乃當靠賴上帝的應許。那使以色列人在曠野得飽足,使以利亞在饑荒時期得維持的話語,在今日仍具有同樣的能力。「不要憂慮,說:『喫甚麼?喝甚麼?』……你們先要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章卅一至卅三節)

 

那位賜人得貨財之力量的主,同時也隨此種恩賜而予人以一種義務,在我們所得的一切中,祂要求指定的一份。十分之一是耶和華的。「地上所有的,無論是地上的種子,是樹上的果子,」「凡牛群羊群中……每第十隻要歸給耶和華為聖。」(利廿七章卅,卅二節)雅各在伯特利所許的願,足以顯明這種義務所包括的範圍。他說︰「凡祢所賜給我的,我必將十分之一獻給祢。」(創廿八章廿二)

「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瑪三章十節)這乃是上帝的命令。這事毋須訴諸感恩和慷慨的心,而是一件單純忠誠的事。因為十分之一原是耶和華的;祂吩咐我們將屬祂的歸還與祂。

 

「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林前四章二節)如果忠誠是一切事業的主要原理,難道我們不應承認我們對上帝所當盡的本分--就是那為一切責任之基礎的本分嗎?就管家的職分而言,我們非但對上帝有本分,就是對人也有本分。每人應為所得生命的恩賜,感謝救贖主的無窮盡之愛。食、衣、住,和身、心、靈--這一切都是祂的血所買來的。基督藉著我們所盡這種感恩和服務的本分,已使我們與我們的同胞連繫在一起。祂吩咐我們「用愛心互相服事。」(加五章十三節)「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廿五章四十節)保羅說︰「無論是希利尼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們的債。」(羅一章十四節)我們也是如此。在各方面我們的生活若較他人更蒙福佑,我們就對每一我們可能幫助的人應盡的本分。

 

這些真理不僅應行於密室之中,尤應行於賬房之內。我們所經營的貨物並非我們自己的,我們切不可忽視此一事實。我們不過是管家;而我們同胞的幸福以及我們自己在今生和來世的命運,也全在乎我們對神對人所盡的本分而定。

「有施散的,卻更增添;有吝惜過度的,反致窮乏。」「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因為日久必能得著。」「好施舍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箴十一章廿四,廿五節;傳十一章一節)

 

「不要勞碌求富。……你豈要定睛在虛無的錢財上麼?因錢財必長翅膀,如鷹向天飛去。」(箴廿三章四,五節)「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們懷裡;因為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路六章卅八節)「你要以財物,和一切初熟的土產,尊榮耶和華。這樣,你的庫房,必充滿有餘,你的酒醡,有新酒盈溢。」(箴三章九,十節)「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我必為你們斥責蝗蟲,不容牠毀壞你們的土產;你們田間的葡萄樹在未熟之先,也不掉果子。……萬國必稱你們為有福的,因你們的地必成為喜樂之地。」(瑪三章十至十二節)

 

「你們若遵行我的律例,謹守我的誡命,我就給你們降下時雨,叫地出土產,田野的樹木結果子。你們打糧食要打到摘葡萄的時候,摘葡萄要摘到撒種的時候,並且要喫得飽足,在你們的地上安然居住。我要賜平安在你們的地上,你們躺臥,無人驚嚇。」(利廿六章三至六節)「學習行善;尋求公平,解救受欺壓的,給孤兒伸冤,為寡婦辨屈。」「眷顧貧窮的有福了,他遭難的日子,耶和華必搭救他。耶和華必保全他,使他存活;他必在地上享福;求祢不要把他交給仇敵,遂其所願。」「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賽一章十七節;詩四一篇一,二節;箴十九章十七節)凡這樣投資的人,就是積儲雙倍的財寶。他除了那無論如何善用而終須放棄資財之外,同時還貯積著永恆的財富--就是那地上和天上最有價值的品格之財寶。

 

事務的正當處理

「耶和華知道完全人的日子;他們的產業要存到永遠。他們在急難的時候,不至羞愧,在饑荒的日子,必得飽足。」(詩卅七篇十八,十九節)「行為正直,作事公義,心裡說實話的人;……他發了誓,雖然自己喫虧,也不更改。」「憎惡欺壓的財利,擺手不受賄賂,……閉眼不看邪惡的事,他必居高處;……他的糧必不缺乏,他的水必不斷絕。你的眼必見王的榮美;必見遼闊之地。」(詩十五篇二至四節;賽卅三章十五至十七節)上帝在聖經中描寫一個發達的人,--一個一生真正成功的人,一個為天上與地上所樂意尊榮的人。約伯論到他自己的經驗說︰

 

「我……壯年的時候,那時我在帳棚中;上帝待我有密友之情;全能者仍與我同在,我的兒女都環繞我;……我出到城門,在街上設立座位。少年人見我而廻避,老年人也起身站立;王子都停止說話,用手摀口;首領靜默無聲。…… 」

「耳朵聽我的,就稱我有福;眼睛看我的,便稱讚我。因我拯救哀求的困苦人,和無人幫助的孤兒。」「將要滅亡的為我祝福;我也使寡婦心中歡樂。我以公義為衣服,以公平為外袍和冠冕。我為瞎子的眼,瘸子的腳。我為窮乏人的父;素不認識我的人我查明他的案件。」「從來我沒有容客旅在街上住宿,卻開門迎接行路的人。」「人聽見我而仰望,……等候,……他們不使我臉上的光改變。我為他們選擇道路,又坐首位;我如君王在軍隊中居住;又如弔喪的安慰傷心的人。」(伯廿九章四至十六節;卅一章卅二節;廿九章廿一至廿五節)「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憂慮。」(箴十章廿二節)

 

智慧者說︰「豐富尊榮在我;恆久的財並公義也在我。」(箴八章十八節)

聖經也顯明那在對神及對人的事上違離正當原理所有的結果。上帝對凡已承受祂的恩賜卻不關心祂的要求權之人說︰「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你們撒的種多,收的卻少;你們喫,卻不得飽,喝,卻不得足,穿衣服,卻不得暖;得工錢的,將工錢裝在破漏的囊中。……你們盼望多得,所得的卻少;你們收到家中,我就吹去。」「有人來到穀堆,想得二十斗,祇得了十斗;有人來到酒池,想得五十桶,祇得了十桶。」「這是為甚麼呢,因為我的殿荒涼。」「人豈可奪取上帝之物呢?你們竟奪取我的供物,你們卻說,我們在何事上奪取你的供物呢?就是你們在當納的十分之一,和當獻的供物上。」「所以為你們的緣故,天就不降甘露,地也不出土產。」(該一章五至九節;二章十六節;瑪三章八節;該一章十節)

「你們踐踏貧民;……你們用鑿過的石頭建造房屋,卻不得住在其內,栽種美好的葡萄園,卻不得喝所出的酒。」「耶和華……必在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使咒詛、擾亂、責罰臨到你。」「你的兒女必歸與別國的民,你的眼目終日切望,甚至失明,你手中無力拯救。」(摩五章十一節;申廿八章二十,卅二節)

「那不按正道得財的;……到了中午,那財都必離開他,他終久成為愚頑人。」(耶十七章十一節)

 

每一種事業的賬項,每一次交易的細目,都須經過一班在冥冥中的查賬員,就是那位從不容讓不義,從不姑息罪惡,從不掩飾過錯者之代理人的查核。

「你若……見窮人受欺壓,並奪去公義公平的事,不要因此詫異;因有一位高過居高位的鑒察。」「沒有黑暗、陰翳,能給作孽的藏身。」(傳五章八節;伯卅四章廿二節)「他們的口褻瀆上天,……他們說上帝怎能曉得?至高者豈有知識呢?」上帝說︰「你行了這些事,我還閉口不言;你想我恰和你一樣,其實我要責備你,將這些事擺在你眼前。」(詩七三篇九至十一節;五十篇廿一節)

「我又舉目觀看,見有一飛行的書卷。……這是發出行在遍地上的咒詛;凡偷竊的必按卷上這面的話除滅;凡起假誓的必按卷上那面的話除滅。萬軍之耶和華說,我必使這書卷出去,進入偷竊人的家,和指我名起假誓人的家,必常在他家裡,連房屋帶木石都毀滅了。」(亞五章一至四節)

 

上帝的律法宣佈每一作惡之人的罪。那人也許不顧這聲音,也許設法要消沒它的警告,但結果終屬徒然。這聲音總是緊隨著他;要使他聽見;使他不得安寧。假若他不聽,這聲音要追蹤他至死;並要在審判之時見證他的不是。正如不能滅的火,終於將身體和靈魂一齊燒毀。「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可八章卅六,卅七節)

 

這是每位作父母的、作教師的作學生的--無論老少,人人都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那祇顧今生短暫的歲月而不為無盡的將來作準備的一切事業計畫與人生方針,都不能算為妥善或健全的。當教導青年為永生謀算。當教導他們選擇那持久的原理並尋求那永有的產業,--為自己積蓄「財寶在天上,就是賊不能近,蟲不能蛀的地方。」為自己「藉著那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他們可以被接到那「永存的帳幕裡去。」(路十二章卅三節;十六章九節)凡如此行的人,就是為今世生活作最良好的合理準備。凡積蓄財寶在天上的人,無不發現自己在地上的生活也因而豐裕高貴。「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前四章八節)

 

 

 

16、 《聖經》傳記

「他們因信,制服了敵國,行了公義,……軟弱變為剛強。」

聖經中的傳記較比其他部分更具有教育的價值。這些傳記是與一切別的傳記不同,因為它們都是絕對正確真實的。任何有限的心智要想全然對他人的工作予以正確的解釋,乃是不可能的。祇有那位監察人心,洞悉人動機與行為之秘密的主,才能絕對正確地描寫人的品格或將人的一生加以忠實地敘述。祇有在聖經中,才有這樣的描述。聖經所教導的最明白的真理,就是我們為人如何,我們所作的也必如何。我們一生的經驗,大部分都是我們自己思想和行為的結果。「無故的咒詛,也必不臨到。」(箴廿六章二節)「你們要論義人說,他必享福樂;……惡人有禍了,他必遭災難;因為要照自己手所行的受報應。」(賽三章十,十一節)

「地阿,當聽;我必使災禍臨到這百姓,就是他們意念所結的果子。」(耶六章十九節)

 

這一項真理是可怕的,應當深刻地銘記著。每一種行為對於行這事的人都有反應。沒有一個人不承認他一生所遇見的禍患,乃是自己所撒之種的結果。雖然如此,但我們仍非絕望的。雅各之為了要得那原是上帝所應許的長子名分,竟不惜採用欺騙的手段,以致收穫了他哥哥的痛恨。他經過二十年的亡命生涯,自己備受虐待與欺騙,而最後仍不得不一再逃亡以求安全;此外他又再度收他所撒之種的結果,從他的眾子身上,看出自己品格的劣根性來--這一切實在是一幅人生因果報應的圖照。

 

但是上帝說︰「我必不永遠相爭,也不長久發怒;恐怕我所造的人與靈性,都必發昏。因他貪婪的罪孽,我就發怒擊打他;我向他掩面發怒,他卻仍然隨心背道。我看見他所行的道,也要醫治他;又要引導他,使他和那一同傷心的人,再得安慰。……願平安康泰歸與遠處的人,也歸與近處的人;並且我要醫治他;這是耶和華說的。」(賽五七章十六至十九節)雅各在困難中並未受挫。他已悔改,並已努力設法贖回自己損害他哥哥的罪。當他在以掃盛怒之下,聲言欲置之於死的時候,便祈求上帝的幫助。他「與天使較力並且得勝,哭泣懇求。」祂就「在那裡給雅各祝福。」(何十二章四節;創卅二章廿九節)藉著上帝的能力,這位蒙赦之人就起來,不再作騙子了,乃是作一個與神較力卻得了勝的人。他不但蒙救脫離了那忿怒的哥哥,而且也從自身得了解脫。本性中的惡勢力被打破了;他的品性也有了改變。

 

雅各在晚年有了光明。他回顧一生的經歷,承認上帝扶持之能說︰上帝「就是一生牧養我直到今日的上帝,救贖我脫離一切患難的那使者。」(創四八章十五,十六節)雅各眾子的傳記也重現這同樣的經驗--顯明罪惡必遭報應,而悔改卻結出公義的果子,以致得生。上帝並不廢棄自己的律法;祂也不作與律法相反的事。祂不打消罪的作為;但祂卻施行感化。藉著祂的恩典,咒詛反變成了福氣。在雅各的眾子中,利未是一個最殘酷與最喜報仇的,他也是那用惡計謀害示劍人的兩個主使人之一。利未的種種特性,反映在他的後裔之中,因此他們就遭受上帝的宣判說︰「我要使他們分居在雅各家裡,散住在以色列地中。」(創四九章七節)但後來他們悔罪改過了,而且在其他離棄上帝的各支派中仍然効忠上帝,於是咒詛便轉變成為一個最高榮譽的表號了。

 

「耶和華將利未支派分別出來,抬耶和華的約櫃,又侍立在耶和華面前事奉祂。」「我曾與他立生命和平安的約;我將這兩樣賜給他,使他存敬畏的心,他就敬畏我,懼怕我的名。……他以平安和正直與我同行,使多人回頭離開罪孽。」(申十章八節;瑪二章五,六節)利未人既奉派在聖幕中供職,就沒有承受地業;他們聚居在專派給他們居住的城中,從奉獻與上帝的什一和供物與捐款得到瞻養。他們是民眾的導師,在民眾所守的一切節筵中為上賓,到處被人尊為上帝的僕人和代表。上帝吩咐全國的人說︰「你要謹慎,在你所住的地方,永不可丟棄利未人。」「利未人在他弟兄中無分無業,耶和華是他的產業。」(申十二章十九節;十章九節)

 

「因信致勝」

人的「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箴廿三章七節)這一項真理在以色列人的經驗上,又可得一明證。在迦南的邊境上,那些被派去窺探地形的探子回來報告。他們祇顧慮到佔領該地的種種困難,而忽視了該地的豐盛與美麗。那些城牆高達天際的城池,魁梧的戰士,以及鐵製的兵車等,挫折了他們的信心。民眾因為將上帝置之度外,就響應著那些不信的探子的主意︰「我們不能上去攻擊那民,因為他們比我們強壯。」(民十三章卅一)他們的話果然證實了。他們果真不能上去,祇得在曠野消耗了他們的一生。

 

雖然如此,但在那十二個窺探地形的探子中,有兩位卻另有見地,說︰「我們足能得勝。」(民十三章三十節)他們敦促民眾信賴上帝的應許是遠勝於一切巨人、大城和鐵車。他們的話也果真應驗了。迦勒與約書亞雖然也在曠野與他們的弟兄們一同漂流了四十年,但他們終得進入那應許之地。迦勒此時心強力壯,正如他與耶和華軍隊一同離開埃及的時候一樣,他要求並分得了那些巨人的堡壘為業。他倚靠上帝的能力趕出了那地的迦南人。他昔日足跡所涉的葡萄園和橄欖林,這時都成了他的產業。雖然那些膽怯和叛逆的人倒斃在曠野,但那具有信心的人,卻得飽食以實各谷的葡萄。

 

聖經對於那即使在一件事上離開正路的危險,也真說得再清楚沒有了;這種危險不但使這行錯者身受其害,而且也危及凡他影響所及之人。榜樣是具有不可思議之能力的;一旦我們在本性的惡傾向上留下了榜樣,這種榜樣就成為幾乎無法抗拒的了。

 

世上罪惡之最堅強的掩護物,並不是那些見棄的罪人或墮落的敗類所度的邪惡人生;而是那些外表忠貞、正直、高貴的人所度的一種姑惡養奸的人生。這種榜樣對於那在暗中抗禦某種大試探而瀕臨懸崖兢兢欲墜之人,卻是引人於罪的最強烈的誘惑物之一。那對於人生、真誠、榮譽等賦有高尚觀念的人,若故意違犯上帝神聖律法中的一條,那就是將自己高貴的恩賜誤用在罪惡的引誘上。這樣,人的天才、智能、同情、甚至於樂善好施的善行,也可能成為撒但的誘餌,引人趨於毀滅的絕壁懸崖。

 

上帝為此曾給予許多的榜樣,證明即使一件錯行所有的結果。從那因一次的罪行而「使死亡進入世界,使我們受各種禍患並失去伊甸」的悲慘故事起,直至那因三十塊錢而出賣榮耀之主的記錄止,聖經傳記中充滿了這些榜樣,作為路上的警標,以免人誤入生命的歧途。

從注意那些祇因一度失掉信心而遷就人類軟弱與錯行的人所得的種種結果上,也可得到警誡。以利亞因在信心上一度失敗,就減短了他一生的工作。他為以色列民所有的負擔原是沉重的;他曾忠誠地警告全國的人離棄偶像;在那三年半的饑荒時期中,他迫切祈求並守望期待著國人悔改的表示。在迦密山上他獨自効忠上帝。藉著信心的能力,打倒了敬拜偶像的事,於是便有惠雨甘霖降下,證明有鴻恩厚福等待著要沛臨在以色列民中。但後來卻因為他的疲乏及軟弱,而在耶洗別的恐嚇之前逃亡,並獨自在曠野裡求死。他的信心失敗了。他因此不能完成他曾開始的工作。上帝吩咐他另膏一位代替他作先知。

 

但是上帝卻顧念祂僕人的盡心服務;不容以利亞在曠野中孤苦灰心而死,也不讓他下到墳墓中,而是要他與上帝的眾使者一同升到祂的榮耀之前。

這些生活的記載向人宣述那終有一日人人都必領會的事--罪惡祇能使人蒙羞受損;不信就是失敗;然而上帝的恩慈卻達於極深之處;信心可提拔悔改的人,使之得到上帝兒子的名分。

 

「苦難的訓練」

凡在此世為上帝或為人真正服務的人,須在憂患的學校中領受準備的訓練。人的責任愈重,服務愈高,則所受的試煉愈重大,而所經受的訓練也愈嚴格。

當研究約瑟與摩西,但以理與大衛的經驗。將大衛的早年歷史與所羅門的歷史兩相比較,再考慮到他們的結果。大衛在年輕時與掃羅有密切的聯絡,他住在宮裡,得與王室中人接觸,所以就能洞察在皇室的榮華富貴中,卻也潛伏著許多艱難、困苦、和憂慮的事。他看出了人的榮耀頗難予人的心靈以平安,因此他後來離開王宮回到羊圈和羊群中去的時候,心中是很快樂安舒的。

 

大衛因掃羅的嫉妒而被驅逐逃亡到曠野,那時他全無人力幫助,因此就格外倚賴上帝。他過著那無定與不寧的曠野生活,那接連不斷的危害,時時需要倉皇逃命,那與他同聚之人的特性乃是「受窘迫的、欠債的、心裡苦惱的。」(撒上廿二章二節)--這一切都使他更需要一種嚴格的自律。這些經驗喚起並養成了他應付眾人的能力。知道同情被壓迫的人,並痛恨不公平的事。經過多年的期待與危難,大衛學會了在上帝裡面尋得他的安慰、幫助、與生命。他知道祇有藉賴上帝的能力,才能得到王位;也祇有在上帝的智慧之中,才能作賢明的統治。大衛之所以能達到那空前的成績--雖然這成績日後因他所犯的大罪而遭受損害--「向眾民秉公行義,」(撒下八章十五節)就是在乎他在艱苦憂患中所經受的訓練。

 

大衛早年所受的訓練,是所羅門所缺少的。所羅門在環境、品格、及生活方面,似乎都勝於其他的人。他在青年與壯年時期的生活都很高貴,他又是上帝所特別愛護的人,因此他在登基時便有達到繁榮昌盛的希望。各國的人都詫異這位蒙上帝賜予智慧的人所有的聰明和見識。但這繁榮的誇耀竟使他與上帝隔絕了。所羅門原是以與神交往為樂的,如今卻轉求滿足情慾的快樂。他論到這經驗說︰

「我為自己動大工程,建造房屋,栽種葡萄園,修造園囿;……我買了僕婢;……我又為自己積蓄金銀,和君王的財寶,並各省的財寶;又得唱歌的男女,和世人所喜愛的物。……這樣,我就日見昌盛,勝過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他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因我的心為我一切所勞碌的快樂。……後來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

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我轉念觀看智慧、狂妄、和愚昧;在王以後而來的人,還能作甚麼呢?也不過行早先所行的就是了。」(傳二章四至十二節)

 

「我所以恨惡生命,……我恨惡一切的勞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勞碌。」(傳二章十七,十八節)所羅門從自己悲苦的經驗上,得知一生以追求世事為至美乃是虛空。他為異邦諸神修築祭壇,結果祇得知那些神所給予心靈的安寧應許是何等地虛空。所羅門在晚年時因感到厭倦,並因塵世破裂的池子而感到乾渴,又轉回要飲那生命之泉的水。他受了聖靈的感動,便將自己以往所虛度年日的史實以及其中的許多警世教訓記述下來,傳給後人。這樣,他的百姓雖因他所撒的種得到了罪惡的收成,但他自己的一生工作卻並非全然落空。苦難的訓練終於在他身上完成了它的工作。所羅門既有如此美好的早期生活,如果他能在青年時期學得他人從艱苦中所得的教訓,那麼他的一生將有何等地光榮阿﹗

 

「約伯所受的試驗」

聖經傳記對於凡愛上帝,就是凡「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八章廿八節)還有一個更大的患難之貢獻的教訓。「耶和華說,你們是我的見證,我也是上帝」(賽四三章十二節)--見證祂是良善的,而且祂的良善乃是至高無上的。「我們成了一臺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林前四章九節)上帝之國的原理--不自私,乃是撒但所痛恨的一條原理,也是他所否認的。自從善惡的大鬥爭一開始,他就竭力設法要證明上帝所採行動的原理都是自私的,他也用這同樣的方法對付凡事奉上帝的人。因此基督和凡負有祂名號之人的工作,就是要駁斥撒但的主張。

耶穌成為人的樣式到世上來,就是要以祂自己的生命作一個不自私的例證。凡接受這原理的人,就當與基督同工,在實際的生活上表彰這一原理。要揀選正義,因為正義乃是公正的;要在艱苦與犧牲的代價中堅持真理,「這是耶和華僕人的產業,是他們從我所得的義;這是耶和華說的。」(賽五四章十七節)

在世界歷史很早的時期中,就有一個傳記,顯明撒但在他身上是如何地從事此一鬥爭。

 

那位鑒察人心之主論到烏斯地的先祖約伯說︰「地上再沒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上帝,遠離惡事。」

但撒但卻對這人作侮蔑的攻擊說︰「約伯敬畏上帝,豈是無故呢?祢豈不是四面圈上籬笆圍護他和他的家,並他一切所有的嗎?……祢且伸手,毀他一切所有的,」「祢且伸手,傷他的骨頭,和他的肉,他必當面棄掉祢。」耶和華對撒但說︰「凡他所有的,都在你手中。」「他在你手中,祇要存留他的性命。」

撒但既得了這樣的許可,就去將約伯所有的一切--牛羊性畜,僕婢兒女都掃除淨盡了;撒但又「擊打約伯,使他從腳掌到頭頂,長毒瘡。」(伯一章八至十二節;二章五至七節)此外又在他的杯中再加上一種悲苦的成分。他的朋友們認為患難乃是罪惡的報應,就誤斷他是犯罪,而使他那憂傷痛苦的心靈分外悲傷。

 

他似乎已被天地所棄絕,然而他仍堅持自己對於上帝的信心與自己正直的良心,他在痛苦煩擾中呼喊說︰「我厭煩我的性命。」「惟願祢把我藏在陰間;存於隱密處,等祢的忿怒過去。願祢為我定了日期,記念我﹗」(伯十章一節;十四章十三節)「我因委屈呼叫,卻不蒙應允;我呼求,卻不得公斷。……他剝去我的榮光,摘去我頭上的冠冕。……我的親戚,與我斷絕,我的密友,都忘記我。……我平日所愛的人向我翻臉。……我朋友阿,可憐我,可憐我,因為上帝的手攻擊我。」

 

「惟願我能知道在那裡可以尋見上帝,能到祂的臺前﹗……祇是我往前行,祂不在那裡;往後退,也不能見祂。祂在左邊行事,我卻不能看見。在右邊隱藏,我也不能見祂。然而祂知道我所行的路,祂試煉我之後,我必如精金。」

「祂縱使殺我;我仍信靠祂。」(見英譯本聖經)「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這皮肉滅絕之後,我必在肉體之外得見上帝。我自己要見祂,親眼要看祂,並不像外人。」(伯十九章七至廿一節;廿三章三至十節;十三章十五節;十九章廿五至廿七節)約伯就按著他所相信得以成全了。他說︰「祂試煉我之後,我必如精金。」(伯廿三章十節)結果真是如此。他藉著忍耐自持,證明了自己的品格,也證明了他所代表的上帝的品德。於是「耶和華就使約伯從苦境轉回;並且耶和華賜給他的,比他從前所有的加倍。……這樣,耶和華後來賜福給約伯,比先前更多。」(伯四二章十至十二節)在那些因捨棄自我而與基督一同受苦之人的傳記中,留有兩個人--一個在舊約中,一個在新約中--的名字,就是約拿單和施洗約翰。

 

約拿單是生來繼承王位的,然而他卻知道神的旨意不要他作王,他以摯愛的心對待他的敵人,作他最忠誠的朋友,自己甘冒生命的危險保護大衛的性命;在他父親勢衰力弱的窮途末路中,他仍然堅貞地侍立在他的身旁,最後竟倒在他的身邊--這約拿單的名字是上天所重視的,也永留在人間作為證據,證明無私之愛的存在及其能力。施洗約翰在他以彌賽亞的先驅身份出現時,便驚動了全國的人。他不論走到那裡,到處都有各等各色的大批群眾追隨著他。但等到那位他所見證的主來了以後,一切就改變了。眾人都去跟從耶穌,約翰的工作似乎快要結束了。雖然如此,他的信心卻仍不搖動。他說道,「祂必興旺,我必衰微。」(約三章卅節)時間過去了,而約翰所切心期望的國度仍未成立。他在那毫無自由而又缺少賜生命之新鮮空氣的希律監獄中,儆醒地等候著。

 

那時並沒有甚麼炫耀武力或開啟監門的事出現;但是醫治病人,傳揚福音,以及超昇人性等事,卻證明了基督的使命。約翰孤處獄中,看到自己的結局將與他的主之結局相似,然而他卻接受了所託付的--在犧牲上與基督一同有分。在他入墓之日,有天上的使者照應他。宇宙間的眾生,不論墮落或未墮落的,都目擊他證實了無私的服務。從此以後,各世代經受痛苦的人都從約翰一生的見證得到支持。在那黑暗時代中的男女信徒,不論是在監獄中,是在斷頭臺上,或在焚燒的火焰中,都因為想起這位基督宣稱「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興起來大過」他的,(太大一章十一節)便堅強起來。

 

「我又何必再說呢?若要一一細說,基甸、巴拉、參孫、耶弗他,……撒母耳,和眾先知的事,時候就不夠了。他們因著信,制服了敵國,行了公義,得了應許,堵了獅子的口。滅了烈火的猛勢,脫了刀劍的鋒刃,軟弱變為剛強,爭戰顯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軍。」「有婦人得自己的死人復活,又有人忍受嚴刑,不肯苟且得釋放,為要得著更美的復活;又有人忍受戲弄、鞭打、捆鎖、監禁,各等的磨煉;被石頭打死、被鋸死、受試探、被刀殺、披著綿羊山羊的皮各處奔跑、受窮乏、患難、苦害,在曠野、山嶺、山洞、地穴,飄流無定。」「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證據,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因為上帝給我們預備了更美的事,叫他們若不與我們同得,就不能完全。」(來十一章卅二至四十節)

 

 

17、詩 歌

「我在世寄居,素來以祢的律例為詩歌。」

人類所知最早與最高尚的詩章是記載在聖經之中。在世界最早的詩人尚未呤詠之前,一位米甸的牧人就記載了上帝向約伯所說的一些話--這些話意義的偉大高深,遠超過世人最高尚的作品︰「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那裡呢?……海水衝出,……那時誰將它關閉呢?是我用雲彩當海的衣服,用幽暗當包裹它的布,為它定界限,又安門和閂。說,你只可到這裡,不可越過;你狂傲的浪要到此止住。」

「你自生以來,曾命定晨光,使清晨的日光知道本位,……麼?」「你曾進到海源,或在深淵的隱密處行走麼?死亡的門,曾向你顯露麼?死蔭的門,你曾見過麼?地的廣大,你能明透麼?你若全知道,只管說罷!」「光明的居所從何而至?黑暗的本位在於何處?……你曾進入雪庫,或見過雹倉麼?……光亮從何路分開?東風從何路分散遍地?誰為雨水分道?誰為雷電開路?使雨降在無人之地,無人居住的曠野,使荒廢淒涼之地得以豐足,青草得以發生。」

「你能繫住昴星的結麼?能解開參星的帶麼?你能按時領出十二宮麼?能引導北斗和隨它的眾星麼?」(伯卅八章四至廿七,卅一,卅二節)至於辭句的美妙,請讀雅歌中描寫春景的詩歌︰「冬天已往;雨水止住過去了。地上百花開放。

百鳥鳴叫的時候已經來到;斑鳩的聲音在我們境內也聽見了;無花果樹的果子漸漸成熟,葡萄樹開花放香。我的佳偶,我的美人,起來!與我同去。」(歌二章十一至十三節)巴蘭非出於本意而祝福以色列的一段預言,也很優美︰

 

「巴勒引我出亞蘭,摩押王引我出東山,說︰『來阿!為我咒詛雅各。來阿!怒罵以色列。』上帝沒有咒詛的,我焉能咒詛?耶和華沒有怒罵的,我焉能怒罵?我從高峰看他,從小山望他,這是獨居的民,不列在萬民中。……」

「我奉命祝福,上帝也曾賜福,此事我不能翻轉。他未見雅各中有罪孽,也未見以色列中有奸惡;耶和華他的上帝和他同在,有歡呼王的聲音在他們中間。……斷沒有法術可以害雅各,也沒有占卜可以害以色列。現在必有人論及雅各,就是論及以色列,說︰『上帝為他行了何等的大事﹗』」(民廿三章七至廿三節)

「得聽上帝的言語,得見全能者的異象;……的人說︰雅各阿,你的帳棚何等華美;以色列阿,你的帳幕何其華麗﹗如接連的山谷,如河旁的園子,如耶和華所栽的沉香樹,如水邊的香柏木。」

 

「得聽上帝的言語,明白至高者的意旨,……的人說︰我看他卻不在現時,我望他卻不在近日;有星要出於雅各,有杖要興於以色列,……有一位出於雅各的,必掌大權。」 (民廿四章四至六;十六至十九節)頌讚的旋律原是天庭的氣氛;當天地是互相接觸之時,便產生出音樂與詩歌--「感謝和歌唱的聲音」來。(賽五一章三節)在那初被創造安放,美麗而無罪污的地球之上,上帝的笑容之下,「晨星一同歌唱,神的眾子也都歡呼。」(伯卅八章七節)人們的心也這樣隨聲響應,頌讚上帝的善良。人類歷史上的許多事件,都是以詩歌流傳的。

 

聖經所記人類最早的歌曲,就是以色列眾民過紅海時所揚聲歡唱的感恩之歌︰「我要向耶和華歌唱,因祂大大戰勝,將馬和騎馬的投在海中。耶和華是我

的力量,我的詩歌,也成了我的拯救。這是我的上帝,我要讚美祂,是我父親的上帝,我要尊崇祂。」「耶和華阿,祢的右手施展能力,顯出榮耀;耶和華阿,祢的右手摔碎仇敵。……耶和華阿,眾神之中誰能像祢,誰能像祢至聖至榮,可頌可畏!施行奇事?」「耶和華必作王,直到永永遠遠。……你們要歌頌耶和華,因祂大大戰勝。」(出十五章一,二,六至十一,十八至廿一節)

 

人類從頌讚詩歌所得的福惠,實在鉅大。以下記述以色列民在曠野行程中一次經驗的話,含有一個值得我們思索的教訓︰「以色列人從那裡起行,到了比珥。從前耶和華吩咐摩西說:『招聚百姓,我好給他們水喝。』說的就是這井。」(民廿一章十六節)「當時,以色列人唱歌說︰『井阿,湧上水來!你們要向這井歌唱。這井是首領和民中的尊貴人,用圭、用杖所挖所掘的。』(民廿一章十七,十八節)這一史實在屬靈的經驗上,該是多麼地一再重現﹗聖歌的字句,該是多麼常常地在人心靈上開啟悔改及信、望、愛與快樂的泉源﹗

 

以色列的軍隊在約沙法的帥領之下,帶著頌讚的歌聲出去,大得解救 。有人來對約沙法報告可怕戰爭的消息說︰「從海外……有大軍來攻擊你;」就是「摩押人,亞捫人。」「約沙法便懼怕,定意尋求耶和華;在猶大全地宣告禁食。於是猶大人聚會,求耶和華幫助;猶大各地都有人出來尋求耶和華。」於是約沙法站在殿的新院他的百姓面前,傾心禱告,求上帝成全祂的應許,並承認以色列民的軟弱無救。他說,「我們無力抵擋這來攻擊我們的大軍;我們也不知道怎樣行,我們的眼目,單仰望祢。」(代下二十章二,一,三,四,十二節)於是「耶和華的靈」感動利未人雅哈悉。「他說,猶大眾人,耶路撒冷的居民,和約沙法王,你們請聽,耶和華對你們如此說,不要因這大軍恐懼驚惶,因為勝敗不在乎你們,用乃在乎上帝。…這次你們不要戰爭,要擺陣站著,看耶和華為你們施行拯救;不要恐懼,也不要驚惶,明日當出去迎敵;因為耶和華與你們同在。」(代下二十章十四至十七節)「次日清早眾人起來,往提哥亞去。」(代下二十章二十節)在軍隊之前,有歌唱的人高聲頌讚上帝,--讚美祂已應許使他們得勝。

 

此後,到了第四日,全軍都回到耶路撒冷,滿載著從敵人那裡擄來的戰利品,並為他們的獲勝歡唱頌讚之歌。大衛在他幾歷滄桑的多變生涯中,藉著詩歌與上天聯絡。以下形容他作牧童時的經驗,是多麼佳妙動人啊﹗「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祢的杖,祢的竿,都安慰我。」(詩廿三章一至四節)他在壯年被人追趕,逃避在曠野盤石及洞穴中時,作詩說︰

「上帝阿,祢是我的上帝,我要切切地尋求祢;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我渴想祢,我的心切慕祢。……因為祢曾幫助我,我就在祢翅膀的蔭下歡呼。」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上帝;因我還要稱讚祂;祂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上帝」「耶和華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還怕誰呢?耶和華是我性命的保障;我還懼誰呢?」(詩六三篇一至七節;四二篇十一節;廿七篇一節)大衛後來因押沙龍的背叛,王位與冠冕都被奪去,而從耶路撒冷逃亡時所寫的詩,也顯出同樣的信賴之心。他與隨從的人因憂愁與逃命的辛苦就疲乏了,因而暫留在約但河邊作片時的休息。他忽然被喚醒立刻逃跑。與他同行的全體男女及幼兒們,均須在黑暗中越過那條又深又急的河流,因為他逆子的軍兵已迫近他們了。大衛在這最沉重的試煉中,仍然歌唱說︰「我用我的聲音求告耶和華,祂就從祂的聖山應允我。」「我躺下睡覺,我醒著;耶和華都保佑我。

雖有成萬的百姓來周圍攻擊我,我也不怕。」(詩三章四至六節)他犯了大罪以後,痛心悔改自悟的時候,仍然以上帝為他最好的朋友︰「求祢按祢的慈愛憐恤我,按祢豐盛的慈悲塗抹我的過犯。……求祢用牛膝草潔淨我,我就乾淨;

求祢洗滌我,我就比雪更白。」(詩五一篇一至七節)大衛在他漫長的一生中,都覺得世上沒有安歇之地。他說︰「我們在祢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與我們列祖一樣;我們在世的日子如影兒,不能長存。」(代上廿九章十五節)

 

「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所以地雖改變,山雖搖動到海心,……我們也不害怕。」「有一道河;這河的分汊,使上帝的城歡喜;這城就是至高者居住的聖所。上帝在其中;城必不動搖;到天一亮,上帝必幫助這城。……萬軍之耶和華與我們同在;雅各的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

「這上帝永永遠遠為我們的上帝;祂必作我們引路的,直到死時。」(詩四六篇一至七節;四八篇十四節)耶穌在地上的時候,曾藉詩歌抵擋試探。往往遇人向祂說尖刻刺激的話,或在有沉重的幽暗,不滿、不信、或恐怖的氣氛包圍祂的時候,就聽到祂吟唱那滿有信心與聖潔快樂的詩歌。在那最後一次逾越節筵席的悲愁之夜,當祂行將出去被賣受死的時候,祂曾揚聲唱著這一首詩︰

 

「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從今時直到永遠。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處,耶和華的名是應當讚美的。」「我愛耶和華,因為祂聽了我的聲音,和我的懇求。祂既向我側耳,我一生要求告祂。」「死亡的繩索纏繞我,陰間的痛苦抓住我;我遭過患難愁苦。那時我便求告耶和華的名。說︰耶和華阿,求祢救我的靈魂。耶和華有恩惠,有公義;我們的上帝以憐憫為懷。」「耶和華保護愚人;我落到卑微的地步,祂救了我。我的心哪,你要仍歸安樂,因為耶和華用厚恩待你。主阿,祢救我的命,免了死亡,救我的眼,免了流淚,救我的腳,免了跌倒。」

 

(詩一一三篇三,三節;一一六篇一至八節)在世界最後大危機愈益迫近的時候,上帝的光必更顯明亮,人必聽見有最高昂最清明的聲音,唱出那信心與希望之歌。「當那日在猶大地人必唱這歌,說︰我們有堅固的城;耶和華要將救恩定為城牆,為外郭。敝開城門,使守信的義民得以進入。堅心依賴祢的,祢必保守他十分平安,因為他依靠祢。你們當依靠耶和華直到永遠;因為耶和華是永久的磐石。」(賽廿六章一至四節)「耶和華救贖的民必歸回,歌唱來到錫安,永樂必歸到他們的頭上,他們必得著歡喜快樂,憂愁歎息盡都逃避。」(賽卅五章十節)「他們要來到錫安的高處歌唱,又流歸耶和華施恩之地,……他們的心必像澆灌的園子,他們也不再有一點愁煩。」(耶卅一章十二節)

 

「詩歌的能力」

聖經論及詩歌的歷史,對於音樂與詩歌的功用及效益,予人以充分的提示。音樂往往被誤用以供罪惡之用,因此便成了一種最足以引誘人的利器。然而音樂若加以正當的運用,原是上帝所賜的一種寶貴恩賜,目的在提高人的思想,使其思念高尚尊貴的事,並感化提高人的心靈。以色列民行經曠野的時候,怎樣藉聖歌的樂曲來激勵行程中的興致;照樣,上帝也吩咐祂現今的兒女,使之對在世為客旅的生活感覺快樂。很少有別的方法較比將上帝的話語編入詩歌之中反復吟詠更易記憶了。並且這樣的詩歌具有不可思議的能力,足以克服那粗魯而未經教養的本性;激起思想並引起同情之心,促進行動的和諧一致,並排除那使人喪膽失志的憂傷與恐懼。

 

音樂乃是將屬靈真理銘刻人心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人在被苦迫以至失望之時,往往會想起一些上帝的話--幼年時所歌唱而久已忘卻的一首詩--於是試探就頓時失效,生命就顯出新的意義和新的目的,反而能將勇敢與喜樂轉授他人了。

以詩歌作為一種教育工具的價值,是不可忽視的。家庭中應有歌唱,當唱一些清潔悅耳的詩歌,就免除許多斥責的話,增加不少的愉快,希望與歡樂。學校中也當有歌唱,這樣,學生就必更加與上帝及教師親近,同學彼此間也必更加親近。

唱詩也是宗教儀式的一部分,與祈禱在敬拜上佔有同等的地位。有些詩歌,實際上就是祈禱。若教導兒童明瞭這事,他就必更多想到所唱歌詞的意義,也必更多受其能力的感化了。

 

當我們的救贖主領我們走到那充滿上帝榮耀的天國之門的時候,我們就可聽見那在寶座周圍的天上歌詠隊所唱的頌讚與感恩之歌;然而當我們在地上家庭中響應天庭的歌聲時,我們的心就必與天上的歌唱者格外接近了。與上天的交往須從地上開始。我們必須在地上先學習那頌讚的聲調。

 

 

18、 《聖經》的奧秘

「你考察,就能測透上帝麼?」

有限的心智決不能完全測透無窮之主的品德或作為。我們不能藉著考察而測透上帝。人類的心智,不拘是最堅強最高深或是最脆弱最愚笨的,都不能測透那位奧秘中的聖者。雖有「密雲和幽暗,在祂的四圍;」 但「公義和公平,是祂寶座的根基。」(詩九七章二節)直到如今,我們祇能在祂對待我們的作為上,看出祂那無限的能力與無窮的慈愛。我們祇能就我們所理解的明瞭祂的旨意;除此以外,我們仍須信託那位具有無所不能之手與充滿仁愛之心的主。上帝的聖言,正如其作者的品德一般,含有許多的奧秘是有限的人類所永不能完全測透的。但上帝已在聖經中賜下充分的憑據,顯明其神聖的權威。至於祂的存在、祂的品德、和祂言語的可靠,都有確定的見證可供我們研討;而且這種見證也是非常豐富。誠然,上帝並未除盡一切懷疑的可能;信心務須依賴憑據而非倚賴表現;那些想要懷疑的儘可有機會懷疑;但凡渴望明白真理的,卻能獲得充分信心的根據。

 

我們因為不明瞭上帝旨意的奧秘就懷疑祂的聖言,這是毫無理由的。在自然界中,我們經常被許多非我們所能理解的奇蹟包圍著。難道我們在屬靈方面遇到一些我們所不能測度的奧秘,就感到驚奇嗎?唯一的難處端在乎人類心智的柔弱與狹窄。聖經的奧秘非但不能持為反對它的理由,反而是最有力的證據,證明它是由神聖靈感而成的。假若聖經不提到上帝,祇記述一些我們所能明瞭的事;假若上帝的偉大與威嚴,都是人們有限的智能所能測透的,那麼,這部聖經決不能像現在一般能為其神聖性作無可置疑的證明了。因為聖經中主題的偉大高深,足以引人相信它是上帝的話。

 

聖經用簡單的方法發揮真理,並且適合人內心的需要與希冀;既使那具有最高教養的人感到驚奇而心醉,同時對於低微而未曾受過教育的人,也指明了生命的道路。「行路的人雖愚昧,也不至失迷。」(賽卅五章八節)兒童也不致走錯這條路。凡戰戰兢兢而尋求的人,必能走在清潔神聖的光中。然而那以最簡單方式陳述的真理,卻也是關及那最高深、最廣大,且遠非人類能力所能測透的題旨,--是藏著祂榮耀的奧秘,也是使考察之人的心深受感動的奧秘,--能激起那誠心尋求真理的人生出敬畏與信靠之心。我們愈多查考聖經,就益深信它是永生上帝的聖言,而人的理智也就屈服於上帝啟示的威嚴之下了。

 

上帝定意要使聖經的真理對於那誠心尋求的人,是繼續揭露敞開的。雖然「隱秘的事是屬耶和華我們上帝的,」但「明顯的事,是永遠屬我們和我們子孫的。」(申廿九章廿九節)有人以為聖經內有些部分是無法明瞭的,這種思想使人忽略了其中一些最重要的真理。我們所須一再強調的事實,就是上帝並非欲藉聖經的奧秘而向人隱藏真理,實在是因為我們自己的軟弱或愚拙,致使我們不能明瞭或接受真理。我們這樣受限制並非上帝的旨意,乃是我們的容量不足。上帝要我們盡我們的心智所能容受的,去瞭解那些往往為人忽視以為是不能明白的經文。因為「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叫我們「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三章十六,十七)

 

無論何人的心智都不能窮究聖經中的一條真理或應許。有的人從一種觀點上得到光輝,也有的人從另一種觀點上得著光輝;然而我們所能領略的,終究是微光而已。那全部的光榮仍是在我們的視域之外。當我們思念上帝聖言中的一切大事時,我們就是對著一個在我們凝視下變闊變深的泉源觀看。這泉源的闊度和深度是我們所無從知悉的。當我們注目凝視的時候,我們的眼光擴大了;就看見在我們面前展開了一片浩瀚無垠的大海。這樣的研究,是具有生氣蓬勃之能力的;足以使人在思想和內心方面得到新的能力,新的生命。

 

這種經驗乃是最大的證據,證明聖經的來源是神聖的。我們接受上帝的聖言為我們心靈的糧食,正如我們接受食物為我們肉體上的糧食一般。食物供給我們身體的需要;我們從經驗知道食物能造成血液、骨骼、及大腦等。試將同樣的試驗用在聖經上,看看聖經的原理真正成為品格的要素之後,有甚麼結果?人的生活已發生何種改變呢?「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五章十七節)無論男女靠著聖經的能力,就掙脫一切罪惡習慣的捆鎖。他們棄絕了自私之心。那原來褻瀆的如今變成恭敬的了,醉酒的清醒了,邪蕩的貞潔了。那生來與撒但相似的人,如今已變成具有上帝形像的了。這種改變的本身就是一切神蹟中的神蹟。因聖經的話而變化,這可算是聖經中最深奧秘之一了。我們無法明白這種奧秘;祇要按著聖經所說的,相信它是「基督在你們心裡成了有榮耀的盼望。」(西一章廿七節)

 

知道了這個奧秘,就得到了其餘一切奧秘的關鍵。這奧秘能向人心靈開啟宇宙的寶庫,使人有無限發展的可能。這種發展乃是由於上帝的品德--聖經的榮耀與奧秘--繼續不斷地向我們顯明所致。假若我們可能徹底明瞭上帝和祂的聖言,那麼我們就不至再發現甚麼真理,也不至有更高的知識,更不至再有進展了。上帝從此也不能算為至高的,而人類也就不再有甚麼進步了。感謝上帝,情形並非如此。上帝既是無窮的。所積蓄的一切智慧既都在祂裡面藏著,我們即使永遠尋求、永遠考察,也絕不能窮究祂的智慧、祂的善良、和祂的能力。

 

 

19、 歷史與預言

「誰從上古述說?不是我耶和華麼?除了我以外,再沒有別的上帝。」

聖經是人類所保有的最早最完全的歷史。它是新從永存真理的泉源而來,並有神聖之手在歷代中保持它的純潔。聖經向人指明遠古之事,是人類的考查所無從測透的。我們惟有從上帝的聖言中,看出那立定地的根基並舖張諸天的能力。我們惟有在聖經中才發現一切邦國來源的正確記錄。惟有聖經所提的人類史,才未受人類驕傲或偏見的沾染。在人類的史記中,民族的發展,國家的興亡,似乎都仗賴人的意願與勇武。時局的變遷,似乎大都在乎人的能力、野心、或任性而行。但在上帝的聖言中,帘幕被揭開了;我們可以從前後上下以及正面反面看出在人類的一切利害關係以及權力與情緒上,都有那位全然慈愛者的能力在默然忍耐地完成合乎祂自己旨意的計畫。

 

聖經彰顯了真正的歷史哲學。在使徒保羅向雅典的明哲之士所發表的那篇美善無比的演詞中,闡明了上帝創造及分別種族國家的旨意。「祂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們尋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徒十七章廿六至廿七節)上帝宣佈說,凡願意的都可以來「被約拘束」(結二十章卅七節)在創造的時候,上帝的旨意是要地上住有人類,並要他們因自己的生存而得福,也彼此造福,而且將榮耀歸與那創造他們的主。凡願意的,都可以使自己與這旨意相合。論到這樣的人,聖經上說︰「這百姓是我為自己所造的,好述說我的美德。」(賽四三章廿一節)

 

上帝已在祂的律法中,提示了一些作為國家及個人達到真正繁榮之基礎的原理。摩西向以色列民宣述上帝的律法說,「這就是你們在萬民眼前的智慧、聰明。」「這不是虛空與你們無關的事,乃是你們的生命。」(申四章六節;卅二章四七節)這樣向以色列民所保證的福氣,也是在同樣的條件下,按同樣的程度給普天之下每一國度和每一個人的保證。

 

地上每一執政者所有的權力,都是天賦的;他也藉著運用這樣賦予的權力而獲得成功。這位神聖的守望者有話給每一個執政者說,「你雖不認識我,我必給你束腰。」(賽四五章五節)那向古代尼布甲尼撒王所說的話,也是給每一個人的人生教訓︰「施行公義斷絕罪過,……憐憫窮人除掉罪孽,或者你的平安可以延長。」(但四章廿七節)當明白這些事,--當明白公義「能使邦國高舉;」「國位是靠公義堅立;」也「因仁慈立穩;」(箴十四章卅四節;十六章十二節;二十章廿八節)並且看出一位「廢王,立王」(但二章廿一節)的主,在所顯出的能力上怎樣實行了這些原理,--這才是明瞭歷史的哲學。

 

惟有在上帝的聖言中,才將這事清晰地說明了。聖經顯明了國家及個人的力量,並非在那似乎造成他們不能被征服的種種的機會與便利上,也不在他們所誇張的偉大上;而是在他們怎樣忠誠地實行上帝的旨意。我們從古巴比倫的歷史上,可以找到一個足以表顯這一真理的例證。藉著那向尼布甲尼撒王所顯示的一棵大樹,便表示出一個政府的真目的。那樹「高得頂天,從地極都能看見,葉子華美,果子甚多,可作眾生的食物,田野的走獸,臥在蔭下,天空的飛鳥,宿在枝上。」(但四章十一,十二節)這個象徵表示一個成全上帝旨意的政府的特性,這樣的政府乃是保護並建立國家的政府。

 

上帝高舉巴比倫,使之成全這一旨意。這國昌盛繁榮,其最盛時的富貴權勢,是以後諸國所無可匹敵的;聖經以「金頭」(但二章卅八節)作為這國的表號,頗為適宜。但尼布甲尼撒王卻未曾認明那高舉他的能力,他心裡驕傲,說︰「這大巴比倫不是我用大能大力建為京都,要顯我威嚴的榮耀麼?」(但4:30

巴比倫非但沒有成為人類的保護者,反而成了一個驕傲而又殘忍的厭迫者。聖經描寫以色列國執政者的貪婪暴行,也正是顯示了巴比倫的沒落以及世界有史以來一切其他國家之所以敗亡的內幕︰「你們喫脂油,穿羊毛,宰肥壯的,卻不牧養群羊。瘦弱的,你們沒有養壯;有病的,你們沒有醫治;受傷的,你們沒有纏裹;被逐的,你們沒有領回;失喪的,你們沒有尋求;但用強暴嚴嚴地轄制。」(結卅四章三,四節)那位神聖的守望者向巴比倫的統治者宣判說,「王啊,有話對你說,你的國位離開你了。」

「巴比倫的處女阿,下來坐在塵埃,……沒有寶座,要坐在地上。……迦勒底的閨女阿,妳要默然靜坐,進入暗中,因為妳不再稱為列國的主母。」(賽四七章一至五節)「住在眾水之上多有財寶的阿,你的結局到了,你貪婪之量滿了。」

「巴比倫素來為列國的榮耀,為迦勒底人所矜誇的華美,必像上帝所傾覆的所多瑪蛾摩拉一樣。」

 

「我必使巴比倫為箭豬所得,又變為水池;我要用滅亡的掃帚掃淨他;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耶五一章十三節;賽十三章十九節;十四章廿三節)

每一國家得以在世界的舞台上興起,都是得到許可在地上佔有其地位,看它是否能成全那「守望的聖者」之旨意。預言已追溯世上的幾個大帝國--巴比倫、瑪代波斯、希臘、與羅馬的興亡。這幾國以及其他權勢較小的國度,其歷史都是重演的。每一個國家都曾經受一度的試驗,都失敗了,它的光榮消逝了,權勢喪失了,結果,遂由別的國家起而代之。列國雖然棄絕上帝的原理,而且因此自取滅亡,但仍可看出有上帝的旨意統轄他們一切的行動。

 

先知以西結被擄留居在迦勒底時所見的一個奇妙表象,也顯明了這一教訓。以西結在想起憂苦的往事和苦難的凶兆而感到傷痛時,就得到了異象。他祖先的地已經荒蕩了。耶路撒冷已成為無人居住之地了。先知自身也居留在一個以野心與殘忍為尚的異邦之中。他既到處看見殘暴不義的行為,心靈便感到傷悲,晝夜哀哭。但那向他顯示的表號,卻顯明有一種能力是超越地上一切執政者之上的。

以西結在迦巴魯河邊,看見了狂風似乎從北方颳來,「隨著有一朵包括閃爍火的大雲,周圍有光輝,從其中的火內發出好像光耀的精金。」有四個活物轉動著一些彼此相套的輪。在這一切之上的高處,「有寶座的形像,彷彿藍寶石;在寶座形像以上,有彷彿人的形狀。」「在基路伯翅膀之下,顯示有人手的樣式。」(結一章四,廿六節;十章八節)輪的排列很複雜,起初看來似乎是雜亂無序;但它們轉動的時候,都是絕對循序的。有天上的使者,依著基路伯翅膀之下那隻手的維護與指導,推動這些輪子;在他們之上,坐在那藍寶石的寶座上的,乃是那位亙古常在者。在寶座周圍有虹,代表神聖的慈愛。

 

那些複雜的套輪,是在基路伯翅膀以下那隻手的指導之下,照樣,人類一切複雜事件的進行也全在神聖的管轄之下。在各國的爭執與擾攘中,那位坐在基路伯以上的主仍指導著世事。歷代各國都循序地各佔有其命定的時代與地區;它們的歷史在不知不覺中證實一項真理;這真理的實義是它們所無從知曉的,但卻宣示給我們了。上帝對於現今的每一國家和每一個人,都在祂偉大的計畫中派有一個地位。現今的人類與國家,都要受那位毫無錯誤之主手中所拿的準繩測量。各人與各國的命運取決於自己所作的選擇,然而上帝卻為成全祂的旨意而統治著一切。

自有永有的上帝已在祂的聖言中,以預言的鏈索一環一環地連接起來,指明那從亙古至永恆的歷史;指示我們現今所處的是甚麼時代,以及將來必有何事發生。直到如今,預言所說一切必有的事,都可由歷史予以證實,故此我們也可確知未來的各事亦必循序應驗。地上的各國將來全必傾覆,這事已在聖經中預先說明了。在上帝向以色列最後的王宣判的那段預言中,有如下的警告說︰「耶和華如此說,當除掉冠,摘下冕,……使卑者升為高,使高者降為卑,我要將這國傾覆,傾覆,而又傾覆,這國也必不再有,直等到那應得的人來到,我就賜給他。」(結廿一章廿六,廿七節)

 

從以色列摘下的冠冕,以後又相繼傳與巴比倫、瑪代波斯、希臘、及羅馬。上帝說,「這國也必不再有,直等到那應得的人來到,我就賜給他。」那日期近了。現今一切的時兆指明我們正是處在將有嚴重大事發生的時候了。目前世界各事都在動亂之中。「你們也要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太廿四章六,七節)救主預言在祂降臨之前所必有的這一些事,現今都在我們眼前應驗了。

 

現今正是世人極為關懷的時代。執政掌權的人,受託負責處理要務的人,以及各界具有思想的士女,都在專注著我們周遭所發生的事。他們注視著各國間所有緊張不安的情勢,也看到地上各方面一切急迫的情形,就知道行將有重大和確定的事故發生--世界已瀕於巨大的危機了。天使現今仍在約束著戰爭的風,使之在世人未得那有關將來命運的警告之前不致吹在地上;但暴風雨正在密集之中,準備在地上突然出現;等到上帝吩咐天使放鬆四方的風時,那將有的戰爭,其劇烈的情形將非筆墨所能形容的。

 

惟有聖經對這一切的事有正確的見解。它啟示了我們這世界歷史的絡局,而且這些將臨到的事已露了先兆,它們即將臨到的風聲使地顫驚,使人嚇得魂不附體。

「看哪,耶和華使地空虛,變為荒涼;又翻轉大地,將居民分散;……因為他們犯了律法;廢了律例,背了永約。所以地被咒詛吞滅,住在其上的顯為有罪;……擊鼓之樂止息,宴樂人的聲音完畢,彈琴之樂也止息了。」(賽廿四章一至八節)

「哀哉,耶和華的日子臨近了;這日來到,好像毀滅從全能者來到。……穀種在土塊下朽爛;倉也荒涼,廩也破壞;因為五穀枯乾了。牲畜哀嗚,牛群混亂,因為無草,羊群也受了困苦。」「葡萄樹枯乾,無花果樹衰殘,石榴樹、棕樹、蘋果樹、連田野一切的樹木,也都枯乾;眾人的喜樂盡都消滅。」(珥一章十五至十八,十二節)

 

「我心疼痛;……我不能靜默不言;因為我已經聽見角聲和打仗的喊聲。毀滅的信息連絡不絕;因為全地荒廢。」「我觀看地,不料,地是空虛混沌,我觀看天,天也無光。我觀看大山,不料,盡都震動,小山也都搖來搖去。我觀看,不料,無人,空中的飛鳥也都躲避。我觀看,不料,肥田變為荒地,一切城邑在耶和華面前,……都被拆毀。」(耶四章十九,二十,廿三至廿六節)

「衰哉,那日為大,無日可比,這是雅各遭難的時候,但他必被救出來。」(耶卅章七節)「我的百姓阿,你們要來進入內室,關上門,隱藏片時,等到忿怒過去。」(賽廿六章二十節)「耶和華是我的避難所;你已將至高者當你的居所;禍患必不臨到你,災害也不挨近你的帳棚。」(詩九一篇九,十節)「大能者上帝耶和華,已經發言招呼天下,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處。從全美的錫安中,上帝已經發光了。我們的上帝要來,決不閉口。」「祂招呼上天下地,為要審判祂的民,……諸天必表明祂的公義;因為上帝是施行審判的。」(詩五十篇一至六節)

「錫安的民哪,……耶和華必救贖你脫離仇敵的手。現在有許多國的民聚集攻擊你,說,願錫安被玷污,願我們親眼見他遭報。他們卻不知道耶和華的意念,也不明白祂的籌畫。」「都因人稱你為被趕散的。說,這是錫安,無人來探問的。」「耶和華說,我必使你痊愈,醫好你的傷痕。」「我必使雅各被擄去的帳棚歸回,也必顧惜他的住處。」(彌四章十至十二節;耶卅章十七,十八節)

 

「到那日人必說,看哪﹗這是我們的上帝;我們素來等候祂,祂必拯救我們,這是耶和華,我們素來等候祂,我們必因祂的救恩,歡喜快樂。」

「他已經吞滅死亡直到永遠;主耶和華必……除掉普天下祂百姓的羞辱;因為這是耶和華說的。」(賽二五章九,八節)「你要看錫安我們守聖節的城;你的眼必見耶路撒冷為安靜的居所,為不挪移的帳幕,……因為耶和華是審判我們的,耶和華是給我們設律法的,耶和華是我們的王。」(賽卅三章廿至廿二節)

「卻要以公義審判貧窮人,以正直判斷世上的謙卑人。」(賽十一章四節)

這樣,上帝的旨意就必成全;凡在日光之下的一切,都必尊重天國的原理。

「你地上不再聽見強暴的事;境內不再聽見荒涼毀滅的事。你必稱你的牆為拯救,稱你的門為讚美。」

 

「你必因公義得堅立;必遠離欺壓,不至害怕;你必遠離驚嚇,驚嚇必不臨近你。」(賽六十章十八節;五四章十四節)那些蒙指示看見這些重大事件的先知,渴望明瞭這些事的重要性。他們曾經「詳細地尋求考察,……考察在他們心裡基督的靈,……是指甚麼時候,並怎樣的時候。他們得了啟示,知道他們所傳講的一切事,不是為自己,乃是為你們,……天使也願意詳細察看這些事。」(彼前一章十至十二節)我們處在這些事即將應驗之世代的人,對於以上所描寫的這些即將來臨的事,應如何深切注意,應如何特別關懷--這些事是自從我們始祖轉步離開伊甸之後,上帝的子女所曾經注意,等候,渴望而祈求的﹗

 

目前世人在面臨這最後大危機的時候,竟如在那第一次毀滅臨到世界時的人一般,專心追求享樂和滿足情慾的事。他們因為專顧那能見和暫時的,就忽視那不能見的和永遠的了。他們為了那使用而隨時朽壞的事物,竟不惜犧牲那永不朽壞的財寶。這些人的心智需要提高,他們對於生命的觀念也需要加以擴大。他們需要從世俗的醉生夢死中被喚醒過來。這般人須從聖經所明載的一切國家興亡的事上學得教訓,知道徒具外表及世俗的虛榮是何等地毫無價值。巴比倫及其權勢威榮是後世所從未見過的,--在當時的人看來,那樣的威勢與權能乃是可靠而足以持久的,--但終於毫無所存,正如「草上的花」完全消滅了﹗凡不以上帝為根基的,也必照樣消滅。惟有那合乎祂旨意並表顯祂品德的事,方能持久。祂的原理乃是世上惟一堅定的事物。

 

這些偉大的真理乃是老幼所當學習的。我們需要研究上帝怎樣在列國的歷史中實行祂的旨意,又怎樣按著祂的旨意啟示將來的事,使我們可以估計一切所見之事和未見之事的真價值;使我們可以知道人生的真目標;並使我們可以根據永生的眼光來利用暫時的事物,使之達到最高尚最真實的用處。這樣,我們在地上學習了天國的原理,成為天國的子民,那麼當祂降臨的時候,我們就能準備妥當與祂一同承受天國了。那日子已臨近了。所餘下可供領受教訓,完成工作,並改變品格的時期,祇是一個極短促的時期了。「人子阿,以色列家的人說,他所見的異象,是關乎後來的日子,所說的預言,是指著極遠的時候。所以你要對他們說,主耶和華如此說,我的話沒有一句再躭延的,我所說的必定成就;這是主耶和華說的。」(結十二章廿七,廿八節)

 

 

20、 《聖經》的教授與研究

「側耳聽智慧;搜求祂如搜求隱藏的珍寶。」

耶穌在幼年,少年及成年時都研究聖經。祂在作小孩子的時候,天天坐在祂母親的膝前,從先知的書卷中受教。當祂少年時候,常在晨曦與暮靄中,獨留於山畔林間,靜默地禱告,並研究上帝的聖言。在祂服務的時期中,祂對於聖經的全然熟悉,足證祂是殷勤研究聖經的。祂獲得知識的方式,也是我們所能採用

的,故此祂在心智與靈性方面的奇妙能力,適足證明以聖經作為教育工具的價值。我們的天父在將祂的聖言託給人的時候,並沒有忽略兒童。在世人所寫的一切作品中,有甚麼能比聖經的故事更感動人心,更適於引起兒童的興趣呢?

 

從這些簡單的故事中,可以將上帝律法的大原理解釋清楚。這樣,父母和教師便可藉著最適合兒童理解力的例證,在很早的時候就實行上帝論到祂律法的訓誨:「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六章七節)利用實物,黑板、地圖,和圖畫等,可以幫助解釋這些教訓,並使之深印在記憶中。父母和教師應當時常追求教學方法的改良。我們須用最清新的思想,最良好的方法,以及最熱誠的努力來教授聖經。

 

欲求激起並增強人愛好研究聖經,端賴乎運用家庭禮拜的時間。早晚禮拜的時間,應當為一日之中最佳美而且最有助益的時間。須知在這些時間內,不宜被煩惱與不和善的思想所攪擾;父母與兒女是在這時一同聚集謁見耶穌,並邀請聖天使進入他們的家庭中。聚會的時間須簡短而有生氣,宜適應時地,並多有變化。應使全家的人一齊參加讀經,學習並時常背誦上帝的律法。有時也可讓兒童們自選經題,藉以增加他們的興趣。可根據所錄的經文向他們發問,也可以讓他們提出問題。可以提到凡能解釋這經題意義的事物。設若聚會的時間不致因此過長,則可令兒童們參加禱告,並讓他們一同唱詩,即或他們祇會唱一節也無大礙。

要使這樣的聚會合乎理想,就必須在準備的時候加以思想。父母也當每日用些時間與子女一同研究聖經。無疑地,這是需要費力計畫,並需要一些犧牲來完成的;但這種努力終必得到充分的報償。

 

上帝吩咐父母們當把祂的誡命藏在心裡,作為教授的準備。祂說︰「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申六章六,七節)我們必須自己對於聖經感到興趣,才能使兒女們對之也感到興趣。我們必須愛聖經,才能激起兒女們有愛讀聖經的心。我們所給他們的教訓,惟有藉著我們自己的榜樣與精神,才能發生效力。

 

上帝召亞伯拉罕作祂聖言的教師,祂之所以揀選他作大國之父,乃是因祂看出亞伯拉罕必以上帝律法的原則來教導他自己的子女和家中的人。亞伯拉罕的教訓之所以有能力的,乃是有賴乎他自己生活的影響。他的那個大家庭包括一千多人,其中有許多是已經身為一家之長的,也有不少是初從異教中悔改加入的。像這樣的一個家庭,是需要堅定的手法來管理的。怯弱而猶豫的手腕不足以應付。上帝論到亞伯拉罕說︰「我眷顧他,為要叫他吩咐他的眾子,和他的眷屬。」(創十八章十九節)然而他憑著智慧與仁愛執行自己的權力,竟使人心翕服。那神聖的守望者作見證說,他們「遵守我的道,秉公行義。」(創十八章十九節)亞伯拉罕的影響更擴展到他自己的一家之外。他無論在那裡支搭帳棚,就在旁邊築一座壇,在壇上獻祭崇拜。每逢帳棚遷移了,祭壇卻仍留在原處;有許多飄泊流浪

的迦南人,從上帝僕人亞伯拉罕的生活而得以認識上帝,便都在那壇邊停步獻祭與耶和華。

 

現今凡教授上帝聖言的教師,若能在自己生活上有忠實的反映,那麼他們所獲致的成效亦必不減於昔日。單知道別人對於聖經所有的意見或知識,仍嫌不足。到審判的時候,各人必須自己在上帝的面前交賬,所以現今各人應當自己明白究竟甚麼是真理。但為求研究有效起見,務須激發學生的興趣。尤其是在那應付性情、訓練、及思想習慣各方面迥然互異之兒童及青年人上,更不可忽視這事。我們在將聖經教導兒童的時候,最好能注意到他們思想的傾向,和他們所感到興趣的事。然後引起他們的興趣,使之注意聖經對於這些事有何解說。那位創造我們並賦予我們各項才能的主,已在祂的聖言中給予各人以可資研究的教訓。當學生看出聖經的教訓適合於他們自己的生活時,就當教他們以聖經作為顧問。

當幫助學生欣賞聖經的美妙。許多並無真實價值而含有刺激性的不良書籍之所以經人推薦或允許採用,乃是因為它們具有所謂文學上的價值。我們的兒童既可自由到達上帝聖言的純潔之泉源那裡;那麼,我們又何必指導他們去喝那些污濁不潔的溪水呢?聖經所具有的豐富,深厚與深奧的意義,乃是無窮盡的,故此當勉勵兒童與青年就聖經中的思想及文詞方面,去探尋其中的珍寶。

 

當他們的心思貫注於這些寶貴的事物時,就有一種柔化的能力要感動他們的心。他們就必親近那位曾經這樣將自己顯示給他們的主。這樣,就很少有人不願意多研究祂的作為和道路了。當教導研究聖經的人要抱著學者的精神去研究。我們查考聖經,並非欲求得證據以支持自己的見解,而是要藉此知道上帝所說的是甚麼。祇有藉著那傳授聖經之聖靈的幫助,才能得到聖經的真知識。為求獲得此種知識,我們必須依此而生活。凡上帝聖言所吩咐的,我們都應順從。其中的一切應許,我們都可應分要求。聖經所命定的生活,就是我們靠著它的能力所當度的生活。惟有這樣重視聖經,才能有效地研究它。

 

我們必須憑著百折不回的精神與殷勤不倦的努力去研究聖經。開鑛的人是如何堅毅熱切地發掘地下的財寶,我們也當如此去尋求上帝聖言中的珍寶。

在每日的研究中,逐節研究的方法往往是最有助益的。讀者先讀一節經文,再細心思索上帝所要他從這節經文得到的意義,然後就專心致意在這意義上,直至融會貫通為止。這樣徹底地研究一節經文直至明瞭其意義為止,較比熟讀許多章數而毫無一定的目的並得不到確切的教訓,更有價值了。

 

人類心智退化,道德衰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於不肯專注於有價值的目的。我們自誇書刊銷路的廣大;但浩瀚無垠的書海--甚至連那些本身並無害處的書籍,也許都是於人有害的。現今汗牛充棟的印刷物繼續不斷地出版,所以人們無論老少,都養成了一種略讀與急讀的習慣,以致腦筋失去了聯想及用功思想

的能力。況且現今的許多刊物和書籍,猶如埃及的青蛙一般遍滿全地,其內容不僅平淡無奇,毫無價值,且多污穢不堪,低級下流的。它們的影響不但麻醉損害人的心,而且也敗壞毀滅人的靈性。那耽於逸樂而毫無定見的頭腦與心靈,很輕易地就投入罪惡的羅網。菌類是在患有疾病而無生命的有機物上生根。空閒的頭腦乃是撒但的工場。但願人的心智被引到高尚聖潔的理想上,但願人生具有高尚的目的,專一的宗旨。這樣,罪惡就罕有其立足之地了。

 

因此,當教導青年切心研究上帝的聖言。上帝的聖言若存記在人的心中,就必成為抵擋試探的堅固保障。作詩者說︰「我將祢的話藏在心裡,免得我得罪祢。」「我藉著祢嘴唇的言語,自己謹守,不行強暴人的道路。」(詩一一九篇十一節;十七篇四節)

聖經乃是它本身的解釋者。應將經文與經文互相比較。讀者當學習將聖經作整體的研究,並查考各部分彼此間的關係。他應當獲知聖經的中心主旨;上帝對世界的本意;善惡大鬥爭的起源;以及救贖的工作等。他應當明瞭那互相爭奪最高權位的兩大主義的本質,並當學習從歷史及預言的記載上,考察這兩件主義的工作直至大功告成為止。他也當看出這一鬥爭是如何地滲入於人生經驗的各方面;並且在他自己的每一生活行為上,如何地顯明他是傾向於這兩種敵對動機之一種;更當看出,不論願意與否,現今他自己正在決定他在這鬥爭中要站在那一方面。

聖經的每一部分都是上帝所默示的,而且是於人有益的。舊約與新約應同樣地受人注重。當我們研究舊約時,我們就必看出這被一般粗心的讀者所認為像荒漠一樣的舊約,其中卻有生命之泉湧流。

 

啟示錄與但以理兩書之相互的關係,尤應加以研究。但願每一敬畏上帝的教師考慮到如何可充分明白地瞭解並傳講救主親自來傳授給祂僕人約翰的福音--「耶穌基督的啟示,就是上帝賜給祂,叫祂將必要快成的事指示祂的眾僕人。」(啟一章一節)凡研讀啟示錄的人,不應因為其中所用許多似乎很奧秘的表號而灰心。「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上帝。」(雅一章五節)「念這書上預言的,和那些聽見又遵守其中所記載的,都是有福的,因為日期近了。」(啟一章三節)學者若對聖經有了真正的愛好,並且覺得聖經的範圍是如何地廣大,其中的寶藏是如何地可貴,他就必願意利用每一機會使自己熟識上帝的聖言,而不是限於特定的時間去研究了。這樣連續不斷地研究,乃是一種養成愛好聖經的最好方法。但願學者隨身備帶聖經,遇有機會,就讀一節經文,並思索它的意義。不論行在街上,或在車站候車,或等候與人約會,都當利用機會從真理的寶庫中取得一些寶貴的思想。

 

人心的大動力乃是︰信、望 、愛;這些就是依著正法研究聖經所需求的。聖經表面上的美,也就是修詞與想像的美,不過是一種布局,用以彰顯它的真寶藏--神聖的美。我們從那些與上帝同行之人的記錄上,可以窺見上帝的榮耀。在

那位「全然可愛」的主身上,我們就可以看見上帝。天地間一切的美,祇是祂榮耀微薄的反照而已。祂說,「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約十二章卅二節)當那研究聖經的學者看見救贖主的時候,他的心靈中就必產生出一種神秘的信仰、崇拜,與敬愛的能力。他既注視著基督,自己就漸漸地變成與他所敬仰者相似。他也能引用使徒保羅的話說,「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使我認識基督,曉得祂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腓三章八至十節)

 

聖經的話使人心中開啟了天上平安喜樂的泉源,這泉源要成為感化的大河,使一切接近的人獲得福氣,但願現代的青年,就是那手執聖經而漸漸長大的青年,能成為聖經所具賜生命之能的領受者與傳遞者,這樣,將有何等的幸福之泉湧流給世人阿﹗那位具有醫治與安慰之能者的感化力,乃是我們所難以想像的--正如那活水的江河,也如同泉源「直湧到永生。」

 

 

 

第六篇 體育

「親愛的弟兄阿,我願你凡事興盛,身體健壯,正如你的靈魂興盛一樣。」

21、 生理學的研究

「我受造奇妙可畏。」

人的心智與靈性既是藉著身體而有所表現,因此心智與靈性方面的能力,大部分有賴乎身體方面的能力與活動;凡足以促進身體之健康的,也必能促進健全思想與均衡品格的發展。人若缺少健康,就無法清楚地明瞭並充分地克盡他對於自己、對於人類、以及對於創造他的主所有的義務。因此,人當忠心地保持健康,如同保持品格一般。生理衛生的知識應為一切教育努力的基礎。

 

目前人對於生理方面的事實大都明瞭,但對於健康的原理,卻驚人地漠視了。甚至連那些明瞭這些原理的人,也少有真正將其付諸實行的。人們大都盲從自己的意向或衝動,似乎生命僅受制於機遇而非為確定不變之定律所控制。青年人在體壯力強時,往往不覺得自己豐富精力之可貴。這種精力較比精金更為可貴;對於上進方面,亦比學識、地位或財富更為重要。但精力卻是多麼可惜地被忽視,被無謂地浪費了阿﹗不知有多少人為了要求得財富或權勢,竟不惜犧牲健康,而在幾將達到目的之時,卻陷入了無可救藥的慘境之中;而同時一個具有優越體力的人,卻取得了那渴望已久的獎賞﹗不知有多少人由於忽視健康的原理,結果病魔纏身,陷入惡習,終於犧牲了今世和來生的一切希望﹗

 

在研究生理學的時候,當教導學生看出體力的價值,並須如何方能保持及發展體力,使之對於人生大奮鬥的成功,能作最高度的貢獻。當趁早用簡易的課題,將生理衛生的初步教導兒童。這種工作應由母親在家中開始,而後繼續在學校中忠實地施教。學生年齡漸長,這一方面的教學仍須繼續,直至他們足能照顧自己的身體為止。當教他們明瞭保持身體各部分器官之活力藉以防禦疾病的重要性;也當教他們知道看護普通疾病與意外創傷的方法。每一所學校均應教授生理衛生,並應盡可能地具有相當設備,足以解釋人體的構造、功用、以及看護的方法。

有些事件雖然通常並不包括在生理學內,但亦不可不加以注意,因為這些事件對於學生,其價值遠超過他們在這一門功課內所學得的一些專門知識。須教導青年學生明瞭自然的規律乃是上帝所制定的律法,正如十條誡命一樣的神聖--這乃是有關生理衛生方面一切教育的基本原理。上帝已將管理我們身體組織的規律寫在身體的每一條神經、肌肉、和纖維上。凡忽略或故意違犯這些規律的,都是得罪了我們的創造主。

 

這樣看來,有關這些規律之徹底知識的傳授,該是何等地必不可少阿﹗對於飲食、運動、育兒,護病等,以及許多類似之事的衛生原理,尤應特別地加以注意。

應當注意人的心理與身體互有的影響。腦的電力受了心理活動的激勵,便能使全身具有活力,這樣,對於抵抗疾病便大有助益;這一層是應當予以強調的。還有在保持並恢復健康方面的意志的能力與自制的重要,以及忿怒、不滿、自私、或污濁之念的足以有傷精神,損害身體;而喜樂、無私,以及感恩之心的具有奇妙的生活力,也是應當加以指明的。

 

聖經中有一種生理學方面的真理,是我們所應當加以思想的,那就是「喜樂的心,乃是良藥。」(箴十七章廿二節)上帝說,「你心要謹守我的誡命;因為它必將長久的日子,生命的年數,與平安,加給你。」「因為得著它的,就得了生命,又得了醫全體的良藥。」聖經又稱「良言」不僅能「使心覺甘甜,」並且「使骨得醫治。」(箴三章一,二節;四章廿二節;十六章廿四節)青年人需要明白聖經所說在上帝那裡「有生命的源頭」(詩卅六章九節)這話所含深奧的真理。祂不但是萬有的創始者,也是一切有生之物的生命。我們從日光,清新的空氣,以及那建造我們身體並維持我們精力的飲食上所得到的,乃是祂的生命。我們的生存,一時一刻都是靠祂的生命。祂的一切恩賜,除了為罪惡所敗壞的以外,無不是予人以生命、健康、和喜樂的。

 

「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傳三章十一節)欲求獲得真正的美好,並不在乎損毀上帝的工作,而是在乎與創造萬物並以萬物呈完美現象為樂之主的規律相和諧。在研究身體的構造時,當令學生注意各部構造是何等奇妙地各盡其用,各種器官又如何地動作和諧,彼此相倚。這樣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並使他看出了體育的重要,教師便能多幫助他獲得適當的發育,並養成良好的習慣。

最重要一件事,就是不拘或坐或立都應有良好的姿勢。上帝所造的人是正直的;祂不但要人在肉體方面得益,也要他在心智與道德上得益;溫雅,莊重與沉重,有勇敢與自恃,都是正直的姿勢大可促成的。教師在這事上當一面循循教導,並一面以身作則。指明何為正當的姿勢,並堅執要保持這種姿勢。

 

僅次於正當姿勢的,乃是呼吸與聲調的訓練。那坐立正直的人,大概較比別人呼吸得正當些。但教師當使學生確知深呼吸的重要。當指明呼吸系統各器官的健康動作,足以幫助血液的循環,振奮全身的精力,增進食慾,幫助消化,使人獲得安眠酣睡;這樣,非但使身體得到恢復,連心情也得到慰藉安逸了。在指

明深呼吸的重要時,也須堅持實行深呼吸。當予以促進深呼吸的運動,並使之養成此一習慣。

 

聲音的訓練在體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因它足以使肺部擴張增強,藉以抵禦疾病。欲求在演講或誦讀時有正確的發音,首須注重腹部的肌肉在呼吸時有充分的活動,使呼吸器官全無阻滯。發音時的力量當出自腹部肌肉,而不是由於喉部的肌肉。這樣,方可避免喉部與肺部的過度疲勞與患嚴重的疾病。須特別留心,務使發音清晰,語調和緩平順而不過分急促。這非但能增進學生的健康,而且也能大大增加他工作的令人滿意與效率。在教導這些事的時候,教師得有絕好的機會可以顯明穿緊身衣服以及一切其它阻礙生活機能之習慣的愚昧及弊害。因穿著式樣不合衛生之服裝所招致的疾病真是不勝枚舉;故此對於這一層,應予以詳細的教導。須使學生明瞭衣服緊裹腰及臀部或壓縮身體任何器官的危險。當使所穿的衣服能令人可作充分的呼吸,並使兩臀得以上舉高過頭部而毫無困難。緊束肺部不但能阻止其發育,而且阻礙食物的消化與血液的循環,致使全身軟弱。所有這一類的習慣都足以減低身體與心智的能力,以致阻止學生的進展,甚而往往妨害他的成功。

 

在研究衛生的時候,熱誠的教師必利用每一機會,向學生指明在個人習慣以及一切環境方面,都需要完全清潔。須強調每日沐浴在增進健康並促進心智活動方面的價值。同時也須注意日光與空氣的流通,以及臥室與廚房的衛生。當教導學生知道一間合乎衛生的臥室,一個全然清潔的廚房,和一桌味美適口而富於營養的膳食,較比那佈置得不論如何富麗堂皇的客廳,更足以獲致家庭的幸福及每一有見識之賓客的讚許。那位神聖的教師在一千八百年前所給予人們的教訓--「生命勝於飲食,身體勝於衣裳,」(路十二章廿三節)仍是現代所需要的。

須教學生知道研究生理學的目的,不僅在獲得有關生理方面的事實和原理。祇學得這種知識,並沒有多大用處。他可能明瞭空氣流通的重要;他的臥室中或許也有清新的空氣,但除非他能合適地使他的肺部充滿這種空氣,他仍必受呼吸不良的危險。同樣地,他也許明瞭清潔的重要,並且也具有各種必需的設備;但是若不實行,這一切就都歸於無用了。故此教授這些原理的主要條件,就是要使學生真正地覺得這些原理的重要,俾能自願付諸實行。

 

聖經用一種最美好最動人的表象,顯明上帝如何重看我們的身體,以及我們對於保持身體的健康所應有的責任;「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麼?這聖靈是從上帝而來,住在你們裡頭的;並且你們不是自己的人。」「若有人毀壞上帝的殿,上帝必要毀壞那人;因為上帝的殿是聖的,這殿就是你們。」(林前六章十九節;三章十七節)須教學生深知人的身體乃是上帝所要居住的殿,因此務須保持清潔,為一切尊貴高尚之思想的居所。他們在研究生理學時,若能看出自己真正是「受造奇妙可畏,」(詩一三九篇十四節)就必發生敬畏的心。從此非但不願損毀上帝的作為,反要竭盡所能,成全造物主的榮耀計畫。這樣,他們就必覺得遵守健康的規律,並非一種克己或犧牲的事,而實在是一種無上的權利和幸福。

 

 

22、 節制與飲食

「凡較力爭勝的,諸事都有節制。」

每一個學生需要明白簡樸生活與高尚思想二者之間的關係。我們須各自決定自己的人生是由心智或是由身體來統治。青年必須各自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並當盡力明瞭他一生所須應付的種種勢力,以及那足以型成他品格與決定他命運的種種影響。不節制乃是眾人所須謹防的一個仇敵。這種可怕的邪惡迅速增長,理應喚醒凡愛自己種族的人急起與之抗爭。在學校中實施有關節制的各項教學,乃是很合理的活動。每個學校和家庭都須教導關於這一方面的事。當使青年及兒童明瞭煙、酒和一切類似的毒品在敗壞身體,蒙蔽思想,並腐化靈性方面所有的影響。應當說明︰一個吸煙飲酒的人決不能長久保持他在身體、思想、或道德上的全力。

 

但是追根究底,吸煙飲酒並非不節制的原由。懶惰、缺乏目標、以及濫交等,乃是可能招致不節制的因素。那些自以為厲行節制的家庭,在飲食方面卻往往顯出不節制的行為。凡阻礙消化的,使精神分外興奮的,或是任何足以使身體軟弱,妨害身心能力使呈不均衡現象的,都足以削弱心智,使身體不受它的管束,這樣就傾向於不節制的行為了。許多很有希望的青年之所以墮落的,追源溯始,往往就是那不合衛生的飲食所引起的不自然的嗜好。

 

茶與咖啡,各種香料,糖果,和糕餅等,都足以使消化不良。肉食也是有害的。肉食的天然刺激性已足以作為我們反對它的充足理由了,何況性畜幾乎普遍患病,更是可以反對的。肉食足以刺激神經,煽動情慾,使人的能力呈不均衡的現象,而偏向於低賤的性癖。凡習慣食油膩與具有刺激性之飲食的人,日久必覺得簡單的飲食不合胃口;因而愈久愈想吃更有口味,更辛辣,更具有刺激性的食物。這樣神經既已錯亂,身體變成軟弱,意志也就似乎無力抑制那不自然的欲念了。細薄的胃膜因受刺激而發炎,以致那最具有刺激的飲食也不足以使它滿足;於是就產生了一種非濃酒不解的渴念了。

 

抵禦罪惡必須在其初起時實行。在教導青年時,須使他們明確地知道那似乎是些微偏差的影響。當教導學生明瞭那簡單而合乎衛生的飲食在避免一切不自然刺激上所有的價值。要使他們趁早養成自制的習慣。當使青年立志作主人,不作奴僕。上帝既已立他們為自身的統治者,所以他們當運用上天所賦予他們的王權。在忠實地提示了這一類的教訓之後,其效果必遠伸至青年自身之外。其影響必散佈開來,藉使千萬瀕於滅亡的男女獲得拯救。

 

飲食與心智的發育

對於飲食與智力發展的關係,應予空前的注意。心智的昏亂與遲鈍,往往是飲食不適當的結果。常聽人說,在飲食的選擇上,胃口乃是一個可靠的標準。假若人類從未違犯過健康的規律,這話可說是不錯的。但歷代以來,由於種種不良的習慣,胃口業已敗壞不堪,以至它經常地乞靈於一些有害的饜足,現在拿它來做嚮導,實在是不可靠的。在研究衛生的時候,當教學生們知道各種食物的營養價值。也須使他們明瞭濃膩而含有刺激性的飲食所有的害處,並知道那一類的食品是缺少營養素的。茶與咖啡,細白麵粉做成的麵包,各種腌菜和粗劣的菜蔬、糖果、香料、和糕餅等,都缺少適宜的營養。有許多學生身體衰弱,就是由於多喫這一類的食品所致。有許多瘦弱的孩子,身心缺乏活力,就是被缺少營養的飲食所害。五穀、水果、硬殼果、和蔬菜等,祇要配合得適當,就含有一切營養的要素;這些食品如果調製得適當,就是最足以促進身心能力的飲食了。

 

我們不但須注意食物的特性,也須考慮到它們能否適合個人的需要。往往那些勞力之人所能隨意享用的食物,都是那些多半勞心之人所須禁食的。各種食物的適當配合,也是人們所當注意的問題。凡用腦力的人以及其他在戶內坐著工作的人,每餐不宜採用多種的食品。飲食過度,即使是極有營養的食品,也須謹慎避免。身體祇能容受它所需要用以構造各部器官的食量,過多就使身體受了阻滯。許多學生健康低減,以為是過度用功所致,其實乃是由於飲食過度。人們祇要能注意健康的規律,多用些腦力並沒有甚麼危險;但有許多所謂神經衰弱的人,卻是因為胃裡容塞過多,所以就使身體疲乏,精神衰頹。

 

在大多數的情形之下,一日兩餐較諸三餐更為相宜。晚餐如果時間過早,就妨礙前一餐食物的消化。若喫得太晚,卻又在臨睡之前不能完全消化。這樣,胃部就不能得到適當的休息。睡眠也因此受了妨礙,腦和神經都會感覺疲乏,早餐就沒有胃口,全身也覺得不舒爽,不能欣然從事一天的工作。飲食與睡眠須有定時的重要,乃是不容忽視的事。建立身體的工作既是在睡眠的時候作成的,則定時及充分的睡眠,實為必要,尤其對於年輕的人,更是如此。我們應當盡可能地避免過分地急促進食。進食的時間愈短,則所進的食量愈宜減少。寧可少喫一餐飯而不宜在食時缺少相當的咀嚼。

 

膳食的時間,應為一個互相交談振作精神的時間。凡足以使人憂慮或不愉快的事情,都須置之度外。當存信賴、親切、和感謝那賞賜一切恩典之主的心;這樣,所談的話必是快樂的,所懷的心意也必是和善的,足以使人振奮而不使人抑悶。凡事有節制有規律便能生出奇妙的能力;較比環境或天賦更足以助長人溫和寧靜的性情,這種性情在使人生獲有安穩的坦途上極有價值。同時,也必發現這樣得來的自治力,正是每個人在與艱苦的世事及現實作有效的奮鬥時之一種最有價值的工具。智慧「的道是安樂,他的路是平安。」(箴三章十七節)但願我國的每一青年,就是那具有可能達到較比君王地位更高的青年,要熟思那位充滿智慧者的話︰「邦國阿,……你的群臣按時吃喝,為要補力,不為酒醉,你就有福了。」(傳十章十七節)

 

 

23、康樂活動

「凡事都有定期。」

康樂活動與娛樂消遣有別︰名副其實的康樂活動乃是增進健康快樂的。康樂活動使我們暫時放下平素的思慮與職務,得以振奮身心,使我們因而得著新的活力,返回從事生活上的實際工作。反之,娛樂消遣卻是尋歡取樂,而且往往行之過度,以致消耗許多有用的精力,因此妨礙了人生的真成功。人的全身原是需要活動的;除非藉著活潑的運動使體力健全,智力就不能長久運用,使之達到最高的效能。課室裡缺少身體方面的活動,是幾乎難免的事--再加上其他不合衛生的情況,致使課室成為兒童們受罪的地方,尤其是為那些體質柔弱的兒童,更不適宜。課室裡的空氣有時不很流通。不合適的座椅促成了不自然的姿勢,致使心臟與肺部的動作遭受阻礙。小小兒童每日須在這裡過三至五小時的生活,呼吸污濁甚或含有病菌的空氣。無怪乎終身的疾病,往往竟是在課室裡先種了根的。受害最大的,莫過於身體各器官中那構造最精細,供給全身神經機能的腦部了。強令兒童在不合衛生的情況中過早或過度地運用腦力,就必使之衰弱,並往往招致終身不能除去的惡果。

 

兒童不宜長久禁閉室內,並且在他們身體的發育尚未奠定良好基礎以前,不宜過分專心致力於讀書。對於八歲或十歲以內的兒童,最適宜的課室乃是田野或花園,最好的教師乃是母親,最好的課本乃是大自然。即使兒童已經長大可以入學了,也當將他的健康問題看得比書本的知識更為重要。應當予以最適宜的環境,使他在身體與智力方面都能長進。

 

不僅兒童有這種缺少空氣和運動的危險;就是在高級和初級的學校中,也往往太忽視這些衛生的要素了。有許多學生常常整天在緊閉的室內埋頭案首,肺部受到壓縮而不能作充分的深呼吸,他的血液循流得遲緩,腳部發冷,頭部發熱。身體既缺少充分的營養,肌肉就變成軟弱,而全身也就此衰弱有病了。這種學生往往成了終身虛弱的廢人。倘若他們在求學時能有適宜的環境,並按時在戶外日光中運動,那麼他們學成離校時,就必在身體和心智兩方面都健壯有力了。

 

凡感到經濟和時間有限而需要勤工苦學的人,當確實知道在運動上所費的時間並非虛擲。那整日埋頭案首用功讀書的人,不久就必發覺心智模糊不清。凡對身體的發育予以適當注意的人,較比用全部時間專門讀書人,在學識方面必更有進長。專用思想於一方面,將使心智失去平衡。但智力與體力若能均衡地加以運用,並使所思想的題目時有變更,那麼各個官能便能安全地得著運用了。身體的不活動不但減少心智的能力,也削弱道德的能力。那與全身各部聯屬的腦神經,乃是天人相通並影響人內心生活的媒介。任何阻礙神經系統電流的流通,因而削弱生活的能力,並減少心智的感受性的事物,都足以使人的道德性更趨於麻木。

再者,過分的用功讀書能使血液流到腦部,以致產生不健全的敏感性,因而減低自治的能力,並且往往易受激動及任性的支配。這樣,就向那邪僻敞開了門戶。現時罪惡潮流之所以充滿世界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不用或錯用了體力。「心驕氣傲,糧食飽足,大享安逸」乃是古時所多瑪遭毀滅的原因,也是現代阻礙人類進步的大敵。

 

教師應當明白這些事,而且也當在這些事上教導學生。當教學生知道正當的生活有賴於正當的思想,而身體的活動對於清潔的思想乃是必不可少的。

教師們所常感到困惱的一個問題,就是不知道應給學生以甚麼合適的康樂活動。在許多學校中,各種體操運動頗具功效;但這些活動若缺少細心的指導,就往往行之過度。許多青年因為要在健身房裡大顯身手,以致貽下了終身不能治愈的傷害。

 

健身房內的運動,不論指導得如何適當,也不能代替戶外的活動,因此本會的學校應在這一方面給予學生以較優的機會。學生必須作活潑的運動。再沒有甚麼別的罪惡較比怠惰閒懶更為可怕了。然而大部分體育遊戲所有的趨勢,都是一般關心青年幸福之人所十分擔憂的事。教師們一想到這些體育遊戲在學生學業的進長和前途的成功上所有的影響時,心中就因之不安。學生因耗費大部分時間在遊戲上,就在讀書的事上分了心。這些遊戲既不能幫助青年準備從事生活上實際有用的工作;其影響也不足使之養成高雅、豁達、或具有真正的大丈夫的氣概。

 

有些最盛行的體育遊戲,例如足球與拳擊等,竟成了野蠻的訓練場。使人養成一些與古時羅馬人的競技所養成的同樣品性。喜愛爭雄稱霸的心,惟暴力是恃的狂傲,以及草菅人命等行為,都在致力敗壞青年人的道德。這真是極其可怕的。

還有其他的體育遊戲,雖沒有這樣野蠻,但也是不無禍害的,因為人往往沉湎過度。這些遊戲激起人的貪愛歡樂與尋求刺激,因而逐漸對於有用的勞作感到乏味,並產生避免實際職責的傾向。這些遊戲將破壞人對於生活上一切正常事實與寧靜之樂的興趣。這樣就開啟了縱慾不法的門路,終至造成不堪設想的結果。

通常舉行的聯誼會,也足以阻礙人在心智或品格上的真發展。濫交冶游,奢侈浪費,尋歡取樂以及放縱等習慣一經養成,便足以貽害終身。在這種消遣娛樂的場合中,父母與師長當竭力設法供應有益健康而又具有生趣的活動。

 

聖經對於這事,也如同對其他一切有益於人的事一樣,曾給我們指明當循的途徑。古時在上帝指導之下的子民,生活是簡樸的。他們的住處接近自然的中心。他們的兒女都分擔父母的辛勞,並研究大自然寶庫的一切美麗與奧秘。他們

在田野及森林的寂靜處,深思那世代相傳並被視為聖託的大能真理。這種訓練造成了強健的人。在現代,人們所過的生活已變成矯揉造作的了,人們本身也墮落退化了。我們雖然不可能完全恢復古人簡樸習慣。但我們卻可以從他們學得有關康樂活動的教訓,使我們能名符其實地將休閒時間作為真正有助於身體、心智、及靈性方面進展的時間。家庭與學校的環境,都是與康樂活動問題有極大關係的。在選擇家庭與學校的地址時,應當考慮這些事。凡重視身心的健康勝於金錢及社會上一切權利與習尚的人,應當為子女力謀自然界教訓所能予人的益處,使能在自然界的環境中從事康樂活動。每一所學校如能設在這種自然的環境中,使學生有田地可以耕種,並且毗鄰田野和森林,則對於教育的工作必定大有助益。

 

在學生的康樂活動上,教師可能經由親自與學生合作獲致良好的效果。真正的教師所能授與他學生的恩賜,很少是較比他親自與學生結交更有價值的。我們惟有本著同情的心與人交往,才能明瞭他們;而且我們必須先明瞭,然後才能予以最有效的幫助。與成年的男女交往既是如此,與青年及兒童接觸自必更是如此。更增強師生間的同情心,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在課外與學生作愉快的交遊。在有些學校中,每逢舉行康樂活動的時候,教師常與學生在一起,他和他們一同從事活動,也陪同他們去旅行遠足,似乎是使自己成為他們中間的一份子一般。我們的學校若能更加普遍地效法這種辦法,那就好了。這樣教師必須作很大犧牲,但他也必得到豐盛的收穫。

 

那為兒童及青年造福的康樂活動,並非僅僅有益於他們自身,而且也是能使他們有益於別人。青年人稟性熱心而易於受感,對於提示也易起反應。教師在計畫栽種花木時,當設法引起學生對於修飾校園與課室的興趣。這事具有雙重的益處。學生自己所設法修飾的地方,他們決不願輕易加以損毀。同時又能促進審美觀念、喜好秩序,以及愛護公物的習慣;並培養友愛合作的精神,而於學生終身有益。

修理庭園或到郊野森林去遊覽,還有一種新的益處,就是促使學生紀念凡被關在戶內而不能來欣賞這些美景的人,務求能與他們共賞這自然的佳美景物。

細心的教師必能發現許多機會領導學生幫作助人的事。小小的兒童對於教師更具有無限信任和敬仰的心。祇要教師提示他們怎樣在家中助理家務,在日常的工作上忠心,為有病和窮苦的人服務,就不難看出成效來。而且在這事上也可得到雙重的益處。作這種良好提示的人本身必收穫效果。家長的感激與合作,也必能減輕教師的負擔,使他的前途光明。

 

有時往往因為要注意康樂活動與體育等事,無疑地就要更動日常作業的程序;但這種更動實際上並無妨礙。在增添身心的元氣時,養成一種不自私的精神,並藉共同的興趣和友誼的交遊將師生聯絡起來,這樣所費的光陰和精力,必能得到百倍的報償。青年有一種好動的精力,往往…產生危險;這種精力可藉良好的

康樂活動而得以發洩。在防禦罪惡方面,使思想貫注於有益的事,較比無數紀律與訓育上的限制更有價值。

 

 

24、手藝的訓練

「要立志……親手作工。」

在創造時,勞作原是一種命定的福樂;使人得到發展、能力、與快樂的。地球的情況因罪的咒詛而被改變之後,勞作的情況也因而改觀了;現在隨勞作以俱來的雖有焦慮、疲乏、與痛苦,但勞作仍不失為幸福與發展之源。勞作乃是抵禦試探的保障;它的紀律使人不致放縱,反而養成勤儉、純潔、和堅定的品格。因此勞作便成了上帝光復人類之大計畫的一部分。當導使青年看出勞作的真正高貴性。當指示他們上帝乃是一位不住的工作者,因此我們若要完成自己的使命,也必須活動。

 

我們在一切勞作上須與上帝同工。祂雖將地球和其中的寶藏全都賜給我們;但我們卻必須使之適合於自己的利益與舒適。上帝使樹木生長,但我們卻必須將其製成材料,建造房屋。祂將金、銀、鐵、煤藏在地裡,但我們惟有藉著勞力,才能取得它們。須向人顯明上帝雖然創造萬物並經常地統治萬物,但祂卻也賜給我們一種略似於祂的能力。祂賜予我們略有控制自然之力。上帝既從混沌中造出美麗的世界,照樣,我們也能使雜亂無章的境況變成整齊美觀的狀態。現今一切的事物雖已被罪惡污損了,然而我們在工作完成之後,卻也能感到相當的快樂,類似上帝在觀看美麗的地球並宣稱它「甚好」時所有的快樂一般。

 

一般地說來,那最有益於青年的運動,乃寓於有用的工作之中。幼小的兒童既可自遊戲中獲得娛樂,又可能得到發展的機會;因此當使他的運動不但有助於身體,而且也能促進智力與靈性的進展。當他獲得體力與智力之後,則應使之從某些有用的操作上得到最好的康樂活動。凡足以訓練雙手成為有用的並教導青年分擔生活責任的,都是最有助於思想與品格之長進的。須教導青年明瞭人生就是殷勤作工、負責、與操勞。他們需要受一種訓練,俾成為實用的人,能應付種種緊急事故。當教他們明瞭那有系統、有規律之勞作的訓練乃是必不可少的,不但足以防禦生活上的浮沉變遷,且有助於各方面作均勻的發展。

 

雖然已有許多論到勞工神聖的言論與文字,但一般的感覺仍以勞工為降低身份的事。青年人都渴望當教師、職員、商人、醫生、律師,或其他不必勞力的職務。年輕的女子常避免家務而去追求其他方面的教育。這些人應當明白,誠實的勞動不致使人降低身份,惟有懶惰和依賴人的心才是使人降低的。懶惰能養成任性放縱,結果便一無所成,虛度一生;而生命竟成了萬惡叢生之地。「就如一塊田地,喫過屢次下的雨水,生長菜蔬合乎耕種的人用,就從上帝得福。若長荊棘和蒺藜,必被廢棄,近於咒詛,結局就是焚燒。」(來六章七至八節)現今有許多消耗學生光陰的枝枝節節的課業,原是不切實用或與幸福無關的;然而最基本的,乃是每個青年應當對於日常職務有徹底的熟識。一個青年的女子,在必要時,寧可不學外國語或代數,甚至連鋼琴也可以不學;但不可或缺的的,就是要學習烹飪美好的飲食,縫製整潔合身的衣服,並有效地處理家庭中的一切任務。

 

就整個家庭的健康與幸福而言,最要緊的莫過於負責烹調之人的技術與才智。她所預備的膳食若不適當、不合乎衛生,適足阻礙甚或破壞成人的效能及兒童的發育。反之,她若能使飲食既適合身體的需要,而同時又悅目可口,則她因行之得當所能收穫的利益,也與她行之不當所能造成的害處有同樣的比例。這樣,從各方面看來,人生的幸福端在乎忠心擔任日常的職務。

 

既然男女同是組成家庭的分子,因此男女兒童均應學得處理家務的知識。鋪床疊被、整理房間、洗碗作飯,以及洗滌修補自己的衣服等事,決不至使男孩子減少丈夫氣慨;反足以使他成為更愉快更有用的人。反過來說,女孩子若能學習怎樣駕車馭馬,使用鋸、錘、以及耙、鋤等傢具,這樣,他們就必更能應付生活上的各種急需了。

 

當使兒童與青年從聖經中學學得上帝如何看重那些日常操勞之人所作的工。當令他們閱讀「先知門徒」(王下六章一至七節)的故事。他們原是學校裡的學生,正在為自己建造房屋;這時上帝為他們行了一個神蹟,使他們不致失去借來的斧子。並令他們閱讀耶穌做木匠和保羅製造帳棚的故事;這兩位都是將手藝勞作與高尚的傳道職分,將屬人的事與屬神的事連結起來。再令他們閱讀那有五個餅的小孩的故事,看到救主怎樣利用那幾個餅施行了使眾人喫飽的奇妙神蹟。還有那善於縫紉的多加怎樣從死裡被喚醒過來,為要使她繼續為窮苦之人縫製衣服。另有箴言上所形容的那有才德的婦人,她怎樣「尋找羊絨和麻,甘心用手作工;」又「把食物分給家中的人,將當作的工分派婢女;」她「栽種葡萄園,」「使膀臂有力;」她「張手賙濟困苦人,伸手幫補窮乏人;」「她觀察家務,並不喫閒飯。」(箴卅一章一三,十五,十六,十七,二十,廿七節)上帝論到這樣的人說,她「必得稱讚。願她享受操作所得的;願她的工作,在城門口榮耀她。」(箴卅一章卅,卅一節)

 

家庭應成為每個兒童的第一所職業學校。同時,每一所學校應盡可能地具有手藝訓練的設備。這種教育大可代替體育館的地位,更可供給有價值的訓練。

現今手藝世教育應較比以前更受人的注意。當設立一些學校,使在實施最高的智育與德育以外,更具有最良好的設備,以便實施發展體育及實業訓練。當教授農藝、工藝--盡量地包括各項最切實用的手藝--也須教授家事,合乎衛生的烹飪、縫紉、以及護病等科目。須具有園圃、工場、以及診療室等的設備,而且每一部門的工作均應置於熟練的教師的指導之下。

 

這種工作必須具有一定的目的,並應辦得徹底。每人對於各種不同的技藝,固然需有一些常識,但至少須專精一藝。每一青年在離開學校之時,當學得一種專門的技藝或職業。俾在必要時可藉以謀生。反對在學校中設施實業訓練的最常見的理由,就是說所需的費用甚鉅。但是所能達到的目的,卻是值得付上這種代價的。那託付給我們的工作,再沒有較比訓練青年更重要的了,為要妥善完成這種工作所用的一切經費,都不是虛擲的。

 

即是就經濟效果的觀點而論,辦理手藝教育所當需的經費,仍不失為一種最可靠的經濟計畫。因為許多我們的男孩子,可以因此而不致流浪街頭或流連酒肆。那由醫藥費及設立感化院所省下來的金錢,亦足可抵消設置園圃、工場和浴室的費用而有餘。何況青年本身,既已得受訓練,養成勤勉的習慣,並擅長有用而又生產的勞作--這樣的人對於社會國家所有的價值,誰能估計呢?

 

凡在戶外從事並能供給全身活動的工作,乃是課餘休閑的最有益的工作。在手藝教育中最有價值的,莫過於農藝了。當多多努力提倡並鼓勵,使人對農業感到興趣。作教師的當使學生注意聖經論到農藝所說的話;使他們注意到耕種田地原是上帝為人所定的計畫;那掌管全世界的第一個人,就有一個園子要他耕作;而且世上的許多偉人--真正的君子--也曾為墾殖田地的人。當顯明這種生活所有的機會。智慧者說,「就是君王也受田地的供應。」(傳五章九節)聖經論到那耕種田地的人說,「因為他的上帝教導他務農相宜,並且指教他。」(賽廿八章廿六節)又說,「看守無花果樹的,必喫樹上的果子。」(箴廿七章十八節)那以務農為生的人,能避免許多試探並享受那些在大城市中作工的人所不能享受的無數權利和福樂。況且處身在現今大托辣斯及商業競爭的世代中,很少人能如那耕種田地的人一般可以真正自立而不倚賴他人,並確知自己的辛勞必獲相當的報償。

研究農藝時,不但要授予學生以理論,也當予以實習的機會。

 

他們一方面研究關於土壤的性質與培植,各種農作物的價值,以及最良好的生產方法等科學理論,同時也須使之將所得到的知識付諸實用。教師當與學生分擔工作,顯明經由熟練而明智的努力所能得到的成績。這樣,可以引起真正的興趣,並立志要在所從事的工作上達到最高的效能。這種志向再加上由運動所得的增添精力的效果,陽光與新鮮的空氣,就必產生對農作的愛好,致使多數青年決心選擇務農為其終身職業。這樣,就可能產生遠大的影響,以致大大轉變現代人們酷愛遷居大城市的潮流。這樣,我們的學校對於處理失業的群眾也必大有補助。千萬窮困無助的人--這班人使犯罪的人數日益增加,若果能被指引去熟練勤懇地從事耕種地土,就可以自食其力,度一種快樂健康的自主生活。

 

專業人員也需要手藝訓練的利益。一個人縱然具有優越的心智;他的思想可能非常敏捷;他的學識和技能雖可令他獲得所選擇的工作,但他或許仍不能勝任他的職務。一種大部分從書本上得來的教育,往往能使人的思想流於膚淺。惟有實際的工作才能使人作精細的觀察與自由的思想。這種工作若行之適宜,就能促使人養成一種實用的智慧,亦即所謂之常識。這種工作又可幫助人養成既能計畫又能實行的能力,加強人的勇氣與毅力,並使之行事精敏機巧。醫師如能先在病室內作實地的服務,奠立他那專門知識的基礎,就必具有敏捷的鑒別力,全備的知識,以及在急要時知道予人以所需幫助的能力--這一切必要的資格,祇有實際的訓練才能完全供應。

 

牧師,傳道士,和教師,若能表現他們具有日常生活之實際職務上所必需的知識與技能,則他們對別人的感化力就必大大地增加。國外佈道士的成功,甚或他自身的生命,端賴乎他對於實際事物的知識。烹調飲食、應付意外與急救、治療疾病、建造房屋、或在必要之時建造會堂。他畢生工作的成敗,往往就在乎他有無這些知識。

 

許多學生在求學時若能設法自養,就必得到一種最有價值的訓練。青年男女應當倚賴自己而不求借貸,不倚靠父母的克己犧牲。這樣,他們就必認識金錢、光陰、精力、以及各種機會的價值;也必絕少遭受試探而致養成閒懶與浪費的習慣。他們這樣學得的節儉、勤奮、克己、實際辦事、和堅定宗旨的各種教訓,都是他們將來在人生戰鬥上最重要的配備。學生學得自立的教訓,必能幫助保持學校不致負債;因為許多學校因負債而陷入掙扎之中,並使學校的貢獻大受虧損。當使青年確切地明瞭︰教育並非要教他們怎樣逃避人生一切不如意的職務與重擔;教育的目的乃是要藉著教導更優良的方法和更高尚的目標而減輕工作的困難。當教他們明瞭人生的真目的並非為自己求得可能最大的利益,而是履行自己在世上所有的一分工作,並援助那些較比自己更為軟弱無知的人,藉此尊榮他們的創造主。

勞力之所以被輕視的一個最大原因,乃是因為勞力所採的方式往往是不整飭的,不加思想的。

 

人們作工是出於不得已,而不是出於自願。他們作工並不用心,既不自重,也得不到他人的重視。手藝的訓練當糾正這一錯誤。這種訓練能養成準確徹底的習慣。學生當學習機敏與規律;他們當學習節省時間,使每一行動均有價值。不但應教他們學習那最好的方法,更應鼓勵他們立志不斷地力求進步。他們的目標應在促使自己的工作能盡人智力與技巧所能地達到完善的地步。這種訓練能使青年成為勞作的主人而非勞作的奴隸。它能減輕辛勤工作者的勞苦,而使那最卑微的職業也能成為高尚的。凡僅認工作為苦役而陷於自滿的愚昧而不努力求上進的人,必發覺工作實在是一種重擔。但那些承認最卑微工作中也有學問的人,必能看出它的高貴與美質並能忠心而有效地樂意從事。受過這種訓練的青年,不論其人生的職業如何,祇要它是正當的,就必使他的職務成為一種有益的高尚的職務。

 

 

 

第七篇 人格的建造

「你要謹慎,作各樣的物件,都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

25、教育與人格

「你一生一世必得安穩……並智慧,和知識。」

真教育並不忽視科學知識或學術造詣的價值;但它重視能力甚於學識;重視善良甚於能力;重視人格甚於知識的造就。世界需要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甚於需要具有高深學識的人;需要能以堅持操守控制其才能的人。「智慧為首;所以要得智慧。」「智慧人的舌,善發知識。」(箴四章七節;十五章二節)真教育能授予此種智慧,非僅教導我們善用一種,而且善用所有的才能與學識。因此真教育乃包括我們對於自己,對於世界,以及對於上帝所有的全部責任。

 

人格的建造原是委託給人類最重要的工作;現今對此問題的勤加研究,較以往尤為重要。從前各世代從未需要應付這麼重要的問題;以往的男女青年也從未遭遇像現代青年所遭遇的這麼大的危險。在這樣的時代中,教育的趨勢如何呢?人類所要求達到的目的,往往是甚麼呢?是自私自利。現時所施的教育,大都名實不符。真教育正是與為現今世界禍害的自私野心,貪圖權勢,以及忽視人類主權與需要等行為相反的。上帝所定的生存計畫,是人人有分的。各人當竭盡所能;不拘天賦才幹的多寡,祇要是忠心運用,就必得著尊榮。在上帝的計畫中,毫無自私競爭的餘地。凡「用自己度量自己,用自己比較自己」的人,「乃是不通達的。」我們無論作甚麼,都當「按著上帝所賜的力量」去作,「都要從心裡作,像是給主作的,不是給人作的;因你們知道從主那裡,必得著基業為賞賜;你們所事奉的乃是主基督。」(林後十章十二節;彼前四章十一節;西三章廿三,廿四節)遵照這些原理而作的服務以及所得的教育,乃是可貴的。但現今所施的大部分教育,卻是如何地與此大異其趣﹗從兒童幼小的時候起,就有競爭好勝之意,因而養成萬惡之根的自私的心。

 

於是爭權奪勢的事,便由此而生;並造成了急功近利的流弊,以致在多數情形之下,損害了人的健康,使人多為無用之徒。在其它許多情形之下,競爭每易導致欺詐;並且由於養成野心和不知足,便造成人生的苦惱,因而使世界充滿了騷亂與不穩定的風氣,而繼續不斷地予社會以威脅。不僅在教育的方法上有危險;就是在所研究的教材上也有危險。青年們的心思在那最易受感染的年歲中,所注意的是些甚麼課業呢?青年在研究語言和文學的時候,從何種泉源中取得飲料呢?乃是從異教的水源中,從那些古代腐敗的異教所灌注的泉源中汲取而來。他們所奉命研究的作家,無疑的都是一些被公認為不注重道德原理的人物。

 

即以許多現代的作家而論亦莫不為然﹗許多作品文筆雖然優美,但其內容所包括的原理,若暴露其醜惡的真相,則勢必引起讀者的反感。除了這些以外,還有許多小說家,誘人在安逸的境地中作著快樂的幻夢。對於這些作家雖不能責以無德之咎,但他們的著作所充滿的罪惡,也實在不少。這些小說正是耗費千萬人所需用以應付人生嚴重問題的光陰、精力、和律己之心。至於普通所從事的科學研究,也有同樣重大的危險。在各級學校之中,從幼稚園起以至於大學,都教授進化論及那些類似的謬論。因此,那原應使人認識上帝的科學研究,竟攙入許多人的推考與理論,反致領人不信上帝了。

 

甚至連學校中所常設的聖經課,也是在奪去世人從上帝聖言中所能得的無價之寶。所謂之「高等評經」,在分析、推測、或改造聖經的工作上,摧毀了人認聖經為神聖所默示的信仰;因此,就剝奪了上帝聖言的約束,提高,並感化人生的能力。

當青年們入世遭遇罪惡的引誘--貪財、享樂、放縱、虛榮、奢侈、浪費、欺騙、詭詐,搶劫與頹廢--之時,將要遇到甚麼樣的教訓呢?靈魂學斷言人乃未曾墮落的神仙;又說「各人的心智自作裁判;」「真正的知識能使人超越一切律法;」「一切的罪惡都是無辜的;」因為「既有的事都是正當的,」而且「上帝並不定人的罪。」這種理論竟將最下賤的人,說得似乎已經在天上受高舉了。這就無異乎向眾人說,「你所作的事是沒有關係的;你儘可以隨意為人,天國終究是你的家。」許多人便因此相信慾望便是最高的律法,放縱就是自由,而且人祇須對自己負責就夠了。

 

人在生活剛開始,在衝動性最強,而自制與純貞的需要也最急切的時候,就給他們這樣的理論,又怎能保持善良的美德呢?怎能避免世界不成為第二個所多瑪呢?同時,無政府主義又在設法掃除一切律法,不單是神聖的律法,連人為的律法也要廢除。財富及權力的集中;各種犧牲多數而使少數致富的組合;那些比較窮苦的階級為保衛本身權益而有的團結;不安,暴動及流血的風氣;那些導使成法國革命的同樣理論傳播普世--這一切都有陷全世界於一場大鬥爭之勢,正如那曾震撼法國的一樣。這便是今日青年所需應付的種種勢力。他們為了在此動亂中立足,必須在現今奠立人格的根基。

 

建造人格的真基礎和標準,在各世代各地方都是一樣的。祇有神聖的律法--「你要盡心……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十章廿七節)--亦即在救主的品格與生活上所表現的那最大的原理,乃是唯一穩固的根基和唯一正確的指南。「你一生一世必得安穩,有豐盛的救恩,並智慧,和知識。」(賽卅三章六節)祇有上帝的聖言才能賦與人這樣的智慧和知識。上帝從前向以色列人論到順從衪的誡命所說的話,「這就是你們在萬民眼前的智慧,聰明,」(申四章六節)在現今仍是同樣可靠的。這便是個人的正直,家庭的純潔,社會的幸福,以及國家的鞏固之唯一的保障。在人生的一切困難、危險、和爭執中,唯一妥善的規則,就是遵行上帝的話。「耶和華的訓詞正直,」「行這些事的人,必永不動搖。」(詩十九篇八節;十五篇五節)

 

 

26、教學的方法

「使愚人靈明,使少年人有知識和謀略。」

 歷代以來,教育均以記憶為主。這一種天資殆已用盡,而其它的智能卻未曾受到同樣的發展。學生耗時勞力地在頭腦中貯滿了知識,而所得到的卻很少能予以應用。腦筋因為裝滿了這些不能消化融會之物,就變成軟弱;從此它就成為缺少活力,不能獨自思想,而專喜倚賴他人的判斷與理解了。有人看出這種方法的弊害,就趨於另一極端。按他們的眼光看來,人祇需要發展自己所已具有的才能就夠了。這種教育導致學者於自滿的地步,竟使他與真知識及真能力之源完全隔絕。專訓練記憶而不鼓勵人作獨立思想的教育,還有一種道德上的關係很少為人注意。學生一旦犧牲自行推理與判斷的能力,就成為不能分辨是非的人,易受人的欺騙。他也易於受惑而致隨從遺傳和習尚。謬見在表面上很少露出真相來的,這件事實雖然不無危險,但大多數的人都不加以注意。謬見往往須與真理混為一譚,或攙雜一處,才能為人接納。我們的始祖因為喫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就遭遇毀滅;現今的人也因為接受了善惡相混的事而遭遇毀滅。凡倚靠他人之判斷的人,遲早必被導入歧途。

 

我們祇有各人自己倚靠上帝,才能獲得分辨是非的能力,各人應當為自己從上帝的聖言中求得知識。上帝賜給我們理解力,原是要我們使用的;祂希望我們時常運用我們的理解力。祂邀請我們說,「你們來,我們彼此辯論。」(賽一章十八節)我們倚靠祂,便可有智慧「棄惡擇善。」(賽七章十五節;雅一章五節)

在一切真正的教學工作上,個人的因素是極其重要的。基督在施教時,是與人們作個別的交接。祂訓練十二個使徒,就是採用個別接觸的方法。祂給予最寶貴的訓誨,往往是在私下單獨對一個聽者說的。祂在橄欖山上夜間向那被人尊重的拉比,在敘加的井邊向那被藐視的婦人,開啟了祂最豐富的寶庫;因為祂在這些聽的人身上,看出了那有易受感化的心地、開朗的思想、和領教的精神。甚至在那經常擁擠在祂跟前的人群之中,基督也並非不能把他們區別出來。祂乃是直接向各人說話,訴諸每一個人的內心。祂又注視聽眾的臉,注意他們面上所表現出來的喜悅;那敏捷的反應的凝視,顯明真理已經進入他們的內心;於是祂的心弦也震盪了,發出了同情之樂的迴響。

 

基督在每一個人的身上看出了所有的可能性。祂並不因人的外貌不揚或環境不良而捨棄他。祂從稅關上召了馬太,從漁船中召了彼得和他的弟兄們,來學祂的樣式。現今的教育工作也需要這種關懷個人,注意個別發展的方法。有許多看來似乎是沒有希望的青年人,實際上卻有天賦的才能甚厚而未能予以運用。他們的才幹之所以埋沒,乃是因為那些教育他們的人缺少識別之力所致。有許多男女兒童,在外表上看來猶如一塊粗糙的頑石,似無可愛之處,但其中也許蘊藏著那能以經受高熱,風雨與壓迫等試煉的寶貴質料。那時刻以學生將來的成就為念的真正的教育家,必可看出他手中材料的真價值。他必對每個學生懷具一種個別的興趣,並盡力使其所有的才能獲得發展。不論是如何地不完全,仍須鼓勵他們盡力按著正當的原理而行。

 

應當將專心的需要與專心的效能教導每一青年。人的成功有賴乎專心,是遠超乎有賴天才或能力的。人雖具有最卓越的才能,若缺少專心,仍不能有何成效;而那些祇具有普通才能的人,若加以合宜的努力,就必成就非常的事業。那使我們感到驚異的成功人物,他們的天才幾乎必然是與殷勤不怠及專心致志的努力相聯合的。當教導青年立志使自己所有的才能--不論強弱,都要有所發展。許多人都有一種將自己的研究局限於某些方面的意向,因為那是他們生性所喜歡的項目。這是一種應當避免的錯誤。那與生俱來的能力傾向,指明了人終身事業的方向,祇要是合宜的,就當謹慎地加以培養,但同時也當切記,不論在任何方面,品格的均衡與工作的效率,大都有賴乎均衡的發展,這種發展乃是從徹底而各方兼重的訓練而來的。

 

教師當時常以簡單有效為念。他應當多採用例證教學,即使教授年齡較大的學生,也當盡力使每一解說都清楚明白。有許多學生年齡雖大,但在理解方面卻很幼稚。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熱忱。關於這一點,一位名伶某次所說的話,頗有意義。坎特白里大主教向這位伶人發了一個問題,就是︰為甚麼劇中人所說的都是些想像的話,竟深深地感動觀眾的心;而傳福音的牧師所說的話,雖然都是論那真實的事,卻往往不足感動人呢?這位伶人回答說︰「請你恩准我說,這理由是很清楚的,就在乎熱忱的能力。我們在舞台上的人能把想像的事說得像真的一般,而你們在講壇上的人,卻把真正的事說得似乎是想像的事一般。」

教師在他的工作上所處理的都是實在的事,因此他當竭盡全力並用熱忱去講述這些事,使人能看出這些事的真確性與重要性來。

 

每位教師當看出自己的工作必能達到確定的效果。在試圖教授一項科目之前,他應在心中有一個明確的計畫,並應知道自己所要達到的目的究竟是甚麼。對於任何科目,他都必須等到學生真正明瞭其中所含的原則,領悟其中的真理,並能將所學的清清楚楚地陳述出來,方可認為滿意。祇要青年能常以教育的大旨意為念,就當勉勵他們竭盡所能地力求進步。但他們必須先熟諳比較淺近的,然後去從事高深的研究。這事往往太被忽略了。甚至連那些在高級學校和大學中的學生,也有許多很缺少教育上的普通學識。有許多學生專門用功研究高深的數學,但他們甚至對於普通的賬目也不會記。有許多去研究演講術,希望能獲得演說的才能,但他們的誦讀卻不能使人領會,也不足以動人。更有許多讀完了修辭學,竟連一封平常的信也不會寫的,字也寫得不對。

 

徹底通曉教育上的基本知識,不僅應作為升學的條件,也應作為學生持續與進步的經常測驗。在教育的每一部門中,除了得到專門知識的目的以外,還有一些更重要的目的必須達到。例如語文的研究,除了學得些現代或古代的外國語文外,更重要的,就是能正確自然地書寫並講述本國的語文。單是由明白文法上的規律而得的訓練,決不及以一種更高的目標來研究語文來得重要。生活上的吉凶福禍,原是與這一項研究大有關係的。語文的主要條件,就是純潔,和藹與真誠,--是即所謂之「言為心聲。」上帝說︰「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腓四章八節)假若所思想的是這些事,那麼所表述的自必也是這些事了。

 

學習語言最好的學校便是家庭;但家庭既然往往忽略了這項工作,因此幫助學生養成言語上良好的習慣的責任,便落在老師身上了。有一種惡習是教師大可致力矯正的;這種惡習乃是社會,鄰里,及家庭的禍源--就是在背後誹謗他人、搬弄是非、和惡意批評他人。教師當在這事上盡力。當教學生深知這種習慣乃是表示人缺少修養、文雅、與內心的善良;具有這種習慣的人,既不配與世上一班真正有修養有道德的人交往,也不配與天上的聖者交往。我們想到那食人肉者怎樣大啖那屍骨未寒的遭難者,就不禁為之恐懼戰慄。但是這種行動是否較比因浮詞游語、謗人聲譽、和說長道短等行為所產生的痛苦與禍害更為可怕呢?兒童與青年應當知道上帝論到這些事說甚麼:

 

「生死在舌頭的權下。」(箴十八章廿一節)聖經上將背後說人的與「怨恨上帝的,」「捏造惡事的,」和那些「無親情的,不憐憫人的,」以及「滿心是嫉妒、兇殺、爭競、詭詐、毒恨」的人同列。「上帝判定,行這樣事的人是當死的。」(羅一章卅,卅一,廿九,卅二節)上帝所認為是錫安居民的人,就是那「心裡說實話;」「不以舌頭讒謗人,」「也不隨夥毀謗鄰里」的人。(詩十五章二,三節)聖經斥責使用毫無意義的話語和近乎褻瀆的咒誓;也譴責假意恭維、言過其實、誇大其詞,以及在交易上的巧言利口︰這些都是現今社會和商業界中所流行的事。「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太五章卅七節)「人欺凌鄰舍,卻說,我豈不是戲耍嗎?他就像瘋狂的人,拋擲火把、利箭、與殺人的兵器。」(箴廿六章十八,十九節)

與閒言蜚語相類似的,就是秘密的諷刺,陰險的暗示;那些內心不潔的人所不敢明說的惡,就用這種諷示的方法表述出來。當教導青年竭力避免這種行為,如同遠避麻瘋病一般。

 

在語言的運用上,還有一種錯誤是無論老幼所極易忽視的,那就是急躁不忍耐的話。他們以為說了這樣的話,祇要藉著「我不小心,我非有意說的」這句推諉的話就可以了事。但聖經卻不以為這是一種無關緊要的事。聖經說︰

「你見言語急躁的人嗎?愚昧人比他更有指望。」(箴廿九章二十節)

「人不制伏自己的心,好像毀壞的城邑,沒有牆垣。」(箴二五章廿八節)

人在一時之間,因為說話急躁,激烈而不謹慎,所造成的不幸,往往一生懊悔也是無用。有些人本來可以幫助人安慰人的,但因他們的言語急躁、刻薄,就不知傷害了多少人的心,疏遠了多少的朋友,摧毀了多少的生命阿﹗「說話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頭,卻為醫人的良藥。」(箴十二章十八節)

 

有一種特性是每一兒童所宜特別具有與培養的,那就是忘我的精神;這種特性能使人生不知不覺地產生出一種美德來。在一切的美德中,這要算是最美善的了,而且在真正的終身事業上,這也是一種最重要的資格。兒童需要人的賞識、同情和鼓勵;但也必須小心,不可使他們養成一種喜愛誇獎的心。最好不要特別地注意他們,或在他們面前重述他們所說的一些聰敏伶俐的話。那常以品格的真標準和成功的可能性為念的父母或教師,決不能欣賞或鼓勵自滿的精神。他決不鼓勵青年養成一種喜好表現自己本領或逞能的心意。那不看自己而望高處看的人,必然自卑;然而他卻具有一種尊嚴,這種尊嚴是不因世俗的偉大或表面的虛榮而感到困惱或擾亂的。

 

高尚優良的品格,並不是由於專橫的律法或規則造成的。它乃是由於經常置身於純潔、高尚、與真實的環境中所養成的。無論何處若有純潔的心地和高尚的人格,就必表現出純潔高尚言語和行為來。「喜愛清心的人,因他嘴上的恩言,王必與他為友。」(箴廿二章十一節)對於語言的研究是如此,對於其他一切的科目也是如此;若按上述的方法實施,就必有堅定及建造品格之勢。歷史的研究較比別的科目更是如此。我們當自神聖的觀點來研究這一項科目。按照著普通的教法,往往僅以歷史為一種記錄,記載列王的興替,宮廷的陰謀,以及軍旅的勝敗--無非是些野心、貪欲、欺騙、暴虐、和流血的故事而已。以這種眼光來教歷史,結果自然是有害無益的了。所重述的盡是些使人傷心的暴行與非法之事;所形容的也是些兇惡殘忍的行為;由於這一類種子的播植,便在許多人的人生上結出果實來,造成了罪惡的收穫。

 

遠勝於此的研究法,就是根據聖經來發現列國興亡的種種原因。當使青年研究這些記載,看出國家的真正繁榮,是怎樣地在乎接受神聖的原理。當教他研究各種大改革運動的歷史,看出這些原理是怎樣地往往受人藐視厭惡;擁護這些原理的人又是怎樣地被拘禁受死刑,但他們的犧牲終於獲致了勝利。這樣的研究必能予人以遼闊廣大的人生觀。這樣的研究能幫助青年瞭解人生是怎樣地互有關係與彼此相倚;我們是怎樣很奇妙地彼此聯合,以兄弟之親組成了社會和邦國;而一人或一邦的壓迫或墮落,又怎樣大大地損及全體。

 

在研究算術的時候,當使所學的具有實用的價值。當教導每一青年與兒童,不僅要解答某些想像上的習題,更要將自己的收入和支出作一個準確的賬目。當使他從實際用錢而學習正當用錢的方法。不論男女兒童是仰賴父母的供給或是自己賺錢,都應當學習去選購自己的衣服、書籍、和其他的必需品;他們自己的費用既是完全記賬的,就必從而學得金錢的價值和用法,而是他們從其它方法所不能學得的。這種訓練可以幫助他們辨明真正的經濟,與一面吝嗇一面浪費是怎樣地不同。按著正當方法所給予的這種訓練,必能使人養成慈善的習慣,必能幫助青年知道怎樣施捨;非僅因一時受了情感的衝動而施捨,乃是循序不斷而且有系統地繼續施捨。按著這樣的方法,每一項目的研究都可幫助解決一切問題中的最大問題,就是怎樣訓練男女,使之竭盡所能地擔負人生的責任。

 

 

 

27、 論禮貌

「愛是……不作害羞的事。」

禮貌的價值太少被人重視了。許多宅心敦厚的人,卻缺少仁慈的態度。許多因為真誠正直而備受尊重的人,卻大大地缺少親切之感。這種缺欠既剝奪了自己的幸福,又損毀了對他人的服務。許多生活上最愈快最有助益的經驗,由於缺乏思想,便因無禮貌的態度而犧牲了。父母及教師尤應培養愉快的禮貌。人人都可具有愉快的容貌、柔和的聲音、與溫文有禮的態度︰這些都是能力的要素。兒童們會被愉快和悅的風度所吸引。祇要你以仁慈和禮貌對待他們,他們就必以同樣的精神對待你,並以同樣的精神彼此相待。

 

真正的禮貌並非僅由於實行禮儀的規例而學得。合禮的舉止是隨時均須遵行的;無論在何處,祇要無損於正義,不妨因顧慮他人而隨風從俗;但真正的禮

貌決不是要人因曲循習俗而犧牲原則的。真正的禮貌是不分階級的。真正的禮貌是教人自尊,教人敬重人的尊嚴,並於四海之內皆視同兄弟的。有一項危險,就是過分重視外貌與儀式,並費太多的工夫去注重此等教育。每個青年所應度的生活,原是一種努力奮鬥的生活。即使為了日常生活上的責任,也需要辛勞--往往是不如意的工作,至於要去減輕世人無知與不幸的重荷,則自必更是如此。這樣一來,就使世人無暇顧及習俗慣例了。有許多人因為過分注重禮儀,以致對於任何不合他們所定虛偽標準的事,不論它是多麼的優美,也不尊重。這便是虛偽的教育,足以使人養成一種吹毛求疵的驕傲和偏狹的獨斷獨行。

 

真禮貌的要素乃是顧及他人。那最基本最持久的教育,乃是擴大同情與激發博愛之心的教育。那所謂教化者,若不能使一個青年孝敬他的父母、重視他們的美德、容忍他們的過錯、濟助他們的需要;若不能使他成為一個體貼柔和的人、對於或老或少或不幸之人顯出慷慨樂助的心,並以禮貌對待眾人,那麼這種教化便算是失敗了。真正優良的思想和舉止,最好從那神聖教師的門下學習,勝似遵守任何固定的規律。祂的愛貫徹人心,就能予人品格以優良的特質,使之成為與祂自己的品格相似。這樣的教育能予人以一種天生的莊嚴和遵守禮儀之心;也能使人有文雅的舉止和溫柔的態度,是時髦社會的表面客套所萬難比擬的。聖經吩咐人要有禮貌,並且列舉許多的例證,顯明不自私的精神、溫柔的美德、和悅的性情,乃是真禮貌的特徵。這些無非是基督品德的反映而已。世上一切的真仁慈與禮貌,連那些不承認主名之人所表現的,也都是從祂而來的。祂渴望這些特徵,要在祂的兒女們身上完完全全地反映出來。祂的旨意乃是要世人能從我們身上看出祂的榮美。

 

在一切論到禮貌的論著中,最有價值的要算救主藉著使徒保羅所發的那段寶貴教訓了。這段教訓是每一個人--無論老少--所當永遠銘記在心的︰「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十三章卅四節)「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祇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林前十三章四至八節)還有一種寶貴的美德是應當戒慎懷具的,那就是敬畏之心。真正的敬畏上帝之心,是由於感覺到上帝的無比偉大並承認祂的無所不在而起的。當使每一個兒童的心中深深地感覺到有一位不能看見的主。當教導兒童看祈禱和公眾禮拜的時間與地方是神聖的,因為有上帝在那裡。人既在態度和舉止上顯出敬畏的心,就必在他的心中存著引起敬畏的感覺。不論年長或年幼的人,最好都能研究、 思想,並常常背誦聖經中論到人當怎樣看待上帝特別臨格之地的話。上帝在那焚燒著的小樹旁吩咐摩西說︰「當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立之地是聖地。」(出三章五節)雅各看見天使的異象之後,說︰「耶和華真在這裡,我竟不知道﹗……這不是別的,乃是上帝的殿,也是天的門。」(創廿八章十六十七節)「惟耶和華在祂的聖殿中;全地的人,都當在祂面前肅敬靜默。」(哈二章二十節)

 

「因耶和華為大神,為大王,超乎萬神之上。……來阿,我們要屈身敬拜;

在造我們的耶和華面前跪下。」「我們是祂造的;也是屬祂的;我們是祂的民,也是祂草場的羊。當稱謝進入祂的門,當讚美進入祂的院;當感謝祂,稱頌祂的名。」(詩九五篇三至六節)上帝的聖名也當敬畏。切忌輕易或不加思索地妄題祂的名。即使在禱告的時候,也應當避免無謂地重覆多用祂的名。「祂的名聖而可畏。」(詩一一一篇九節)天使在每次稱呼祂的名時,必掩蓋他們的面。我們既是墮落有罪的,豈不更應當存著敬畏的心稱祂的名﹗我們當敬畏上帝的聖言。我們對於聖經當表示尊重,切勿以它作為平常的用處或隨便執拿。切不可引用聖經的話來作為玩笑,或隨意解釋作為詼諧的資料。「上帝的言語,句句都是煉淨的;」「如同銀子在泥爐中煉過七次。」(箴卅章五節;詩十二章六節)

 

最要緊的,須教兒童知道真正的敬畏乃表現在順從上。上帝所吩咐的無一是不重要的;再沒有甚麼別的方法,較比人因順從祂說的話而顯出敬畏之心更討祂的喜悅了。當尊敬上帝的代表--就是那蒙召代祂說話行事的一般牧師、教師、和父母們。向這些人表示尊敬,便是尊榮祂。上帝曾特別吩咐人要敬愛年老的人。祂說︰「白髮是榮耀的冠冕;在公義的道上,必能得著。」(箴十六章卅一節)白髮表述人所作的戰鬥和所獲的勝利;所背負的重擔與所抵禦的試探。它提到疲乏的腳將近休息的地步,所佔的地位即將出缺。當幫助兒童思想這事,他們就必以尊敬和禮貌來使老年人腳前的路得以平坦,並因聽從「那在白髮人的面前,你要站起來,也要尊敬老人」的吩咐(利十九章卅二節),得使自己的幼年生活溫雅優美。

父母和教師需要更加感覺到上帝派他們在兒童面前作祂的代表,乃是一種何等的責任和尊榮﹗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與兒童接觸所表顯的品格,或為善或為惡,都必向兒童解釋上帝所說的那些話︰

 

「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祂的人。」(詩一O三篇十三節)「母親怎樣安慰兒子,我就照樣安慰你們。」(賽六六章十三節)

那因這些話而激起他們有親愛、感恩、和信賴之心的兒童;那有教師與父母的親切、公義、和忍耐來解釋上帝的慈愛、公義、和忍耐的兒童;那藉著信賴、順服、和尊敬他在地上的保護人而學習怎樣信賴、順服、並敬畏上帝的兒童,該是多麼地幸運阿﹗凡能給予兒女或學生以這種恩賜的人,就是將一種較比歷代一切財富尤為可貴的財寶--就是那永存的財寶--賜與他了。

 

 

 

28、 服裝與教育的關係

「以正派衣裳為妝飾。」

「王女在宮裡,極其榮華。」

教育若不教人關於服裝的正當原理,就不能算為完全的教育。教育的工作若不注意這一方面的道理,就往往過於迂緩遲鈍,違離原旨了。愛好修飾,趨尚時髦,這都是教師最可怕的仇敵,最有力的障礙。時髦乃是一個具有鐵腕的主婦。在許多家庭中,父母和子女們所有的精力與光陰,都耗費在應付她的需要上了。一般富有的人都喜好彼此爭奇兢勝,去隨從她那千變萬化的花樣;而中等階級和比較窮苦的人,卻又竭力想要達到那般認為比他們高貴的人所立的標準。他們的經濟與能力有限,而想到上等氣派的野心卻大,因此他們的負擔便成為幾乎不能勝任的了。許多人對於自己的衣服,不拘是多麼合適,多麼美好,祇要時樣一改,他們的衣服也就必須重新做過,甚或棄置不用了。家中的人被迫不斷地勞碌,以致沒有時間教訓兒女,沒有時間祈禱讀經,也沒有時間幫助小孩子們藉著上帝的作為而認識上帝了。

 

沒有光陰也沒有金錢去賙濟窮人。往往連家中的膳食也限制了。所選的食物不佳,烹調的時間不足,以致不能完全供應身體的需要。結果養成許多飲食上的不良習慣,遂至產生疾病或導致於不節制的地步。愛好虛飾能產生奢侈浪費的行為,許多青年因此而致打消了度高尚生活的抱負。他們寧可不去求學,反而很早便去謀事就業,為的是要賺錢來放縱那愛好衣飾之慾。有許多青年女子因為有了這種情慾,以致受欺而至身敗名裂。有許多家庭的經濟因此負擔過重。作父親的,因為不能供應母親和兒女的種種要求,就被誘去作不誠實的事,終於招致羞辱和敗亡。

 

甚至連崇拜的日子和聚會也脫不了時髦的權勢;反而給她一個更好的機會大顯神通。禮拜堂竟成了時裝競賽場,人們注意各樣的時裝勝似注意所講的道理。窮苦的人因為不能應付這種風尚,就簡直不來赴會了。安息的日子竟在懶散之中虛度了,至於年輕的人更是往往在這日子去參加那些傷風敗德的交遊了。在學校中,一般女學生因所穿的衣服不合身不舒適,對於讀書遊戲都不相宜。她們的心因為別有所思,先入為主,以致教師很難引起她們的興趣。

 

為要破除時髦的魔力,除了與自然界接觸以外,教師往往頗難找到更有效力的方法。當給予學生嘗試江河湖海風味的樂趣;當使他們去爬山越嶺,觀賞夕陽的榮美,探測森林及郊野的寶藏;當令他們去獲得栽植花木的快樂;如此,他們愛好時髦服飾的心便要消失無存了。當引導青年看出在服裝方面正如在飲食方面一般,簡單的生活乃是使人有高尚思想所不可或缺的條件。應當引導他們看出有多少是他們所需要學習與需要從事的;而青年的光陰為將來一生事業作準備,又是何等的寶貴。當幫助他們看出在上帝的聖言中,在大自然的課本中,以及在偉人的傳記中所有的種種寶藏。當指導他們想念自己所能為人解除的痛苦。幫助他們看出人因炫耀所浪費的每一塊錢,都是剝奪了那佈食施衣及撫慰憂苦之人的金錢。

他們不能為求順從那些既不合理,又不舒適,也不美觀的規例,而錯過一生光榮的機會,阻滯自己的思想,損毀自己的健康,並破壞自己的幸福。

 

同時也當教導青年看出自然界的教訓,「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傳三章十一節)我們在服裝上,正如在其他一切事物上一般,都有權利尊榮我們的創造主。祂希望我們的衣服不但要整潔而且合乎衛生,也當適宜合乎體統。

一個人的品格可以從他服裝的式樣上看出來。高雅的鑑賞力和有教養的思想,一定會從所選簡單合適的服裝上顯現出來。一個年輕的女子如果在服裝上雅潔樸素,在舉止上謙恭有禮,再加上一種端莊貞嫺的氣質,則對於她足為抵禦種種危險的盾牌。

 

當教女孩子們明白服裝的藝術也包括裁製自己衣服的才幹。這是每一個女子所應有的志向。這種才幹乃是她不能忽略的有用而足資獨立自助的方法。愛美與羨慕美的心原是合理的;然而上帝要我們先愛並先求那最高尚的美--就是那永垂不朽的美。出於人的技能之最精緻的產品,其所具有的美,絕不能與品格的美相比較,這種美在上帝的眼中乃是「極寶貴的。」當教導青年和小孩子們為自己選擇那在天庭織機上所織成的王袍--就是那「潔白的細麻衣,」(啟十九章八節)是地上的一切聖者將來要穿的。這袍乃是基督自身那無瑕無疵的品格,是白白賜給每一個人的。凡接受這衣袍的人,也必在今世接受並穿著起來。當教兒童知道他們若容納清潔仁愛的思想,作慈善助人的事,他們就是穿上了祂那榮美的品格外袍。這種衣服必能使他們在今生成為美麗可愛的,並能作為他們在來生進入天上王宮的契據。祂的應許是︰「他們要穿白衣與我同行,因為他們是配得過的。」(啟三章四節)

 

 

29、 安息日

「這日在我與你們中間為證據,使你們知道我是耶和華。」

安息日在教育方法上所有的價值,是無法估計的。上帝不論向我們索取甚麼,祂都用祂自己的榮耀將其改變,再豐豐富富地還給我們。祂要以色列人繳納十分之一,乃是作為在人間保持那榮美無比並為祂住在地上的記號之天上聖殿的樣式。照樣,祂向我們所要去的一部分光陰,也要帶著祂的名號和印記,重賜給我們。祂說,「這是你我之間……的證據,使你們知道我耶和華……」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出卅一章十三節;廿章十一節)安息日是創造與救贖能力的證據;指明上帝為生命與知識的根源;使人想起人類原有的榮耀,這樣,就可證明上帝的旨意乃是要根據祂自己的形像重造我們。

 

安息日與家庭同是在伊甸園中創立的;在上帝的旨意中,二者乃是相聯而不可分離的。這一日較比其它的日子,更可能使我們度伊甸園的生活。上帝的計畫乃是要全家的人在工作與研究,禮拜與休閑上,相聯合一;父親是家庭中的祭司,並與母親同為子女的教師及伴侶。但後來因為罪惡的結果而使生活情況有所改變,以致大大地阻止了這種聯合。往往在一週之中,父親很難與自己的子女見面。他那與子女交往或教導他們的機會,幾乎全被剝奪了。但上帝的愛卻曾限制人勞作的需求。祂在安息日的事上,伸出了祂 憐憫的手。祂在自己的日子替家人留了一個與祂交往,與自然接觸,並彼此聯絡的機會。

 

安息日既是創造大能的紀念,所以這日較諸其他的日子更應使我們藉著上帝的工作而認識祂。應使安息日在兒童的腦海中,與一切自然物的美麗聯在一起。那在安息日像耶穌及其門徒一樣地經過田野、湖邊、或森林,全家到會堂裡去敬拜上帝的人,真是幸福的。那能從自然界課本上取得例證,將上帝的聖經教導子女的父母;那能聚集在蒼翠的樹下,在清新的空氣中,研究上帝的聖言並唱歌頌讚天父的人,也真是幸福的。

 

作父母的可能藉著這樣的交接,使兒女與自己的心相聯,並與上帝相聯,這種契合是決不致破裂的。作為智力訓練的一種方法,安息日的機會也是極其寶貴的。當在安息日研究學課;這並非在安息日早晨匆匆地將經文涉獵一遍,而是要在當天下午詳細研究下一週的學課,然後在一週之中每日溫習或講解。這樣,就可將教訓銘記在心,成為永不能完全喪失的寶物。在聽道的時候,父母和子女都當注意所引用的經文和章節,也當盡量記住題旨思想的線索,以便回家之後彼此溫習。這樣,既可幫助化除兒童在聽道時所常發生的厭倦心理,更可培養他們注意及集中思想的習慣。

 

默想所提出的要旨,就必使學者得到他所從未夢想到的寶物。他必在自己的人生中,證實下列經文所形容的經驗︰「我得著祢的言語,就當食物喫了;祢的言語,是我心中的歡喜快樂。」(耶十五章十六節)「我也要思想祢的律例。」「都比金子可羨慕,且比極多的精金可羨慕;……況且祢的僕人因此受警戒;守著這些便有大賞。」(詩一一九篇四八節;十九篇十,十一節)

 

 

30、信心與祈禱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

「祇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

信就是倚靠上帝,--相信祂愛我們,並知道甚麼是於我們最有益的。這樣,信就使我們不致隨從自己的計畫,而是揀選祂的道路。信是接受祂的智慧代替我們的愚拙;接受祂的能力代替我們的軟弱;接受他的公義代替我們的罪惡。我們的生命,我們本身,原是屬祂的;信是承認祂的所有權並接受其所有的福惠。真誠、正直、純潔,均已被認為是人生成功的秘訣。但那使我們獲得這些原理的乃是信心。每一優良的激動或抱負,都是上帝的恩賜;信心從上帝接受一種生命,--唯有這種生命才能產生真正的長進與效能。對於運用信心的方法,應予以詳細闡明。上帝的每一應許都是附有條件的。我們若甘願遵行祂的旨意,祂的一切能力便是我們的了。祂所應許的任何恩賜,都寄存在那應許本身之中。「種子就是上帝的道。」(路八章十一節)正如橡樹一定在橡子裡面,照樣,上帝的恩賜也確然在祂的應許之中。我們若接受應許,便具有了恩賜。

 

那能使我們接受上帝恩賜的信心,其本身也就是一種恩賜;這恩賜各人都賦有幾分。如果按照上帝的話而加以運用,它就必增長。我們若要增強信心,就必須時常使它與上帝的話接合。當引導學生在研究聖經時,看出上帝之話的能力。在創造時,「祂說有,就有;命立,就立。」祂「使無變為有,」(詩卅三篇九節;羅四章十七節)因祂說有,就有了。那般自己雖亳無能力而仍信靠上帝之話的人,卻往往得勝了全世界的權勢--那內心純淨,生活聖潔的以諾,在那腐敗與譏誚的世代中,堅持自己的信心,就獲得正義的勝利;挪亞和他的一家人,抵擋了當世的一般身心極其強壯而在道德方面卻極為低微的人;在紅海邊以色列的子民,原是一群惶恐無助的奴隸,卻抵擋了當時地上最強的國家最精銳的軍隊;那蒙上帝應許將要作王的牧童大衛,卻抵擋了那已立為王並一意堅持自己權能的掃羅;在烈火中的沙得拉和他的同伴,抵擋了在位的尼布甲尼撒王;在獅群中的但以理,抵擋了他那在國中佔有高位的仇敵;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抵擋了那班甚至強迫羅馬官長成全他們心願的猶太祭司和官長們;被鎖鏈捆綁要領去受死刑的保羅,抵擋了那普世聞名之帝國的暴君尼羅。

 

這一類的例子,不但在聖經中可以見到,就是在人類進展的一切記載上,也是連篇累牘,屢見不鮮。例如改正教徒華爾多派和胡格諾派的人,威克里夫和胡司;哲羅姆和路德,廷達爾和諾克斯,親層多夫和衛斯理,以及其他許多的人,都已證明瞭了上帝聖言的能力,足以克勝世人為維護罪惡而施的權力與政策。這些人乃是世上真正的高尚人物。這是屬乎王族系統的。今日的青年也是被召去在這一系統中遞補他們的位置。

 

在人生的小事上需要信心,並不下於在人生的大事上需要信心。在我們日常的事業上,祇要具有一種恆久的信賴,上帝支持人的力量便可見諸事實。從人一方面看來,人生乃是一條人人所未曾試行的路。從我們較深的經驗上而論,這是一條各人獨行的路。任何其他世人,都不能完全進入我們的內心生活之中。兒童一開始這一行程,遲早總須選擇自己的途徑,為自己決定永遠的方針,我們應當如何竭誠努力地領導他信賴一位可靠的指導者和幫助者阿﹗要防禦試探,鼓舞人達到純潔真實的地步,再沒有別的勢力,能與有上帝同在的感覺相比。「萬物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祂的「眼目清潔不看邪僻,不看奸惡。」(來四章十三節;哈一章十三節)這種思想便是約瑟用以抵禦埃及一切腐敗的盾牌。他對遭遇試探引誘的堅定回答是︰「我怎能作這大惡,得罪上帝呢?」(創三九章九節)每一個人祇要具有信心,就必得到這樣的盾牌。

 

惟那有上帝同在的感覺,才能消除使怯弱的兒童認人生為重累的恐懼。須使這樣的兒童牢記這個應許,「耶和華的使者,在敬畏祂的人四圍安營,搭救他們。」(詩卅四章七節)當令他閱讀以利沙在那山城中的奇妙故事,當時是怎樣有大隊的天使,在他與大隊敵軍的中間環衛著他。再讓他去閱讀彼得在監獄中被定死罪時,上帝的使者怎樣向他顯現;怎樣領導祂的僕人越過那武裝的衛兵,與那關鎖緊密,防守堅固的鐵門,而達到安全的地方。讓他去讀那為囚的保羅,在去被審受刑的海道上,向那些在狂風巨浪中飄搖而感受勞苦,飢餓與疲乏的兵士及水手們所說的一番含有鼓勵與希望的壯語,「現在我還勸你們放心;你們的性命,一個也不失喪。……因我所屬所事奉的上帝,祂的使者昨夜站在我旁邊說,保羅,不要害怕,你必定站在該撒面前;並且與你同船的人,上帝都賜給你了。」保羅因為相信這應許,就敢向他的同伴們保證說,「你們各人連一根頭髮,也不至於損壞。」事情果真如此。因為在那船上有一個人是上帝可藉以作工的,所以全船的外邦兵士和水手都被保全了。「眾人都得了救上了岸。」(徒廿七章廿二至廿四,卅四,四四節)聖經記載這些事,並非僅要我們閱讀而感覺驚異,而是要我們也有這種古時在上帝僕人心中運行的信心,在我們的心中運行。祂先前怎樣行事,祇要有充滿信心之人使祂可藉以行使祂的能力,祂如今也必照樣行事。

 

當教導那懷疑自己並因缺少自信心而畏縮不肯負責的人倚靠上帝。這樣,必有許多在世上原為無足輕重,甚或僅為贅疣的人,竟能與使徒保羅同說,「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四章十三節)對於那因受傷害而易起反抗的兒童,信心也是具有寶貴教益的。抗拒惡行或復仇報怨的癖性,往往是由於敏銳的正義感與激烈活躍的精神所策動。當教導這樣的兒童明白上帝是永遠維護正義的主。祂既愛人,甚至賜下自己最愛的兒子去拯救他們,就必疼愛眷顧他們。祂必親自對付每一犯罪的人。

 

「摸你們的,就是摸祂眼中的瞳人。」(亞二章八節)「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並倚靠祂,祂就必成全。祂要使你的公義,如光發出,使你的公平,明如正午。」(詩卅七五,六節)「耶和華又要給受欺壓的人作高臺,在患難的時候作高臺。耶和華阿,認識祢名的人要倚靠祢;因祢沒有離棄尋求祢的人。」(詩九章九,十節)上帝向我們所彰顯的憐憫,祂也吩咐我們要表顯在別人身上。但願那易於衝動的,自滿自大的,以及存心報復的人,注視那位柔和謙卑的主,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而毫無報復之心。願他們仰望那位被我們的罪孽刺痛,為我們的憂患壓傷的主,他們就必學習忍耐、寬容、和饒恕人的精神。

 

藉著在基督裡的信心,品格上的每一缺陷可得補足,每一瑕疵可得潔淨,每一過失可得矯正,每一優點可得發展。「你們在祂裡面也得了豐盛。」(西二章十節)

祈禱與信心是有密切關係的,二者應當同時研究。在出乎信心的祈禱中,含有一種神聖的科學;這種科學是每一欲在一生工作上獲得成功之人所必須明瞭的。基督說,「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甚麼,祇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可十一章廿四節)祂已說明我們所祈求的必須符合上帝的旨意;我們必須祈求祂所曾經應許的事物,並且凡我們所求得的,不論是甚麼,都必須以之遵行祂的旨意。條件遵行了,那應許也就決不含糊的。

 

我們可以求赦免罪惡,求賜下聖靈,求有與基督相似的性情,求賜智慧能力從事祂的工作,求賜祂所應許的任何恩賜;然後就當相信我們必定得著,並且感謝上帝使我們已經得著了。我們不必找尋蒙福的外表證據;因為恩賜乃是在應許裡面,我們可以照常地工作,確信上帝所應許的,祂必能成全,並確信我們已得了的那種恩賜,要在最需要的時候,就必見諸事實。如此倚靠上帝的聖言而活,意思就是將整個的生命貢獻給祂。時時感覺有缺欠,需要倚靠上帝,向祂傾吐心意。祈禱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它乃是靈性的生命。家庭祈禱與公眾祈禱,都各有其用;惟有與上帝作秘密的交往,才能支持靈性的生命。

 

摩西在山上與上帝同在,看見了那為祂榮耀居所之奇妙建築的樣式。我們也必須與上帝同在—在與祂交往的秘密處--默念祂為人類所定的光榮標準。這樣,我們才能形成自己人格的建造,以致上帝可以在我們身上成全祂的應許︰「我要在他們中間居住,在他們中間來往;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林後六章十六節)耶穌在世為人的時候,乃是在獨自禱告的時辰中獲得智慧與能力。青年當效法祂的榜樣,在清晨與黃昏時找一個幽靜的機會,與他們在天之父交往。他們也當在一天之中,將自己的心奉獻給上帝。在我們所走的每一步路上,祂向我們說,「我耶和華你的上帝,必攙扶你的右手,……不要害怕,我必幫助你。」(賽四一章十三節)我們的子女若能在早年學得這些教訓,他們的一生將有何等的精神能力和快樂阿﹗

 

祇有那自己已經學得這些教訓的人,才能去教導別人。祇因有許多作父母和教師的,雖自稱是相信上帝真道的人,但在生活上卻否認這道的能力,故此所教的聖經便不能在青年人身上發生更大的效能。有時青年也感覺到道理的能力。他們看出基督的愛是何等的寶貴。他們看出祂品格的完美,以及奉獻一生為祂服務的可能。但相反地,他們也看見那些自稱尊重上帝律例之人的生活。有多少是證實了那向先知以西結所說的話︰

 

你們的百姓「彼此說,來罷,聽聽有甚麼話從耶和華而出。他們來到你這裡如同民來聚會,坐在你面前彷彿是我的民;他們聽你的話卻不去行,因為他們的口多顯愛情,心卻追隨財利。他們看你如善於奏樂聲音幽雅之人所唱的雅歌;他們聽你的話卻不去行。」(結卅三章卅至卅二節)將聖經當作一部良好的箴訓,祇要它符合時代精神和我們在世所處的地位,就當留意遵行,這是一種看法;另一種看法,就是按它的實在情形,看它是永生上帝的道--這道就是我們的生命,這道是陶冶我們的行為、言語、和思想的。凡不以上帝的道為這一切的,就是拒絕這道。凡自稱相信這話而又如此拒絕它的人,便是造成青年懷疑不信的主要原因。

世上逐漸呈現一種前所未見的緊張狀況。在尋歡作樂、謀利求財、爭權奪勢、並為生存而作的各種奮鬥上,有一股可怕的勢力,使人願貫注身、心、靈以從事。在這種狂熱的忙亂之中,上帝正在說話。祂吩咐我們離開這一切去與祂交往。「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詩四六章十節)

 

有許多人甚至在靈修的時候,也得不到與上帝真正交往的福分。他們太過於倉卒了。他們以急促的步伐跑到基督可愛的身旁,在那聖潔的境界中略作瞬息的逗留,但卻不等候受教。他們沒有時間留在神聖的大教師面前;卻仍然背負自己的重擔回去工作了。

這些從事工作的人,除非學得獲致能力的秘訣,就決不能達到最高的成功。他們必須自己用功夫思想、祈禱、並等候上帝賜給他們體、智、靈各方面力量的更新之能。他們需要聖靈使人超昇的感化力。他們接受了這種感化力,就必被新的生命所激發。那疲乏的身體和困倦的頭腦必從此一新,那負重的心也必覺得輕鬆了。我們的需要,並不是在祂面前作瞬息的逗留,而是要親自與基督接觸,與祂同坐交談。父母與教師如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學得像雅歌書中所描寫的下列這種寶貴經驗,那麼,我們家庭中的子女和學校中的學生就是幸福的了︰

「我的良人在男子中,

如同蘋果樹在樹林中。

我歡歡喜喜坐在祂的蔭下,

嘗祂果子的滋味覺得甘甜。

祂帶我入筵宴所,

以愛為旗在我以上。」(歌二章三,四節)

 

 

31、畢生事業

「我祇有一件事。」

在任何事上欲求其成功,均須有一定的目的。凡欲在一生達到真正成功的人,必須持守一個值得他去努力的目的。在今日青年的面前,已有了這樣的一個目的。在這一個時代內將福音傳遍天下,乃是天定的目的,也是任何人所能致力的最高尚的目的。這種工作為每一位被基督感化之人開闢了一個努力的園地。上帝為在我們家庭中長大的兒童們所定的旨意,較比我們有限的眼光所能瞭解的更闊、更高、更深。祂在過去曾從最低微的人中,呼召了那些祂看為忠心的人,到世界最高貴的場所去為祂作見證。今日也許有許多兒童,如同但以理在猶太家庭中長大一般,研究上帝的聖言和祂的作為,並學習忠心服務的教訓,也將有機會站在立法院、法庭、或王宮中為萬王之王作見證。許多人將要蒙召作更廣大的服務。

 

全世界傳福音的門路都正在開放著。埃提阿伯正在伸手歸向上帝。從日本、中國、和印度,從美洲仍然黑暗的地方,從我們這個世界的各方各處,都有心靈被罪壓傷的人要求認識愛人之上帝的呼聲傳來。有千千萬萬的民眾,從未聽見過上帝,也未曾聽過祂藉基督所表顯的愛。他們原是有權接受這種知識的。在救主的慈愛中,他們與我們有同等的權利。我們自己既已獲得這一知識,我們的兒女既可分享這一知識,我們和我們的兒女便當負責去應付他們的呼求。在這危急的關頭,每一個家庭和每一所學校,向每一個曾受福音光照的父母、教師和兒童,都發出了那在以色列人歷史最緊急關頭中向王后以斯帖所發的問題︰「焉知妳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麼?」(斯四章十四節)那些涉想到促進或阻礙福音工作之結果的人,往往祇想到這事與他們自己或世界有何關係。很少有人想到這工作與上帝所有的關係。很少有人想到我們的創造主因罪而受的痛苦。天庭全體都因基督的苦楚而感到痛苦;但這痛苦並非始於祂的成為人身,也不是在那時完結的。十字架乃向我們麻木的知覺啟示,自從有罪以來上帝心中所有的痛苦。每一次的偏離正道,每一種殘酷的行為,以及人類在達到上帝預定的標準上所有的失敗,都使祂憂傷。以色列人因離棄上帝而遭遇必然的禍災--被仇敵征服、殘酷的事、與死亡--的時候,聖經說「耶和華因以色列人受的苦難,就心中擔憂。」「他們在一切苦難中,祂也同受苦難;……在古時的日子,常保抱他們,懷搋他們。」(士十章十六節;賽六三章九節)

 

祂的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當「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的時候,(羅八章廿六,廿二節)一位無窮之父的心也與之同感痛苦。我們的世界乃是一間極大的傳染病院,其悲慘的情狀是我們所不敢設想的。如果我們認明它的真相,這一重擔就太可怕了。然而上帝卻覺察一切。祂為了要消滅罪和罪的結果,就賜下祂的愛子,並使我們藉著與祂合作而有能力使這悲慘的情狀得以終結。因為「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廿四章十四節)

 

基督給門徒的吩咐乃是︰「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十六章十五節)這並不是說人人都要蒙召作我們通常所謂的牧師或佈道士;然而人人都可與祂同工,將這「喜信」傳與自己的同胞。這吩咐也是給每一個--不論大小、智愚、老少之人的。我們既有這樣的吩咐,難產還能教我們的兒女度一種似高貴而隨俗的生活,度一種名為基督徒而實則缺少基督自我犧牲之心的生活,以致將來被那位本身就是真理的主宣判說「我不認識你」嗎?可惜千萬的人正是如此行。他們想要為兒女求得福音的利益而同時卻否認福音的精神。但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凡拒絕與基督一同服務之特權的人,便是拒絕那使人配與祂同享榮耀的唯一訓練。他們乃是拒絕了一種在今世能使他們有堅毅高尚之品格的訓練。許多作父母的人,拒絕讓他們的子女到基督的十字架跟前來,以致日後發覺自己如此行乃是將兒女交給上帝和世人的仇敵,竟追悔無及。他們不但決定了兒女將來滅亡的命運,而且也使他們在今生趨於滅亡。試探已經勝過了他們。他們長大之後必成為世界的禍患,成為那生養他們之人的憂傷與羞辱。

 

有許多人甚至在為上帝服務而作準備時,竟因教育方法的錯謬而誤入歧途。人們大都以為人生乃是由各個不同的時期,如學習時期與工作時期--準備時期與成功時期等組合而成的。青年為一生服務作準備而被送入學校,從書本的研究而求得知識。他們因與日常生活的責任隔絕,乃專心求學,以致往往連求學的宗旨也忽略了。他們早年所有獻身的熱忱漸漸喪失了,許多人就此懷具了某種個人的自私的野心。到畢業的時候,有許多人便發覺自己與生活毫無接觸。他們因已如此長久專心致力於抽象的及理論的事,以致一旦要以全力應付實際生活上的種種激烈競爭時,自己竟一無準備。他們不但不能作其決心要作的高尚工作,反而要殫精竭力地單為生計而奮鬥。以後經過屢次的失敗,甚至要獲得誠實的謀生之道也不可能,於是就有許多人流入暗昧或犯法的行為。世界因此被劫奪了原可獲得的服務;上帝也因此失去了祂所渴望高舉、尊榮、並提拔來作祂自己代表的人。

有許多父母在給兒女們的教育上待遇各別,這是錯誤的。他們為聰明伶俐的孩子,就不惜任何犧牲,予他以最好的機會;卻不想到這些機會也是希望較小的孩子所尤不可少的。而他們竟以為從事生活上的普通職務,是毋須多受教育的。

 

但是誰能從一家的子女中選定那將來必要負最重要責任的人呢?人在這事上所作的判斷往往顯出是錯誤的﹗須記取撒母耳奉差遣去在耶西眾子中膏一人作以色列之王的經驗。有七個面貌俊秀的青年在他面前走過。先知看到第一個的時候,見他容貌俊美、體格魁偉、舉止莊嚴,就說,「耶和華的受膏者必定在祂面前。」但上帝卻說︰「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體高大,我不揀選他,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所以論到那七個人的見證都說,「這都不是耶和華所揀選的。」(撒上十六章六,七,十節)直至後來將大衛從羊群中召來後,先知才得完成他的使命。

 

撒母耳所要揀選的那幾個哥哥,他們並未具有在上帝看來為祂百姓的統治者所必須有的資格。他們因為驕傲、自信、並且專顧自己,所以就被棄絕,而被選的竟是他們所輕視的一位。他保持著他青年所有的純樸與真誠,他雖自視微小,但卻能受上帝的訓練擔負治國的責任。照樣,現今在許多為父母所忽視的兒童身上,上帝卻看出許多遠超乎其他被認為大有希望之人所有的才幹。

 

至於一生的成就,有誰能斷定說甚麼是偉大甚麼是渺小的呢?不知有多少置身於低微之處的工作者,因為作了有益於世的事,就達到了君王所羨妒的成績呢?

因此,當使每一兒童均得接受一種從事最高尚服務的教育。「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為你不知道那一樣發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傳十一章六節)那派與我們一生的地位,全視我們的能力而定。並非人人皆可達到同樣的發展,或在同樣工作上達到相等的效率。上帝並不期望牛膝草長得與香柏樹一樣大,或要橄欖樹長得像修偉的棕樹一樣高。但各人都當立志達到神人合作之後所可能達到的高度。

 

有許多人並沒有達到自己可能達到的地步,因為他們沒有克盡自己所有的能力。他們沒有盡可能地倚靠上帝的能力。有些人轉換了自己可能達到真正成功的工作。他們因為企圖更高的名利或更如意的工作,就想去嘗試那原為他們所不配作的事。有許多人所有的才幹原祇適於某種其他的職業,卻偏要懷具野心去從事一種專業;那本可作一個成功農夫、工匠、或護士的人,偏要不適宜地去充當牧師、律師、或醫師。還有一些別的人,本可以擔負重任,但因缺少精力、勤勉、和持恆的心,便甘心處於比較容易輕鬆的地位。

我們需要格外嚴密地遵照上帝所定的生活計畫。盡力作我們眼前所有的工作,將我們的前途交託上帝,並注意祂神意的指示--這一切便是在選擇職業上保證安全指導的規律。那位從天而來作我們榜樣的主,費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在普通的手藝上;但在這時期之中,祂乃是不住地研究上帝的聖言和作為,並且幫助教導凡祂影響所能及的人們。及至祂開始為公眾服務時,祂到處醫治病人,安慰傷心的人,並傳福音給貧窮的人。這便是凡跟從祂的人所當作的工。

 

祂說︰「你們裡頭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為首領的,倒要像服事人的。然而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人的。」(路廿二章廿六,廿七節)對於基督的愛與忠誠,乃是一切真服務的根源。凡受基督之愛所感召的心,就必產生為祂作工的心願。這種心願是應當加以鼓勵並予以合宜之指導的。不論是在家庭、鄰居、或學校中,遇有貧窮、痛苦、愚拙、或不幸的人在場,都不宜認為是不幸的事,卻當看為是最佳服務的機會。在這一項工作上,也如同在其他工作上一般。可從工作本身上獲得技能。效率原是由生活上普通的職務的訓練與為窮乏困苦之人的服務而得的。若不如此,則宅心至善的努力,也往往是無益而甚或有害的了。人學游泳,不是在陸地,乃是在水中學的。

 

還有一種職責,往往被忽視,--也是需要向那因覺悟而承認基督的青年解釋清楚的,--那就是與教會關係的職責。基督與祂的教會所有的關係,乃是十分密切而聖潔的。祂是新郎;教會是新婦;祂是頭,教會是肢體。因此,與基督聯絡,便是連帶地與祂的教會聯絡。教會是為服務而組織的;要度為基督服務的人生,每一步就是要加入教會。効忠基督,就必須忠心履行對教會的義務。這是一個人所受訓練中的重要一部分;而且在基督生命所灌注的教會中,就必須直接地令人去為會外的世人効力。青年人可在多方面找得努力助人的機會,他們可以組成小隊從事基督徒的服務工作。這種合作要成為一種幫助和鼓勵。父母和教師若對青年人的工作表示興趣,就能以自己比較廣博的經驗去協助他們,使他們的工作達到良好的效能。

 

熟識產生同情,而同情乃為有效服務之源。要激發兒童和青年對於自己「以外的地方」千萬受痛苦之民眾具有同情與犧牲的精神,就當使他們熟悉這些地方和人民的情形。本會的學校對於這一方面很可以有所成就。與其教學生們研究歷史上亞力山大及拿破倫等人的豐功偉業,毋寧教他們研究使徒保羅、路得‧馬丁、摩法特、李溫士敦、揆立等人的生平,以及現代日益發展的有關國外佈道事業的歷史。與其令他們勉強牢記一連串與自己人生毫無關係,而是一旦離開學校很少想到的人名和理論,毋寧教他們依據佈道工作的眼光研究各地的情形,使之熟悉各地人民和他們的需要。

 

在這福音工作行將結束之時,還有廣大的地域需要佔有;而且這種工作更是空前地需要從平民中召呼工人來幫助。主必從田間、從葡萄園中、並從工場中,呼召青年或年齡較大的人,差派他們出去傳揚祂的信息。在這些人中,有許多是沒有機會受多少教育的;但基督卻看出他們具有資格足能成全祂的旨意。祇要他們肯用心作工並繼續學習,祂就必使他們配為祂工作。

 

那位洞悉世人痛苦失望之深的主,也知道怎樣予以解救。祂看到在各處都有人處在黑暗之中,被罪孽和痛苦所壓服。但祂也看出他們的可能性,看出他們所能達到的高度。人類雖已妄用了那賜給他們的恩惠,浪費了自己的才能,失去了那如神一般的人性尊嚴,但造物主仍必因他們的得蒙救贖而受尊榮。

 

基督將那為世上蠻荒地帶的一般貧困之人工作的重責,放在那能與這些愚昧無知的鄉僻人民表同情者的身上。祂必與那些兩手雖然粗糙無能而存心憐憫的人同在,幫助他們。祂必藉著那些能在不幸中看出幸運,在損失中看出利益的人作工。當那世上之光經過時,就必在困難中看出特權,在紊亂中看出秩序,在顯然的失敗中看出成功來。災難必看為變相的福惠;禍患必看為變相的恩慈。那從平民中出來的工作者,既能分擔他們同人的憂傷,正如他們的主分擔了普世人類的憂傷一般,就必因著信看見主與他們一同作工。

 

「耶和華的大日臨近,臨近而且甚快。」(番一章十四節)有一個世界正在等待著受警告。千萬青年和年事較長的人,既具有他們所能得的這種準備,就當獻上自己從事這項工作。響應那位大工頭呼召的人已經不少了,而且他們的數目還要增加。但願每一基督化的教育家,對於這類的工作者表示同情與合作。更願他鼓勵並幫助他手下的青年,使他們得以準備妥當,加入行列。再沒有別的工作能使青年得到更大的益處了。凡參加傳福音之工的人,都是上帝的助手。他們是與天使同工的人,更可以說,他們乃是天使藉以成就其使命的人間媒介。天使藉他們的聲音說話,並藉他們的手作工。人與天使合作,就必因他們的教育和經驗而獲益。還有甚麼「大學課程」能與這種教育方法相提並論呢?我們既擁有這麼一大隊的青年,若受了合適的訓練,加入工作,則那位被釘,復活而又即將降臨之救主的信息,就能何等速迅地傳布普世﹗末日,就是痛苦、憂傷、和罪惡的結局,可能何等速迅地來到﹗我們的兒女又可能何等速迅地便得到那「義人必承受地土,永居其上,」「城內的居民必不說,我病了,」「其中必不再聽見哭泣的聲音」(詩卅七章廿九節;賽卅三章廿四節;六五章十九節)的地方為業,用以代替他們被罪惡和痛苦所殘害的地上產業﹗

 

 

 

第八篇 小學教員

「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

32、準備

「你當竭力在上帝面前得蒙喜悅。」

兒童的第一位教師就是母親。在感染性最強與發育最迅速的時期中,他的教育大部分是操諸她的手中。她有最先陶冶人格的機會,使之或善或惡。她應當

明瞭自己所有機會的價值,並應較比其他任何教師,更具有資格盡量善用這種機會。然而一般人對於母親的訓練卻很少加以注意。對於這位在教育上影響最強大最深遠的人,卻很少予以有系統的努力而使之獲得協助。那些負責撫育嬰兒的人,往往不明瞭兒童身體方面的需要;對於健康的規律或發育的原理,亦少有所知。他們實在不合照顧嬰兒心智及靈性的進長。他們也許很有資格辦理事務,也許有社會上卓著聲譽;他們也許在文學與科學上已有相當的造詣;但對於教養兒童,他們卻所知極微。人類之所以有多數在嬰兒期中夭亡,以及多數雖已長大成人而其一生仍是如荷重負,主要的就是因為上述的缺欠,尤其是因為在幼年忽略了身體方面的發育所致。

 

對於兒童在早期和後期的教養,父親應與母親同負其責,因此父母雙方,都亟需有細心及徹底的準備。男女在自己還沒有為人父母的可能之前,均應熟悉身體發育的規律--熟悉生理衛生,父母對於兒童的影響、遺傳、衛生、服飾、運動、和疾病治療等規律;他們也當明瞭心理發育與道德訓練的各種規律。那位無窮之主認為這種教育工作極其重要,故此在一位行將作母親的人問說,「我們當怎樣待這孩子?他後來當怎樣呢?」(士十三章十二節)的時候,祂就從寶座前差遣了使者回答她的問題;並指教一位父親關於他那因應許而生之子的教育。除非作父母的對於本身職責的重要性獲得了充分的認識,並為其神聖的職責接受訓練,則教育決不能達成其所能有及所應有的效果。

 

教師之必須受準備的訓練是人所公認的︰但很少有人認識準備的性質乃尤為重要。凡重視訓練青年之責任的人,必感覺祇有科學和文學的教授是不夠的。教師除了得自書本的研究之外,應具有一種更廣博的教育。他的心智不僅應堅強,也應當淵博;他的胸懷不僅應具熱忱,尤當豁達。惟有那創造人心智並命定其規律的主,才能完全明瞭心智的需要並指導其發展。祂所賜的教育原理乃是唯一安全的嚮導。每一教師的必要資格就是明瞭這些原理。並予以接受,作為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

 

實際生活的經驗是不可或缺的。紀律、徹底、守時、自制、愉快的性情、和善的脾氣、克己、公正、和禮貌,都是必需的資格。因為在青年的周圍有許多卑鄙的人物和虛偽的行為,故此教師在言語、態度、和行為上,更需要代表那高尚真實的人格。兒童是很容易發現矯揉造作的行為或任何其他軟弱缺點的。教師欲博得學生的尊重,除了在自己品格上表現出他所欲教導他們的原理外,別無他途。他唯有在與他們的日常交接中如此實行,才能給予他們以永久的良好影響。

那使教師獲得成功的其他種種資格,幾無不有賴於他的體力。他的身體愈健壯,他的工作就必愈優良。他所負的責任是易於使人疲勞的,因此需要特別加意保持自己的精力與健康。他往往會因心神困乏,思想疲憊,幾致無可奈何地漸趨於意志銷沉,冷酷無情,或易於激怒。他的本分不僅在抗拒這種心境,更當避免造成這種心境的因素。他需要保持純潔、溫和、信任、與同情的心。為要經常保持穩定、鎮靜、及愉快起見,他必須保持頭腦與神經的健全有力。

 

他的工作既是重質不重量的,因此他應當避免過勞,--不宜在自己的職務上貪多務得;不宜接受使自己不能克盡厥職的其他任務;也不宜參加凡不能恢復而反足消耗精力的娛樂與社交活動。戶外的運動,尤其是有用的勞作,乃是休養身心的最好方法之一。教師的榜樣,將要鼓勵學生尊重勞作並對之感到興趣。教師應在各方面嚴謹遵行健康的原理。他之所以應當如此行,不僅是為了自身的益處,也是為了所加於學生身上的影響。他當在凡事上有節制;在飲食、服飾、操作、與娛樂上,均應以身作則。

 

有了健康的身體和正直的品格,還須有高尚的學識方面的資格。教師愈有真正的知識,工作就必愈好。教室並非充為表面工作的場所。凡以膚淺知識自滿的教師,必不能達到高超的效率。然而教師的功能並不全在乎他實在學識的多少,乃在乎他所定意要達到的標準。真誠的教師必不以遲鈍的思想,怠惰的心理,或含糊的記憶力自滿。他必時時求達更高的造詣與更好的方法。他的生活乃是一種繼續進長的生活。這種教師的工作須具有一種新的精神,一種鼓舞人的能力,足以提醒並感化他的學生。

 

教師必須具有從事其工作的才能。他必須具有應付人的智慧與機警。不論他的科學知識是如何的高深,其他各方面的資格是如何的優越,如果他不能獲得學生們的尊重和信任,則他的努力將終歸於徒然。我們所需要的教師,乃是慎思明辨並善用每一機會行善的人;是具有熱忱,真正尊嚴的人;是擅長管理及「善於教導」的人;是能啟發思想,振奮精神,並能灌輸勇氣與生氣的人。教師過去的機會也許有限,因此不能隨其所願而獲得高等的學歷;然而如果他真能洞察人性;如果他確是樂其所業,並且感覺到這工作的偉大與重要,而決心求進;如果他甘於辛勤堅忍的操勞,他就必瞭解學生的需要,並藉著自身同情進取的精神,而激發學生追隨自己向前向上進展。

 

在教師照護之下的兒童與青年,其性情、習慣、與教養均必迥不相同。有的並無確定的志願或堅決的宗旨。他們應受警惕,覺悟自己的責任和有為。很少的兒童是曾在家庭中受過正當教養的。有的是嬌生慣養了的;他們所受的訓練全是虛浮的。他們既然慣於任性行事並規避責任及負擔,因此就缺少穩定、堅忍、與克己的心。這班人往往認為一切紀律都是不需要的拘束。也有的是受過斥責而灰心的。專橫的限制和苛求已使他們養成了一種執拗反抗的個性。欲求改造這些畸形的品性,在多數情形之下,其工作都須由教師去作。為了要有效地完成這項工作,教師須有同情與瞭解,以便從學生所表現的一切過失與錯誤中究察其原因何在。他也必須具有機智與技巧,忍耐與毅力,俾能供給每個學生以需要的幫助--給予游移不決而好逸惡勞的人以特別的鼓勵和幫助,激發他們去努力;給予灰心喪志的人以同情和讚許,藉以養成自信,從而奮發有為。

 

教師往往在與學生的交誼上,遭遇失敗。他們所表現的是同情與親愛太少,而威嚴與苛責過多。教師雖然必須堅定而有決心,但同時卻不應苛求或專橫。聲色俱厲的斥責,超然與學生隔離,或對之漠不關心,那就無異乎關閉了教師可能感化學生行善的門路。無論在任何情況之下,教師決不可顯示偏心。寵愛那伶俐動人的學生,而對那最需要鼓勵與幫助的學生,卻加以責難,感到不耐煩,不寄予同情,這就顯明他完全誤解了教師的任務。從對待有過失的頑皮學生上,可以測驗出教師的品格,並可以證明他是否真正合格稱職。

 

凡負責指導人心的人,其責任是十分重大的。真正的父母承認他們的責任乃是一種永不能完全卸除的仔肩。兒女的生活,從最早以至於最末後一日,都必感覺著那使自己與父母之心相聯的能力;父母的言行、音容,繼續不斷地陶鑄兒女向善或就惡。作教師的也分擔這種責任,因此他也應時刻感覺這種責任的神聖,並且毋忘其工作的宗旨。他不僅要完成日常的職務,維護學校的聲譽,並博得聘請他之人的歡心;更須為每一學生的最大幸福設想,思念他們一生所當盡的本分,所須從事的服務,以及所須要的準備。他每日所作的工,必在學生的身上行使一種不斷擴大與增強直至世界末了的能力,並藉著學生而實施在別人的身上。在每一言一行都必在上帝面前受審問的大日,他必見到自己工作的果效。

 

凡認明這事的教師,在授畢日常課業以及學生離開他直接照顧之下的時候,必不感覺到自己的工作已告完成。他必將這些兒童和青年放在自己的心上。他必以如何可使他們獲得到最卓越的成就,為自己經常研究與致力的事。凡能洞察自己工作機會與權利的人,必不容任何事故阻止他熱心努力自求進步之途。他必不遺餘力地以求達最高的卓越標準。凡他所期望學生成就的,他自己必先力促其成。

教師若愈感到自己責任的重大,就必愈益認真地努力自求進步,愈益清楚地覺察那阻礙自己成為有用之才的缺點,並為之痛切抱憾。當他看到自己任務的重大及其困難與可能性時,往往會心裡呼號說︰「這事誰能當得起呢?」

 

親愛的教師,當你想到自己需要能力與指導時--這種需要乃是人力無法補足的--我請你想到那位奇妙策士的應許︰祂說,「看哪,我在你面前給你一個敞開的門,是無人能關的。」(啟三章八節)「你求告我,我就應允你。」「我要教導你,指示你當行的路︰我要定睛在你身上勸戒你。」(耶卅三章三節;詩卅二章八節)

「直到世界的末了」我仍「與你同在。」(太廿八章二十節)我請你注意那位眾師之王的言語、生活、和祂所用的方法,用以作為你在工作方面的最高準備。我請你思念祂。你的真正標準即在乎此。當仰望並注意這一標準,直至那位神聖教師的靈佔有你的心意和你的人生。你說「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必「變成主的形狀。」(林後三章十八節)

這便是你感化學生之能力的秘訣。當返照祂。

 

 

33、合作

「我們是互相為肢體。」

在品格的陶冶上,再沒有別的影響較比家庭的影響更為重要了。教師的任務乃是輔助父母,而並非取代了他們的地位。在一切均為兒童幸福著想的事上,父母與教師當通力合作。父母應在家庭的生活中率先彼此合作。他們在教養自己兒女的事上有共同的責任,所以應當時常竭力合作。他們當將自己獻與上帝,求祂幫助他們能彼此和衷共濟。他們當教導兒女忠事上帝,堅持正義,如是既以真誠律己,亦以真誠對待一切與自己交接的人。兒童有了這樣的訓練,在入學的時候就不至予人以煩擾或憂慮。他們必能擁護教師,並作同學的榜樣和鼓勵。

 

能如此教養兒女的父母,大概是不輕易批評教師的。他們覺得為了自己子女的利益以及對學校的公正起見,當竭盡所能地維持並尊重那分擔自己責任的教師。

許多作父母的在這事上失敗了。由於他們那急躁而無根據的批評,往往將那忠心克己之教師的感化力幾乎完全摧毀了。許多父母因縱容姑息寵壞了自己的兒女,而將補救自己之疏忽的這種乏味的任務交付教師;此後又因自己的作為而使教師的工作瀕於絕望。他們對於學校管理的批評和指摘,助長了兒童不肯服從的心,並默許他們溺於惡習之中。

 

如果對於教師的工作確有批評或建議的必要,則當私下與他個人交談。如果這樣行仍無效果,就可以將這事交與學校的行政負責人員去處理。切不宜說甚麼話或作甚麼事,以致削減了兒童對那與他們幸福攸關之人的敬意。父母深悉兒女的品格及體質上的特性與弱點;倘若將這一切轉告教師,就必對他大有助益。可惜很多人未曾認清這一點。大多數作父母的,自己既不關心詢及教師的資格,也不在他的工作上與他合作。

 

作家長的既然很少與教師熟識,因此作教師的就更應設法與學生的家長來往,這是很重要的。他應當拜訪學生的家庭,認清他們所處的環境和所受的影響。他這樣親自在與學生的家庭來往,與他們的生活接觸之中,就可以增強自己和學生之間的關係,並可以知道如何更有效地去處理他們各個不同的性情和癖性。

教師這樣去注意學生的家庭教育,就有雙重的利益。許多家長因為專注於工作與掛慮,以致忽視了自己所具有感化兒女趨善的機會。教師很可以提醒這些家長,使他們覺察到自己的可能和特權。他也必發現還有一般家長,因為十分關心自己的兒女,渴望他們將來成為優良有為的男女,以致覺得自己所負的責任乃是一種重擔。教師往往可以協助這些家長分擔他們的重荷,與他們共同商討,更使教師和家長雙方均可得到鼓勵,增進效能。

 

在青年的家庭教育中,合作的原理最為重要。兒童從最幼小的時候起,就應使他們覺得自己乃是家庭的一份子。甚至連最幼小的孩子也應訓練他們去分擔日常的工作,並應使他們自覺其幫助是很需要而且也很受重視的。至於年齡較長的,則應作父母的助手,參加他們的計畫,並分承他們的責任和負擔。作父母的當用功教導自己的兒女,顯出自己是看重他們的幫助,需要他們的信任,並且是樂於和他們作伴的,這樣,兒童們必不到遲遲沒有感應的。不但父母的負擔因此而減輕,兒女也藉此而獲得一種無可估價的實際訓練,而同時也能鞏固家庭的關係,增強品格的基礎。

 

合作應作為課室裡的精神及學校生活的規律。教師若獲得學生的合作,就在維持秩序上得到了一種非常寶貴的助力。許多不安靜的兒童易於造成混亂與不順從的情形,若叫他在課室中擔任些服務,就可給他發洩多餘精力的機會。當使年長的學生幫助年幼的,強壯的幫助軟弱的;並在可能的情形之下,令每個學生作一些他所擅長的事。這樣,就必能增進他們的自尊心和發憤有為的願望。

研究聖經中有關合作的教訓,對於青年和作父母及教師的人,必大有助益。注意聖經許多實例中的建造聖幕一事,--亦即建造品格的實物教訓,--全會眾都聯合一致,「凡心裡受感,和甘心樂意的」都拿禮物來。(出卅五章廿一節)再讀重建耶路撒冷城牆的記載,那些被囚歸回的人在窮乏、困難和危險中完成了那一番大工,乃是「因為百姓專心作工。」(尼四章六節)更想到在救主使眾人喫飽的神蹟中門徒所採取的行動。食物在基督的手中增多了,但接受那些餅去分散給那般等候著民眾的,卻是門徒。「我們是互相為肢體。」(弗四章廿五節)所以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上帝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四章十節)

那論到古時製造偶像者所說的話,很可作一個更有價值的運用,引來作為現今一般建造品格者的格言︰「他們各人幫助鄰舍,各人對弟兄說,壯膽罷。」(賽四一章六節)

 

 

 

34、訓育

訓練、指導、鼓勵、恆久忍耐。

兒童首應學習的一項教訓,就是順從。在他尚未長大到明白事理之前,就應教他順從。當以柔和持久的努力使他養成這種習慣。這樣,就可以大大地防止後來那意志與權威之間的種種衝突,這些衝突適足以造成兒童對於父母及教師的疏遠、嫉恨,並且往往促使兒童對於一切屬人或屬神之權威的反抗。

訓育的目的就是訓練兒童自治;當教導他自信自制。因此,兒童一到能懂事的時候,他的理智就當運用在順從這一方面。須使之在一切所受的待遇上,能認識順從乃是公正合理的,幫助他看出凡事都在規律的統制之下;悖逆的結果,必至遭受災害。當上帝說「你不可」的時候,祂乃是憑著愛心警告我們悖逆所必有的後果,藉以救助我們免遭損害。

 

當幫助兒童看明父母和教師乃是上帝的代表,他們既遵上帝的旨意而行,那麼他們在家庭和學校中所定的規律也應視同上帝的規律。兒童固當順從父母和教師,父母和教師尤當照樣順從上帝。父母和教師當研究如何指導兒童的發展,而不以過度的管制來阻礙它。過分約束與毫無給的害處相等。強迫兒童服從乃是一種嚴重的錯誤。心理的構成各有不同;強硬的手段也許可以獲得外表的服從,但結果卻使許多兒童背逆的決心更甚。即使父母和教師在他所力求的管理上獲致了成功,但結果對於兒童也許同樣的有害。對於已達智力成熟年齡之人所有的教育,自然與訓練蠢笨無知的禽獸不同。對於牲畜,祇要教牠順服主人,因為主人就是牠的思想、判斷、和意志。有時人用這種方法來訓練兒童,就不啻使他們變成了機械人。他們的思想、意志、和良心,都在別人的控制之下。上帝的本旨並不要人受這樣的統治。凡削弱或摧殘個性的人,他們所負的責任,其結果必是不良的。兒童在權勢之下,也許會像受過良好訓練的兵士,但一旦中止其管束,品格上就必顯出缺少能力和堅毅來。青年人既從未學習自治,於是除了父母和教師的命令以外,就不知有何拘束了。一旦撤銷這種管束,他就不知道怎樣去運用他的自由,反而往往甘於放縱而自取滅亡。

 

既然有些學生較比他人更難使意志降服,因此教師便當盡可能地使一切規律易於服從。人的意志應受指導與陶冶,而不應受忽視或壓服。當保持意志的力量;因為在人生的戰爭上,它乃是必不可少的。每一個兒童當明瞭意志的真實力量。當引導他看出在這一恩賜中包含著何等重大的責任。意志乃是人本性上的統治力,也就是人決斷或選擇的能力。每一具有理智的人,都有擇善而從的能力。在人生的一切經驗中,上帝對我們的吩咐是︰「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事奉的。」(書廿四章十五節)每一個人都可以使自己的意志與上帝的旨意相合,可以選擇順從祂,並如此藉與神聖的能力聯絡而使自己處在不能被迫作惡的地步。在每一個青年,每一個兒童身上,藉著上帝的幫助,都有能力可以造成一種正直的品格,度一種有益的人生。

 

凡依據這種教訓而訓練兒童達到自治的父母或教師,就是最有效而永久成功的。在那徒重表面的人看來,他的工作似乎並無多大效益;也許被認為不如那

以絕對權威控制兒童思想及意志者的工作有價值;但經過若干年之後,這種較優的訓練方法所有的結果就必顯明了。賢明的教育家,在應付學生的事上,必設法鼓勵信任之心,並激發學生的榮譽感。信任兒童及青年,乃是對於他們有益的。有許多兒童,甚至連那些年齡幼小的,也很看重名譽︰他們都希望人信任他們,尊重他們,這原是他們的權利。不應使他們覺得他們或出或入是必須受監視的。懷疑是敗壞人的,適足以造成所欲防止的罪惡。凡熟悉學生的教師,非但不以經常不斷地監視學生,似乎懷疑他們有甚麼惡行為得計,反而能看出那不安心理的作用,而設法運用別種影響來抵消惡行。當導使青年感覺到他們是可信任的,則不致有多少人不願力證自己是配受信任的了。

 

根據這同一原理,請求勝於命令;那如此受請求的人,便在機會證明他是忠於正當原理的。他的順從乃是出於自願,而非由於強迫。學校中的一切規則,應盡可能地代表全校的意見。當使學生完全明瞭這些規則所包含的每一項原理,以致他可以看出它是公正的。這樣,他就必感覺到有本分要遵守他自己所協助訂定的規則了。規則不宜過多,並應加以審慎的考慮;但一經制定,就當嚴格實行。凡是不可能改變的事,人在心理上自會認明而使之適應;但一有放縱姑息的可能,就會引起慾望、希冀、與猶疑不決,結果便產生不安、易怒、與不服從了。

 

當說明上帝的政權是不容與罪妥協的。無論是在家庭或學校中,都不宜容忍背逆的行為。凡以所照顧之兒童的幸福為念的父母或教師,決不與那輕視權威的倔強執拗妥協,也不容許藉以規避順從的推託或遁辭。與犯過者作無理的爭論,希冀以甘言或賄賂誘人服從,而終於得非所望;這種行為乃是感情作用,而不是於愛心。「愚妄人犯罪,以為戲耍。」(箴十四章九節)我們應當謹防將罪當作無關重要的小事。罪在犯過者身上的能力,乃是極其可怕的。「惡人必被自己的罪孽捉住;他必被自己的罪惡如繩索纏繞。」(箴五章廿二節)聽任青年或兒童遭受惡習的捆綁,對他乃是一件極大的錯誤。青年有一種愛好自由的天性;他們渴望自由;但他們卻需要明瞭︰惟有服從上帝的律法;才能享受這些無可估價的福樂。這律法乃是真自由的保衛者;能指出並禁止那使人墮落而淪為奴隸的事,故此對於服從的人,能予以脫離罪惡權勢的保障。

 

詩人說道︰「我要自由而行;因我素來考究祢的訓詞。」「祢的法度,是我所喜樂的,是我的謀士。」(詩一一九章四五,廿四節)我們在改除罪惡的努力上,須謹防有吹毛求疵或聲罪致討的趨向。繼續不斷地責難,僅能使人惶惑,卻不足助人改過遷善。對於許多人,往往是那些最具

敏感的人,一種毫無同情之批評的氣氛乃是極其有害的。須知百花在暴風摧殘之下是不致開放的。一個兒童在某項特殊的過失上常受斥責,他就會將該項過失看作自己的癖性,而認為是無法改正的。這樣,就必使他灰心絕望,而往往以似乎漠不關心或驕橫作態為掩飾。

祇有等到那犯過的人受到指示,看出自己的過失,並自願改過的時候,譴責的真目的才算是達到了。完成了這一步之後,就當向他指出那赦罪和能力和根源。務求保存他的自尊心,並鼓舞他的勇氣和希望。

 

這乃是交託與人類的最精細最艱難的工作;是需要以最縝密的機智,最敏銳的感情,熟悉人性的知識,以及天賦的信心與忍耐,願意工作,注意,而慎始敬終地去從事的。再沒有甚麼較比這種工作更為重要的了。凡希望管理別人的人,必須先管理自己。以盛怒來對付兒童或青年,祇能激起他的憤恨。父母或教師每遇不勝其煩而易出言不慎時,就當保持緘默。緘默是具有不可思議之能力的。

性情乖僻和心地頑劣的學生,是教師意料中所必須遇見的。但在應付他們的時候,他絕不應忘記自己從前也曾經作過兒童,需要管教。縱使現今他自己在年齡、教育、和經驗上佔有種種優勢,但往往仍不免於錯失,仍需要憐恤與寬容。他在訓練青年的時候,當念及他所應付的這些人,也如自己一般有行惡的傾向。他們對每一項事幾乎都需要學習。所以他當以忍耐對待那遲鈍的學生,不斥責他的愚笨,而祇利用每一時機來給他鼓勵。對於凡易受感動而神經過敏的學生,他應當非常溫和地對待他們。他既感覺自己的不完全,就當時常向那些也在與困難搏鬥的人,表示同情和容忍。

 

救主的規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六章卅一節)也當作為負責訓練兒童及青年之人的規律。他們原是上帝家裡的年輕分子,是與我們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對那最遲鈍的、最年輕的、犯大錯的、甚至對那妄行叛逆的人,都當恪遵基督的規律。這條規律能使教師盡可能地避免當眾宣揚學生的過錯。他必竭力避免在他人面前責罰學生。在尚未想盡各種方法使學生改過以前,他必不開除學生。然而及至顯然看出學生本身既不能獲得甚麼益處了,同時他的反抗和蔑視權威的行為頗有推翻學校行政的趨勢,而且別的人也正在感受他的影響,這時就不得不開除他。可是對於多數的人,這種當眾被開除的羞辱,將導致他們不顧一切地冒險犯難,以至敗亡的地步。因此在大多數情形之下,若難免要開除學生,也不應該當眾處理這事。教師應與學生的父母協商合作,私下處理該生退學的事。

 

在這對於青年特別危險的時代中,到處都有試探包圍他們;因為青年容易隨波逐流,所以當盡最大的努力抵禦這種潮流。每一所學校,當作為受試探之青年的「逃城」,使他們的愚行在那裡可得到耐心與明智的處理。凡明瞭自身責任的教師,必從自己內心和生活中除去凡足以阻礙他們有效處理頑梗悖逆之學生的

事物,他們無論何時說話,都必以愛與溫柔、忍耐與自治為法則。公正而顯有慈悲憐憫。遇有必需責備的時候,他們的言語也必謙遜而不過甚其詞。他們必和善地向那犯過的人指出他的錯處來,並幫助他改過自新。每一真誠的教師必覺得他如果萬一有所錯失,寧可失之過寬,而不應失之過嚴。有許多被認為是怙惡不悛的青年,實際上他們的心並不像外表那樣的頑固。有許多被認為是毫無希望的,或許可用賢明的訓育方法來予以矯正。這些人往往是最容易受仁愛的感化。教師當設法博得那被試探者的信任,發覺他品格上的優點並加以培養,這樣,往往就可以在潛移默化之中改正了他的惡習。

 

神聖的教師始終容忍那犯過之人的一切悖逆與執拗。祂的愛不會冷淡;祂想挽救他們而作的努力是始終不懈的。祂伸出聖手,一再等候著歡迎犯過的、叛逆的,甚至離道背信的人。祂的心被那遭受虐待之幼小兒童的孤弱無助所感動。人類在痛苦之中向祂所發的呼求,決不是徒然的。雖然人人在祂看來都是寶貴的,但那鹵莽、乖戾和頑梗倔強的性情,卻最能蒙祂的同情與愛憐,因為祂是追溯因果的。那最易受試探而且最易作錯事的人,乃是祂所特別擔心的。每一位作父母和每一位作教師的,當具有救主的特性,將受苦受難和受試探之人的問題,當作自己的問題;也當「體諒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因為他自己也是被軟弱所困。」(來五章二節)耶穌給我們的待遇,是遠超乎我們所配得的;祂怎樣對待我們,我們也當照樣對待人。父母或教師所取的方針,若不與救主在同樣境況中所採取的一樣,就不能算是合理的。

 

應付生活上的訓練

除了家庭和學校的訓育以外,人人均須應付生活的嚴格訓育。如何聰明地應付這種訓育,乃是應向每一兒童及每一青年闡明的課題。上帝固然是愛我們,為我們的幸福而努力,況且祂的律法若常常為人遵守,我們就絕不知道何謂苦難;然而事實上在這世界之上,因為罪的結果,就有困苦、艱難、和重擔臨到每一個人。我們若教導兒童及青年勇敢地應付這些艱難和重擔,就可以使他們終身獲益。我們雖應予他們以同情,但絕不可因此養成他們自憐之心。他們所需要的,乃是那足以激勵並堅強他們的事,而非使他們軟弱的事。當教他們知道這世界並非閱兵場,而是戰場。人人均如精兵一般,須忍受艱苦。他們都當剛強,作大丈夫。當教他們知道品格的真試驗,乃在乎願負重擔,願處艱險,願從事需要作成的工作,縱使這種工作不能得到現世的讚揚或報償。應付苦難的正法,並非設法逃避,乃是使之改變。對於一切訓育,不論是早期的或是後來的,都可以如此應付。

 

兒童幼時疏忽訓練,結果養成許多不良的傾向,造成他日後的更難教管,以致訓育就往往成了一件痛苦的事。這對於低下的本性固然是很痛苦的。因它原與天賦的願望和傾向相背;但在那更高的喜樂之中,這種痛苦便不足介意了。教導兒童及青年明瞭每一項錯誤,每一種過失,以及每一件困難,一經克服,便成了達到更高尚更美好之事的墊腳石。凡曾使一生有作為有價值的人,都是藉著這種經驗而達到成功的。「偉人登臨之高境,原非一蹴可幾;在朋輩沉睡的夜裡,他們卻奮力上進﹗」「保持良善,戒除驕盈,戰勝隨時的不幸;斬絕百般的慾情,我們駕著風塵上升。」「一切平凡的事物,朝夕恆見的事情,悲歡離合與哀樂怨憤,都可使我們級級高升。」「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四章十八節)我們棄絕一切自私的願望和傾向,乃是棄絕那無價值的和無常的,換取那彌足珍貴而又恆久的。這種交換並不是犧牲,乃是無窮的利益。

 

「求得更美好的,」乃是教育的口號,也是一切真實生活的規律。基督不論要我們棄絕甚麼,祂總是賜下更美好的來作為代替。青年往往愛戀一些外表似乎並不邪惡,而實則距離至大善良甚遠的目的、事業、和娛樂;殊不知這些事物足使生活轉離其最高尚的目標。專制的手段或直接的非難,或許不能使這些青年放棄他們所珍愛的事物。當引導他們注意那較比誇耀、野心、或放縱更為美好的事。當使他們與真正的美,與更高尚的原理,並與更高貴的人生接觸。當領導他們仰望那位「全然可愛」的主。人一旦注視祂,生活就獲得中心了。青年所有的滿腔熱忱、慷慨獻身、和熾烈之情,就在此找得了真正的對象。責任就此成為歡悅,犧牲也成為快樂了。尊榮基督,效法祂的樣式,為祂作工,乃是人生最高的願望與最大的喜樂。「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林後五章十四節)

 

 

 

第九篇 高級課程

「從古以來人未曾聽見,未曾耳聞,未曾眼見,在祢以外有甚麼神為等候他的人行事。」

35、 來生的學校

「也要見祂的面;祂的名字必寫在他們的額上。」

天庭是一所學校;宇宙乃其研究的範圍;無窮之主乃為教師。這所學校曾在伊甸設立了一間分校;及至救贖計畫完成之後,教育工作又將在伊甸學校重行開始。

「上帝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三章九節)祇有從祂的聖言中才可獲得有關這些事的知識,即使如此,所得到的也不過是部分的啟示而已。那在拔摩島上的先知,形容這所來生學校的校址說︰「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上帝那裡從天而降,預備好了,就如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啟廿一章一,二節)「那城內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上帝的榮耀光照;又有羔羊為城的燈。」(啟廿一章廿三節)在最初設立於伊甸的學校與來生的學校之間,存在著這世全部歷史--就是人類犯罪受苦,以及神聖的犧牲與得勝死亡及罪惡的歷史。那第一所伊甸學校中的一切情況,在來生的學校中並不盡有。在那裡必不再有分別善惡的樹,使人有遭遇試探的機會。那裡不再有那試探人的,也沒有行惡的可能。各人都曾抗拒過罪惡的試探,再不至受它能力影響了。

 

基督說︰「得勝的,我必將上帝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喫。」(啟二章七節)在伊甸園賜人喫生命樹上的果子乃是有條件的,而且最後那樹也被收回了。但來生的一切恩賜卻是絕無限制的,而且也是永存的。先知又看見「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從上帝和羔羊的寶座流出來。在河這邊與那邊有生命樹。」「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廿二章一,二節;廿一章四節)「你的居民都成為義人;永遠得地為業,是我種的栽子,我手的工作,使我得榮耀。」(賽六十章廿一節)人既重到上帝面前,就必如同太初一般領受上帝的訓誨。「我的百姓必知道我的名;到那日他們必知道說這話的就是我。看哪,是我。」(賽五二章六節)「上帝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祂的子民,上帝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上帝。」(啟廿一章三節)

「這些人是從大患難中出來的,曾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白淨了。所以他們在上帝寶座前,晝夜在祂殿中事奉祂。……他們不再飢,不再渴;日頭和炎熱,也必不傷害他們;因為寶座中的羔羊必牧養他們,領他們到生命水的泉源。」(啟七章十四至十七節)

 

「我們如今彷佛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林前十三章十二節)

「也要見祂的面;祂的名字必寫在他們的額上。」(啟廿二章四節)

在那裡,當那遮蔽我們視線的黑幕被揭開,我們的眼目得見那現今祇能從顯微鏡中窺探得到的美麗世界時;當我們看到那現今祇可從望遠鏡中瞭望得到的諸天之榮耀時;當罪的傷痕被除去,全地都顯出「我們上帝的榮美」時,將有何等廣大的範圍供給我們研究阿﹗研究科學的人可以在那裡研讀創造的記錄,卻看不出甚麼使人回憶罪惡之律的事。他也可以諦聽自然之聲的音樂,卻聽不見甚麼悲鳴與憂傷的調子。在一切受造之物中,他可以看出祇有一樣筆跡--在全宇宙間看出上帝的名號,在地上、海裡、或空中,必不再有任何罪惡的記號存留。

 

在那裡,人必度伊甸的生活,也就是田園的生活,「他們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種葡萄園,喫其中的果子;他們建造的,別人不得住;他們栽種的,別人不得喫;因為我民的日子必像樹木的日子,我選民親手勞碌得來的必長久享用。」(賽六五章廿一,廿二節)「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這是耶和華說的。」(賽六五章廿五節)人必恢復他所喪失的王權,一切下等動物仍必再承認他的指揮;凶暴的必變成馴良,膽怯的必變成可信賴的。在那裡,學者必有廣大無窮與非常豐富的歷史足資研究。學者在此世雖可藉著上帝聖言的優勢地位,得以略知歷史範圍的廣大,並可獲得少許有關支配人事過程的原理。但他的眼光仍是模糊的,他的知識仍是不完全的。直至他能站在永生的明光中,方可清楚地看透一切的事。

 

那時大爭戰的過程必呈現在他的眼前,這場爭戰是未有時日以前即已開始,直到時日完結方才終止。罪惡的原始;欺詐陰險之致命虛偽行為;那曾經遭遇異端且已獲勝而始終不離正路的真理--這一切的歷史將來都必顯明。那使能見的和不能見的世界隔絕的帘幕被揭開之後,許多奇妙的事就必顯明出來。直等到我們能憑永生的眼光看出上帝的旨意,我們才能明白自己是怎樣承蒙天使的照顧和調停。天上的眾生曾在人事的處理上佔有一部分的活動。他們曾穿著光耀如閃電的衣袍顯現;他們也曾穿著旅客的衣服,裝成人的樣式,他們曾接受人間的招待;也曾引領迷路的行人。他們曾阻遏侵略者的意圖,轉移行毀滅者的打擊。

 

雖然世上的執政者並未察覺,但天使已往往在他們的會議中作了發言人。人類的眼睛曾經看到過他們,人類的耳朵也曾傾聽過他們的懇求。在會議廳和法庭中,天上的使者曾為那遭受迫害和被壓迫之人抗訴。他們曾打擊過有害於上帝兒女的計謀,也阻止過那使他們遭苦的禍患。這一切的事,都必向天上學校中的學生啟示明白。每一蒙贖之人必明瞭天使在他一生中所作的服務。那從他最幼小的時候起就保護他的天使;那保守他的腳步;在患難之日掩護他的天使;那在死亡的幽谷中與他同在,標明他的墳墓,並在復活之晨首先迎見他的天使--得與這位天使談話,並從他得悉上帝干預個人生活,並在一切為人類所作的事上與人合作的歷史,那該是何等快樂的事阿﹗

 

那時,一生經歷的種種疑難之事都必明瞭。那在我們看來全是紛亂和絕望的,是被破壞的心願與受阻撓的計畫﹗到那時就必看出實在是偉大,卓越與勝利的旨意,是神聖的協調。凡存著不自私之精神而工作的人,必目睹自己工作的效果;也必得見每一真正原理與高尚行為所有的成果。我們在今世雖可看到一些這樣的成果;但世上最高尚的行為,其所收效果能在今世向行這事之人顯明出來的,該是何其微少﹗那為不知感激與無力報答之人所作無私不倦的操勞,又是何其繁多﹗有許多父母和教師到了彌留之際,覺得畢生的事業全是徒然的;殊不知他們自己的忠心,已開啟了永流不竭的福源;他們惟有憑著信心看見自己所訓練的一般兒童,成為造福人群與感化眾生的人,而所留的影響必一再擴大至千倍之多。有許多工作的人向世人傳揚一些予人以能力、希望、和勇氣的信息,宣佈一些將福樂帶給各地之人的話語,但這工作的效果卻是他們獨自在沒沒無聞中勞力時所很少知道的。這樣,所贈的禮物,所負的重擔,以及所有的操勞也是如此。人們所撒的種子,在死後有他人從而獲得豐盛的收成。他們栽種樹木,別人得享用果實。他們知道自己已在此世發動了向善的動力,就心滿意足了。到了來生,這一切的行為及其反應都必彰顯出來。

 

上帝所賜引領人作不自私之努力的每一項恩賜,在天上都留有記錄。追溯這延伸廣闊的記錄,目睹那因我們的努力而得以成為高尚的人們,並在他們的生平中看出真原理所有的成果--這便是天上學校中所研究的一種課程,也是他獲得的報償之一。在那裡,我們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們一樣。在那裡,人必最真切地表現上帝所植於心中的愛與同情。人與諸聖者間純潔的來往,與蒙福的天使並與歷代以來忠心的信徒所有和諧的交際,均足以聯合「天上地下的各家」聖潔的交誼--這一切都是來生所必有的經驗。在那裡必有音樂與詩歌,這種音樂與詩歌,除了在上帝所賜的異象中以外,乃是世人耳朵所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過的。

在那裡有「歌唱的,跳舞的。」(詩八九篇七節)「這些人要高聲歡呼;他們為耶和華的威嚴……揚起聲來。」(賽廿四章十四節)

 

「耶和華已經安慰錫安,和錫安一切的荒場,使曠野像伊甸,使沙漠像耶和華的園囿;在其中必有歡喜、快樂、感謝、和歌唱的聲音。」(賽五一章三節)

在那裡,每一種能力必獲得發展,每一項才幹必有所增長。最偉大的事業必得進行,最高尚的希望必能達到,最卓越的心願必見實現。然而同時必更有新的高處要超登,新的奇蹟要讚賞,新的真理要明瞭,也必有種種新穎的事物是需要運用體力、智力、和靈力的。宇宙間的一切寶藏都必展現,以供上帝的兒女研究。我們將以說不出來的喜樂參與那未曾墮落之生靈的快樂與智慧。我們將要分享那世世代代以來從事默想上帝作為而得的珍寶。而且永恆的歲月運轉不息,更榮耀的啟示,也必繼續無已。上帝賦予人的恩賜必存到永永遠遠,「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弗三章二十節)「祂的僕人都要事奉祂。」(啟廿二章三節)地上生活乃是天上生活的開端;地上的教育乃是明瞭天上一切原理的初步;此世的畢生事業乃是來世畢生事業的訓練。我們現今在人格和神聖的服務上的成就如何,乃是我們將來如何的準確預示。

 

「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太二十章廿八節)基督在地上所作的工,也就是祂在天上所作的工;我們在世上與祂同工所獲的報償,就是得有更大的能力和更好的機會,能以在來世與祂同工。「耶和華說,你們是我的見證,我也是上帝。」(賽四三章十二節)我們在永生中仍必如此。大爭戰的累代延續,究竟是為了甚麼原因?撒但背叛之後,為甚麼還繼續令他生存呢?這乃是因為要使全宇宙深信上帝憑公義對待罪惡;是要使罪受永恆的譴責。在救贖的計畫中,有許多至高至深之處,是永恆的歲月所不足竭盡其妙的,也有許多的奇事是天使所願意詳細察看的。在一切受造之物中,祇有被贖的人得以在自己的經驗中認清與罪惡所作的實際爭戰;他們曾與基督同勞,且曾和祂一同受苦,這是連天使也不能作到的;這樣,難道他們對於救贖的科學,沒有可作的見證嗎?這對於未曾墮落的眾生,難道是沒有價值的嗎?

 

就是現今,也是「要藉著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得知上帝百般的智慧。」「祂又叫我們與基督耶穌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要將祂極豐富的恩典,就是祂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所施的恩慈,顯明給後來的世代看。」(弗三章十節;二章六,七節)「凡在祂殿中的,都稱說祂的榮耀,」(詩廿九章九節)而且那些蒙救贖之人所要唱的歌--就是敘述他們自身經驗的歌--也必宣揚上帝的榮耀︰「主上帝,全能者阿,祢的作為大哉,奇哉﹗萬世之王阿,祢的道途義哉,誠哉﹗主阿,誰敢不敬畏祢,不將榮耀歸於祢的名呢?因為獨有祢是聖的。」(啟十五章三,四節)在我們這受罪惡限制的地上生活中,最大的喜樂和最高的教育乃在服務。到了將來,不受有罪之人性的限制束縛時,我們所能有的最大的喜樂和最高的教育,也仍在於服務--作見證,而且在作見證之時,仍能不住地重新學習「這奧秘……有何等豐盛的榮耀;就是基督在你們心裡成了有榮耀的盼望。」(西一章廿七節)「將來如何,還未顯明;但我們知道主若顯明,我們必要像祂;因為必得見祂的真體。」(約壹三章二節)那時,基督就必在祂工作的果效上,得見它的報償。在那沒有人能數過來的「無瑕無疵,歡歡喜喜站在祂榮耀之前的」群眾中,(猶廿四節)那位用自己寶血取贖我們並以自己生活教導我們的主,「必看見自己勞苦的功效,便心滿意足。」(賽五三章十一節)

 

校牧室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校訓 : 學習行善、止於至善。 價值觀 : 生命關懷、誠信忠實、公義慈愛、終身學習 。

我們秉持著用基督的方法教育學生,使學生具有基督徒的道德觀、價值觀及人生觀,成為身心健康,品格、知識、技能兼備的人才,盡心盡力為人服務,並宣揚基督復臨的信息。

跳至網頁頂部